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面對饑荒時,為何不選擇捕魚充飢?道理其實很簡單

我國古代社會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是一個標準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地大物博和豐富的物產資源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古代社會生產力落後,農業生產水平十分有限,農民不能過多地干預自然,因此在那時可以說是靠天吃飯。

再加上中國古代統治者爭權奪利不斷,社會動盪頻繁,受戰亂影響即使一年中風調雨順,看起來好像是一個豐收年,最後也有可能顆粒無收。

因此在古代常常鬧饑荒,百姓們忍飢挨餓,只能靠啃樹皮吃觀音土維持生命,看到這樣有的人可能就有疑問了,糧食沒有了,為什麼不從河裡捕魚充飢呢?為什麼要選擇吃土吃樹皮呢?

古代百姓面對饑荒時,為何不選擇捕魚充飢?道理其實很簡單

啃樹皮吃觀音土的依據

中國歷史上爆發的饑荒很是頻繁,比如在西漢末年,漢朝人口達到了5801萬,這在當時已經是很龐大的人口數量了。

後來王莽篡漢引發了戰亂,西漢滅亡,社會動盪再加上那幾年恰逢自然災害,因此從公元三十一年到公元三十七年這短短的6年時間內,人口數量就大量銳減到了1506萬,戰亂加上自然災害引發的饑荒造成了大規模的百姓傷亡。

好不容易種出來的糧食戰亂和自然災害的雙重夾擊下毀於一旦,為了躲避戰亂百姓只能四處遷徙,在遷徙的途中為了填飽肚子幾乎所有難民都在啃樹皮甚至嚼草根,以此充飢度過難關。

然而樹皮草根也是有限的,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有的人開始吃起了觀音土。最早的時候一些人在書裡看到了這種名字叫做“觀音土”的食物,根據此書記載觀音土是古代王屋山一帶遭受了瘟疫,這種病來勢洶洶,當時的醫師都束手無策,每天都有大量百姓因為染上了瘟疫去世。

古代百姓面對饑荒時,為何不選擇捕魚充飢?道理其實很簡單

於是當地百姓便祈求上蒼,希望能降臨福澤保佑他們,觀音菩薩被他們的誠心感化顯靈,將天上的土帶到凡間,得了瘟疫的病人只要吃下此土都會紛紛好轉,因此,觀音土被看作是上天的福澤,只要吃下觀音土就可以得到觀音菩薩的庇佑。

當然觀音土的說法來源只是人們的想象,其實觀音土無非就是寺廟裡牆上的土,吃土不會得病嗎?

現在的人無從得知,而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觀音土可以治療腹瀉,脾虛,讓人們產生一種飽腹感,因此在饑荒爆發的年代,觀音土便成了災民最後的食物,百姓們既靠此充飢 有希望可以得到觀音的庇佑活下去。

不吃河魚充飢的原因

有的人可能有這樣的疑問,鬧饑荒的時候莊稼雖然全部荒蕪了,但河裡的魚應該還在吧,為什麼災民不願去意河裡抓魚吃呢?其實這種想法與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想法一模一樣。

如今我們生活富足,糧食產量也十分豐富,除去老一輩的人,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沒有經歷過饑荒,因此不懂在饑荒年代不是隻有莊稼會受到影響,事實上在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災區的任何一種生物都是不能倖免於難的。

以古代農民最害怕的蝗災為例,一旦蝗災爆發,鋪天蓋地的蝗蟲席捲莊稼,一年的心血就會毀於一旦,不僅如此只吃莊稼可滿足不了這些蝗蟲,數量極多黑壓壓一片的蝗蟲席捲過境後的地區寸草不留,其他的植物也不能倖免於難。

蝗災過去後必然會帶來大旱,蝗蟲吃光了所有植物,如果沒有及時地迎來強降雨,這些植物就會全部枯死,植物枯死之後土壤的蓄水能力也會隨之降低。沒有水就會進一步加重旱情,河裡的水也會慢慢枯竭,這樣的情況下河裡的魚根本不可能存活下去。

古代百姓面對饑荒時,為何不選擇捕魚充飢?道理其實很簡單

講到這裡,有的人可能又要說了,蝗災又不是年年都有,這種情況只是特例。那麼即使退一萬步來講導致饑荒的不是蝗災而是別的天災,河裡的魚也活不了,畢竟地裡的莊稼都沒有了,樹皮也被災民啃光,這樣的情況下樹也不可能活得長久。

自然界的迴圈環環相扣,少了一環都不行,沒有了樹,再加上災民們大量的吃觀音土,整個災區的生態系統就會崩潰,河裡的魚照樣不能獨善其身存活下去。古代農民大多都沒有讀過書,他們不懂這樣的道理,因此一旦鬧了饑荒,他們啃樹皮、吃觀音土的行為就會加劇災難的嚴重性。

並且即使河裡還有魚類存活,那也是少數,只能解決一小部分人的口糧,而饑荒一旦爆發就是大面積、大規模的,河裡的那麼一點魚顯然不夠養活這麼多災民。

因此水裡即使有魚,早就在饑荒初期被飢腸轆轆的災民全部都吃光了,肯定支撐不到下一次糧食成熟的時候,災民們竭澤而漁之後還是要餓著。總而言之,鬧饑荒的時候不是古人不想吃魚,而是根本就沒有魚可以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