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區搶抓光明科學城"水大魚大"機遇

光明區搶抓光明科學城"水大魚大"機遇

深圳市光明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是一個“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綜合體。 受訪單位供圖

走高質量高顏值發展的光明之路②

光明科學城的每一次動作都如同拍打岸巖的浪花,迸射出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力量。

近期深圳市政府公報印發的《深圳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下稱《規劃》)透露,光明科學城將以資訊、生命、新材料重點領域為主攻方向,至2022年底,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學城佈局,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框架;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定位,讓坐擁“金礦”的光明區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牛年“第一會”上,光明區就吹響了高質量高顏值發展的號角,12條措施中,其中科研經濟、未來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六條實施措施,精準指向經濟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對於不久的未來,光明區描繪了這樣一幅產業高質量發展圖景:到2025年,經濟質量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沿途下蛋”路徑成型,以智慧產業、新材料產業、生命科學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初具規模,初步成為深圳科研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水大魚大,前景可期。

撰文:柳豔 靳峰

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深圳北部,公常路橫跨深莞兩地。從公常路與光僑路交會的十字路口,到東莞黃江,不過短短二三公里。但這條路卻異常繁忙,大量泥頭車穿梭於兩側大大小小的工地。這也是一條含金量極高的路,沿途佈局著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專案、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學裝置、產業中心。

規劃總面積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學城,塔吊林立,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深圳探索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中,作為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被寄予厚望。《規劃》提出,光明科學城將按照“世界級大型開放原始創新策源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樞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前沿陣地”五大戰略定位,依託重大科研平臺建設,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運營模式創新和協同開放創新。

至2022年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圍繞原始創新能力,初步建立起體系化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在建和執行的區域性裝置設施達到7個,完成1-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佈局並開工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體制機制取得突破,中山大學·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研究型大學和機構投入運營,深圳灣實驗室基本完成綜合性公共技術研究平臺建設,資訊、生命、新材料等領域形成獨特優勢。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學城佈局,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框架,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強勁動力。

展望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大幅提升。建成並投入執行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制度規則體系,成長起2-3傢俱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型大學。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環境,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得到全面激發。建成智慧人文宜居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集聚大批世界級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級科學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萬丈高樓平地起。光明科學城正在滾動推進“9+9+2+2”共22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落地建設,其中包括9個大科學裝置、9個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兩所研究型高校和兩個廣東省實驗室。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專案自今年1月2日順利實現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後,現正處於室內工程全面施工階段。該專案共由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平臺兩個大科學裝置,綜合研究院、專家公寓、青年公寓五棟大樓組成。此外,落戶光明的科研機構主要還有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深圳)廣東省實驗室、超算二期、市藥檢院光明分院等研究機構。光明區正全力推動這些已落戶研究機構永久場地的建設,完成國際科技資訊中心進駐光明,推進鵬城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光明,實現鵬城雲腦III、矽光晶片工藝平臺、網路通訊設施群等大科學裝置落地,爭取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中科院軟體所等“中字頭”院所落戶。

推廣“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綜合體模式,推動科技基礎設施“沿途下蛋”

光明科學城落地後,一些非常形象的表述開始廣為流傳,如“金窩”“金蛋”“沿途下蛋”“科研經濟”。光明區一屆三次黨代會報告就提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實現科學賦能產業、產業反哺科學,推動科技基礎設施“沿途下蛋”,既要當好深圳實體經濟的“蓄水池”,更要成為孕育新興未來產業的“新泉眼”,努力為深圳再造一個2。0版的科技產業創新高地。

