清朝有一官職,皇帝也忌憚三分,在它面前一言一行不敢造次

清朝有一官職,皇帝也忌憚三分,在它面前一言一行不敢造次

據說都一處開業於乾隆三年(1738年),原是個簡陋的小酒店,生意也不好。乾隆十七年(1752年)除夕之夜,一主二僕來到此酒店,對酒菜甚為讚賞,當得知小酒店尚無字號時,乾隆皇帝便親筆寫下了“都一處”。一個月後,十幾名太監送來乾隆皇帝親題匾額,此時掌櫃的方知此前是乾隆皇帝駕臨,這件事轟動京城,店家不僅立即將此匾懸掛,還將乾隆坐過的椅子用黃綢蓋上供奉起來,稱為“寶座”,從此京城人人皆知,生意也就紅火起來。且不說乾隆題匾之事的真偽,我們就以乾隆帝微服出宮一事作個交代。我們都知道,清代皇帝一般比較嚴謹,尤其是康雍乾三帝,均以“勤政”為法度,事無鉅細,又都博覽群書,廣學多才,具備較高的統治能力。同時,他們更注重九五之尊的威儀,力倡滿洲血統的高貴,絕不可能降低身份,跑到一個不知名的小酒館和下層平民百姓共度除夕的。而且,這種做法於清代皇家典制不合,其原因有三。

清朝有一官職,皇帝也忌憚三分,在它面前一言一行不敢造次

第一、中國曆代皇帝都有“起居注”制度,官員編制中專設起居注官,清代起居注官品秩很高,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會被記錄在起居注中,就連皇帝對記載的內容也不能干涉。明朝的萬曆皇帝因為臨幸宮女,被起居注官記錄,後來透過查詢,其時間、日期、地點均一一載明。清代的起居注制度只有在康熙時期被短暫廢除過,但不久又恢復了,乾隆皇帝是一個極其重視自身形象的人,明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將被記錄在案,所以他絕不可能作出這等“失儀”之事。第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都設有正規的諫官制度,一旦這些言官御史們發現乾隆帝有這種違反禮制的行為,定會上奏從而掀起波瀾,皇帝也會因此下不來臺,嚴重時還會被迫下“罪己詔”為自己的行為作公開道歉。

清朝有一官職,皇帝也忌憚三分,在它面前一言一行不敢造次

雖然清代的御史言官沒有明代那麼有膽識、骨氣,但畢竟有關皇家禮制,這些諫官也絕不會充耳不聞。何況清朝一直奉行的是“以孝治天下”,乾隆帝又是一個極其孝順之人,即便言官不敢勸諫,但皇太后也會干預。第三、清代皇家制度規定,皇帝出巡是極其嚴格的。比如看戲,皇帝在京城只能在皇城和皇家園苑內,“巡幸”到外地只能在行宮內。過去,皇帝出巡是天大的事情,戒備森嚴,各種護衛和管事機構都得隨行,加上層層禁衛帳房,猶如一座小紫禁城,皇帝根本做不到微服私訪。實際上微服私訪只是民間的想象和杜撰。清代皇帝是帝王服飾制度最嚴謹的王朝,皇帝在什麼場合、什麼季節,穿什麼衣服,都有及其嚴格的規定。所謂的“微服”根本無從談起,康熙帝曾下過一道諭旨,詳細闡述了皇帝不能“微服”的道理。

清朝有一官職,皇帝也忌憚三分,在它面前一言一行不敢造次

話題再回到乾隆題匾一事上來,說乾隆在除夕之夜微服出巡,寫下了都一處的匾額。這個時間節點就更不靠譜了。清朝重國法也重家法,清規戒律超過以往任何朝代。按清朝制度,除夕當天乾清宮要舉行大規模家宴,皇帝與皇后、嬪妃等合宴,以示闔家團圓之意。另外,除夕日保和殿還要筵請蒙古王公,元旦太和殿筵宴最為盛大,動輒一二百席,程式繁瑣,稱為“大朝會”,在大朝會舉行之前,皇帝照例要到太廟祭告天地神靈和列祖列宗,然後出席國宴。從除夕到元旦這兩天,皇帝根本沒有任何時間,豈有微服私訪的道理。

清朝有一官職,皇帝也忌憚三分,在它面前一言一行不敢造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