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文官卻嗜殺無比, 一時風光無限, 最後他還是自食惡果!

五代十國時,後漢的皇帝劉知遠想要透過釋放犯人來祈福,便讓他的愛臣蘇逢吉操手此事,當時他下的命令是這樣的:“靜獄。”蘇逢吉接到命令後,馬不停蹄地趕往監獄,不管獄中之人的罪行輕重與否,一律處死,監獄為之一空,而後回命道:“獄靜矣”。

身為文官卻嗜殺無比, 一時風光無限, 最後他還是自食惡果!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封建時期的文官應該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倒也不是說他們比普羅大眾文明,只是作為文官,自然是受含蓄內斂的儒家文化教育過的。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我只與喜好思考且不莽撞的人合作”,所以,文官或許不是一個道德修養高的人,但起碼他們做事不直接,不喜歡明火執仗地幹壞事,於是便會給不明真相的人帶來“溫文爾雅”的印象。顯然,後漢的重臣,身為丞相的蘇逢吉不是一個尋常的文官,他濫殺犯人,想過殺光犯人的親屬,還因為兩棟住宅的歸屬誣陷同僚,還因為兄弟不合他的意願而殺了兄弟,總之,行事極為殘忍,毫不委婉。

身為文官卻嗜殺無比, 一時風光無限, 最後他還是自食惡果!

其實,蘇逢吉也算是一個能幹的臣子了——在無日不見血,無日不攻伐的五代十國,找一個馳騁沙場的大將輕而易舉,但想尋得個通曉政事、擅長文事的文官卻是難事。當時中原方遭契丹侵略,國家新立,百廢俱興,蘇逢吉憑藉其在處理政務上的天賦,不光備受不通文墨的後漢太祖劉知遠的器重,連同僚對他的能力表示心悅誠服。

如果,他僅僅是發揮他的天賦,將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替國君籌謀劃策,為百姓排憂解難,即便是在一個亂世,他能像前秦的宰相王猛那樣獲得一個絕好的名聲也未可知——和蘇逢吉一般,王猛也是為異族君主服務,但由於其能使北方安定,讓百姓能夠免於無謂的戰事,所以後世稱其為“功勞蓋過諸葛武侯”。《禮記》中有這麼一句話:“知道停止然後能安定,知道安定而後會思考,會思考才能成功。”想必蘇逢吉也是讀過的,可惜他渾然不知其中的意味——他殘忍,好殺,貪戀權位到達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而這一切,也把他推向了地獄。

身為文官卻嗜殺無比, 一時風光無限, 最後他還是自食惡果!

公元948年,後漢太祖駕崩,使蘇逢吉、郭威、史弘肇、王章等五人成為顧命大臣輔佐幼帝,這時,蘇逢吉的權勢可謂到達了文臣的巔峰,可惜他尤不知足,挑撥皇帝與其他顧命大臣的關係,希望以此大權獨攬。後來,他成功地除掉了史弘肇等人,支走了郭威。然而,正當他志得意滿之時,首都早已不堪忍受他的殘忍的國民在內散佈謠言,言其權威蓋過天子,而後被排除在外的郭威趁勢而起,挾兵攻入首都汴梁,大勢已去的蘇逢吉只得自殺,結束了罪孽的一生。

一個文官卻如此不遺餘力地行壞事,實在令人震驚,不過,在那個五代十國亂世,什麼奇事不會發生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