這些詞的關鍵都指向:要補齊基礎研究的短板,破除以往科學和產業“兩張皮”現象,實現科學和產業的深度融合。

光明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徐安畢認為,科研經濟是以提供研發服務和研發產品為核心的新經濟形態,具有智力高密集、強滲透性、強輻射性等鮮明特徵,“從經濟結構看,科研經濟包括科學探索、技術開發、產品開發、中試驗證、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智慧財產權轉化轉移等相關服務業務,以及各類工程設計和產品設計等經濟活動,和一整套的制度環境、管理體制、要素市場以及公共政策體系等。”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院長、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首席科學家劉陳立研究員也表示,科研經濟與其他產業不同,是有壁壘的高科技經濟,排他性較強,要追溯到應用基礎研究,才可能在產業轉換中產生高勢能,進而變成動能,“科研經濟的重點落在科研,且確實可轉化,這需要四個P,即Paper(論文)、Patent(專利)、Platfrorm(平臺)、People(專業化的產業轉化人才)”。

現在,光明區推動科學和產業深入融合的動作緊鑼密鼓開展:瞄準“卡脖子”問題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卡脖子”環節,集中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器件、裝置、材料、軟體及工藝,加速衍生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瞄準產品研發關鍵環節佈局建設中試驗證基地,高標準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檢驗檢測等功能性平臺,形成重大科技成果向規模生產轉化的工程化研究驗證環境,打造大灣區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高地。瞄準“沿途下蛋”目標打造國際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完善涵蓋轉化平臺、創新載體、金融支援、專業服務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體系,如推動建設光明國際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吸引一批世界前沿科技成果在光明產業化,高標準打造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光明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等科研轉化載體,推廣“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綜合體模式。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的“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綜合體,近期已正式投入使用。創新中心是依託合成生物領域全球首個大型基礎設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搭建的源頭創新至成果轉移轉化一體化創新平臺,建立從“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是光明科學城以科技發展帶動產業變革的重要探索,也是打造科學設施建設“沿途下蛋”模式的全新嘗試。

創新中心共8層,1層為展廳、發酵平臺等,2層到5層為入駐企業辦公場所,6層至8層為深圳合成院的實驗室。這裡將打破研究院應用研究與初創企業的空間壁壘,有效解決初創企業缺乏設施和技術平臺的瓶頸,極大縮短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時間週期。或許一個技術問題在電梯間、咖啡吧的交流中就解決了。

“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就是要推動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最終實現‘沿途下金蛋’。”劉陳立介紹,探索教育、平臺、科研、產業、資本的“五位一體”科技與產業對接新模式的同時,深圳合成院還將深度融合大設施、天使基金、產業洞察、產業大會、產業中心,打造“平臺—資本—智庫—路演—產業”產業孵化“五位一體”,雙“五位一體”促進現代產業體系建成,實現“沿途下蛋、就地轉化”,發力從“0”到“1”到“10”,再到“無窮大”。

及時評估“3+1”產業政策成效提高政策針對性和實效性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根基和綜合實力的體現。如果把基礎研究比喻成一棵參天大樹的“樹根”,那麼所影響的下游產業就是“樹枝”,一個個充滿創新活力的企業就是“綠葉”。

作為深圳實體經濟“蓄水池”的光明區,製造業家底如何?與光明科學城聚焦的資訊、材料、生命三大主攻方向適配性如何?

據介紹,光明區規劃重點發展的智慧產業包括人工智慧、新型顯示、新一代通訊與網路、柔性電子、前沿技術等細分領域。目前,光明已構建以平板顯示產業為核心,擁有核心關鍵技術的高階新型電子資訊產業體系。全區集聚了三利譜、日東光學等平板顯示上游原材料環節企業,華星光電等中游液晶面板及模組生產企業,以及禾苗通訊等下游品牌製造商,並積極引進了普聯、電連等重點企業。在智慧產業領域,光明擁有4家年產值百億級企業,1家制造業單項冠軍,2家市級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標杆企業,以及5個省級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案,並擁有33個科技創新平臺。規劃重點發展的新材料產業包括新型顯示材料、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碳纖維複合材料、節能環保材料等細分領域。目前,全區集聚了貝特瑞、星源材質、旭硝子等246家新材料領域規上工業企業,擁有1家制造業單項冠軍,27個新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平臺。規劃重點發展的生命科學產業包括生物製藥、高階醫療技術、醫藥CRO/CMO、精準醫療、數字生命、中醫藥研發、前沿技術等細分領域。目前,全區集聚了邁瑞、康泰、帝邁、科曼、萬和製藥、衛光生物等20家生命科學產業領域規上工業企業,已形成較完整的原料、製劑生產體系並具備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

