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枚玉片,空置12年無人問津,竟是華夏頂級國寶

公元前278年,楚國國君派將領莊礄,領軍征討滇池地區的蠻族氐羌。蠻族部落雖然被楚軍所征服,但因莊礄部的歸路被秦國切斷,這支楚軍也就此留在了滇池地區。隨後留下來的楚軍和當地蠻族通婚、融合成一個脫離中原掌控的新國家,此國便是滇國。形成於戰國時期的滇國,到了西漢時期,開始逐漸被漢家天子遺忘,直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攻打雲南,戰敗後的滇國再度成為大漢的藩屬國。在對大漢俯首稱臣的同時,漢武帝也賞賜給滇王金印,受封寶冊等。

百枚玉片,空置12年無人問津,竟是華夏頂級國寶

1955年,雲南石寨山當地村民在下地勞作時,竟然意外發現了一處墓葬群。隨後經層層上報,來到現場的雲南考古隊對石寨山墓葬群,展開了搶救性的挖掘工作。透過挖掘工作的不斷展開,考古專家發現當地的墓葬群屬於西漢時期。

截止到1996年為止,雲南考古隊共對該處墓葬群,開展了五次較大規模的挖掘。從中清理發現的,戰國至漢朝時期的古墓共計80多座,出土珍貴文物共計五千餘件。

百枚玉片,空置12年無人問津,竟是華夏頂級國寶

當時的雲南考古專家,還從石寨山墓葬群中的六號墓中,挖掘出土了166枚不起眼的微型玉片。

1956年八月,雲南考古專家在清理六號主墓時,整理出土了166枚沾滿淤泥的微型玉片。考古專家做夢也不會想到,就是這166枚不起眼的微型玉片,竟然是華夏頂級國寶,且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還對這些玉片有過明確記載。

百枚玉片,空置12年無人問津,竟是華夏頂級國寶

166枚不起眼的微型玉片,為何會如此珍貴?

石寨山海拔高度35米,南北縱向500米,東西寬200米。西漢滇王墓葬群恰好將石寨山囊括其中。從該墓葬群中出土的珍貴文物,除166枚不起眼的微型玉片以外,還有一枚十分珍貴的滇王金印。

百枚玉片,空置12年無人問津,竟是華夏頂級國寶

專家們發現,這些玉片造型極其不規則,有的呈橢圓形,有的呈正方形、有的呈長方形。更讓在場專家感到奇怪的是,其中有69枚玉片比較規整,且在邊緣處存在穿孔。但其他97枚玉片不但像是粗製的玉胚,上面還沒有穿孔存在。最初考古專家認為:這些微型玉片很可能是流行於西漢時期的“金縷玉衣”。可既然是金縷玉衣,為何會在部分玉片上沒有穿孔呢?帶著重重疑問,雲南考古隊的專家將出土整理過後的微型玉片,送到了雲南歷史博物館。

百枚玉片,空置12年無人問津,竟是華夏頂級國寶

1968年,石寨山墓葬群發掘工作暫時告一段落。雲南省考古專家組織座談會,探討分析文物背後的細節。當地文史專家從《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找到了石寨山墓葬群的相關記載:公元前109年,西漢天子漢武帝在滇池地區設益州郡,賜滇王金印,受封寶冊,讓滇王代大漢統治當地滇民。

當時的漢武帝在賜給滇王金印,受封寶冊的同時還送給對方一件特殊的禮物:玉衣。雲南考古專家發現的166枚微型玉片,會不會是漢武帝賞賜給滇王玉衣上的殘片呢?

以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分析,組成金縷玉衣的玉片至少需要3000多枚。滇王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為何是由一百多枚玉片組成的呢?要知道一百多枚微型玉片是不足以將一個成年人完全包裹起來的。可滇王墓葬群根本沒有被盜挖過,其餘的玉片是如何“不翼而飛”的呢?

百枚玉片,空置12年無人問津,竟是華夏頂級國寶

帶著層層疑問,百思不得其解的當地考古專家,只好將這166枚微型玉片暫時存入雲南歷史博物館。直到十二年以後,北京民俗研究方面的學者,來到雲南歷史博物館參觀,微型玉片背後的秘密才得以解開。

北京民俗學者在聽完雲南博物館工作人員做完玉片的介紹後,多番查閱資料給出一種推斷:穿著金縷玉衣下葬是中原地區的殯葬習俗,漢武帝冊封完滇王以後,這種殯葬習俗才開始從中原傳入滇國。漢武帝賞賜給滇王的玉衣,既可以說是金縷玉衣也可說不是。這件由166枚微型玉片組成的玉衣,準確的叫法應該是“金縷覆面”。金縷覆面只能讓滇王將臉部遮蓋起來,並不能包裹全身。

百枚玉片,空置12年無人問津,竟是華夏頂級國寶

遮擋臉部的玉片,是用金絲連線的,自然需要穿孔,蔓延到脖子處的玉片,為了節省財力,自然是不需要用金絲串聯的,只需要用絲帛綁縛。漢武帝雖然礙於禮儀,賞賜給屬國國君一件珍貴的禮物,但他又怎會讓滇王去使用西漢諸侯王一級的殯葬禮儀呢?漢武帝做夢也不會想到,經過2000多年的時間沉澱,自己當年賞賜給滇王的金縷覆面,如今已儼然成為一件無可估量的華夏瑰寶。如今,這件金縷覆面則是收藏於雲南歷史博物館。

參考資料:《失落的國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