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鬧饑荒,知府不開倉放糧反而讓官員遊西湖,卻使災民度過饑荒

在中國古代,如果遇到饑荒之年,百姓只能靠政府救濟,否則只能等著餓死。為了能夠活命,經常有災民聚集在一起發動暴動,到處搶掠,所以地方官員一旦處理不好,容易發生激變,造成社會不穩定。

地方鬧饑荒,知府不開倉放糧反而讓官員遊西湖,卻使災民度過饑荒

通常情況下,遇到饑荒,地方官員只能開倉放糧或向朝廷求助,請求撥發賑災錢款,但朝廷用於賑災的錢款,在到達地方之前,早已被中間官員層層剝削,真正用在百姓的只剩鳳毛菱角。而在北宋時期,就發生過這麼一次饑荒,范仲淹不僅沒有開倉放糧,反而下令讓地方官員遊西湖,最終還完美解決了饑荒,這又是什麼情況呢?

北宋時期,由於范仲淹改革觸及了保守派的利益,最終被排擠出朝堂,從副宰相直接擼到地方知府,成為了杭州知府。范仲淹到任後的第二年,就遇到了難題,兩浙地區發生了百年難得一遇的旱災,百姓流離失所,物價飛漲,而杭州作為發達之城,成為災民們爭相蜂擁的地方。

地方鬧饑荒,知府不開倉放糧反而讓官員遊西湖,卻使災民度過饑荒

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范仲淹並沒有像普通的官員那樣向朝廷求助,而是召集了杭州地區所有寺廟的主持,讓他們趁著工價便宜,趕緊修建寺廟,而且政府願意出一部分資金,主持們一聽,這完全穩賺不虧,都趕緊回去趕工。這樣一來,許多因旱災而無糧可吃的百姓都可以透過勞作而獲得口糧,而那些想要坐等朝廷發糧的無賴混混們只能望而退卻。

那麼既然是災年,那麼補貼寺廟的錢款從哪裡來?范仲淹不愧改革家大名,他深知意識到只有刺激消費才能帶動生產,於是下令讓所有的官員們必須前去遊玩西湖,而且還舉辦賽龍舟比賽,一時間西湖極為熱鬧,杭州的富戶們看到官員都在遊西湖,為了與官員套近乎紛紛效仿,一時間西湖甚至熱鬧,消費金額也十分大,從而獲得大量的稅收。

地方鬧饑荒,知府不開倉放糧反而讓官員遊西湖,卻使災民度過饑荒

饑荒之年,最難解決的應該就是糧價問題,一般處理這種情況,政府只有兩種方法,一是透過發糧抑制糧價,二是透過政府強制性命令限制糧價。但范仲淹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直接讓糧商們直接調高一倍的價格,糧商們本來就準備漲價,看到知府大人支援,更是高興地不得了,而全國各地的糧商也看到了此商機,紛紛運糧到杭州城,最終卻導致了杭州城糧食擠壓,不得不降價處理。

地方鬧饑荒,知府不開倉放糧反而讓官員遊西湖,卻使災民度過饑荒

簡簡單單的三個政策,范仲淹便完美解決了此次旱災,先是透過修建寺廟促進就業,再透過政策使得糧商彙集,使得糧食堆積,從而抑制了糧價,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讓人佩服。

史書評價: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