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30年間,向東德援助了2萬億歐元,如今東德發展如何?

冷戰時期,民主德國蘇聯陣營中看起來發展不錯,無論是人均GDP還是居民生活水平都是獨一檔的存在,屬於社會主義發展的樣板。但是一跟西德相比就差遠了。

至1989年兩德統一前夕,民主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跟比利時相差無幾,但是比利時的國土面積只有民主德國的三分之一。同一時期聯邦德國的GDP在多少呢?它坐穩資本主義世界第三把交椅,僅次於美國、日本,高達1。3萬億美元。

不但GDP比不過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聯邦德國的百分之三十,職工收入只有聯邦德國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聯邦德國10年至15年,對外欠債近百億美元,東德對於西德是全方位的落後。

當兩德統一後,聯邦德國開始了對原民主德國地區的輸血援助。

第一步就是對原東德地區進行私有化。德國政府併成立了“商業私有化公司”和“不動產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專門從事商業組織、零售貿易、旅遊、飲食、服務等行業企業的私有化。如果企業沒有私人和個人財產,沒有權方面的爭議,能出售的一律出售。不能出售的暫時出租,既不能出售也不能出租的企業一律關閉。

對於大企業,則由託管局接管,成立股份公司或其他形式的公司,為私有化做準備。對於那些有買主的企業可以實行直接私有化,即進行拍賣。由於西德財大氣粗,東德的私有化沒有采取東歐其他國家那種向居民或職工無償分配財產或折價優惠的私有化辦法,而是一律出售給了私人。聯邦政府為東德的私有化補貼了5000多億馬克,與東德全部國有企業的資產總值大體相當。

與私有化一同進行的還有聯邦政府對原東德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兩德統一時,東德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公共設施不足,主要包括道路、橋樑、鐵路等等。據統計,僅統一後的頭4年裡,聯邦政府就向東部地區投入400億馬克用於公路擴建修繕、通訊現代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00年前,原東部地區的電話普及率、通訊數字化程度就已經達到或超過西德地區水平。

兩德統一20年後,東部地區新修或更新公里2萬公里,新建鐵路7000多公里,原有800萬套板式住房有2/3得到修繕,並新建了上百萬套現代化住宅。原先蘇聯的那種“赫魯曉夫樓”陸續改造,塗裝上鮮豔的色彩。

為了把東德地區的百姓生活收入帶到西德水平,籌措縮小東西差距所需的資金,從1993年起,德國在西德的從業者中,按照收入的比例,設立了“團結附加稅”,用於東德地區的財政援助。這筆稅款每年大約有140億歐元,預計徵收到2030年。

統一初期,失業成了東部地區最為嚴重的問題。德國政府採取了“先改善生活,再提高生產”的政策方針,近7成的財政援助用於提高東部居民收入和社會福利。巨大的財政支出,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東部居民收入普遍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從1990年-1995年,居民收入提高了160%,全職工作者的月收入從1230馬克提到3230馬克。如今,原東部地區的經濟水平已達到西德地區的70%-80%。

貨幣流通領域,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使得東德百姓收入及財富並沒有受到貶值,避免了社會的動盪。

根據德國社會學者的統計,兩德統一近三十年,西德總共向東德輸血超過2萬億歐元,甚至可能更高。這個數字充分展示了德國政府想把東德帶入西德水平的決心。但是西德的民眾們就有其他想法了,大部分西德人抱有著“國家統一,自己吃虧”的看法,對東德的包袱心懷不滿。

整體而言,今天的德國東部地區五個州的發展水平距離西部還有著不少的差距,東德經濟發展力落後西德30個百分點,德國政府援助東德之路依然是長途漫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