為了做好產業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光明區去年出臺了《深圳市光明區支援“3+1”產業發展系列政策》,全力構建以智慧產業、新材料產業、生命科學產業為主導,以特色服務業為支撐的“3+1”產業體系。

“未來,區工信部門將利用好材料基因組、合成生物等9個大科學裝置的人才集聚、技術溢位效應,並以提升政策實效、實施產業鏈招商攻堅、加強空間保障、最佳化產業鏈服務為突破口,聚焦產業轉化和‘沿途下蛋’,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爭取在智慧、新材料及生命科學產業均實現新突破,進一步提升全區產業集中度顯示度。”光明區工業和資訊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局將及時評估“3+1”產業政策實施成效,並結合重點產業需求動態調整政策條款,提高政策針對性和實效性;瞄準轄區龍頭企業產業鏈、大型現代服務業企業、國內外“3+1”產業龍頭企業,精準招商,不斷完善轄區產業鏈生態;圍繞2021年供給350萬平方米、5年供給2000萬平方米高標準產業保障房目標要求,紮實推進“兩個一千萬”高標準產業保障房專項工作,加大成本可控制、房租可預期的產業空間供應。同時,針對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問題,加大現代服務業招商引資力度,以增量補齊服務業短板;加快研究商業及金融業發展規劃,科學引領服務業發展;並出臺支援商業發展、金融業發展政策措施,引領和促進商業和金融業發展。

從政府到企業,對於高質量發展的渴求越來越強烈。華星光電是光明區平板顯示產業的龍頭企業,正從材料、裝置、工藝、產品等全環節推動新型顯示產業鏈的生態建設,加速推動新型顯示實現工業量產。“光明區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壯大智慧產業及新材料產業,將有力夯實TCL華星面板產業鏈生態基礎。公司將進一步抓緊這些產業所存在的交叉融合趨勢,依託產業鏈生態基礎,加速新型顯示創新實現彎道超車。”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了推動企業創新能級提升,光明區除了將引進一批高質量創新龍頭企業,還將梯度培育一批高成長科技型企業,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的科技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最佳化提升一批高質量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引導大中型工業企業、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建設創新平臺和研發機構,對參與重大技術攻關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企業給予研發投入支援,圍繞主導產業,推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鼓勵企業與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及其他組織建立研究開發平臺、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創新聯盟,共同開展研究開發、成果應用與推廣、標準研究與制定,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效,提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成效。

■連結

光明區實施

產業高質量發展6項行動

實施科研經濟實踐行動。制定實施光明區“創新鏈產業鏈雙鏈長制”工作方案。支援企業參與綜合粒子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支援科研機構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卡脖子”技術開展攻關,催生輸出一批突破性的技術、裝置、材料、軟體和智慧財產權。加快建設光明國際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打造一批專業化中試驗證平臺。完善推廣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依託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等載體爭創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

實施未來產業集聚行動。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壯大智慧、新材料、生命科學三大主導產業,在積體電路、超級計算、光電材料、生物合成天然產物、高階醫療裝備等領域培育引進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超前佈局數字經濟產業,開展5G、區塊鏈、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前沿技術的特色應用場景建設,發揮光明科學城大資料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輻射作用,積極推動大資料、雲計算等產業落地集聚。

實施現代服務業強基跨越行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援政策體系,在科技金融、工業設計、檢測認證、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法律服務等方面引入科技服務專業化機構和龍頭企業。圍繞地鐵沿線和茅洲河沿岸打造光明區消費主軸,串聯輻射光明中心區、光明鳳凰城等核心區域和光明小鎮、光明國際汽車城等消費熱點,加快佈局高階消費載體,建設高品質步行街、夜間經濟示範街區,培育發展健康、文旅等特色消費,進一步完善商業基礎設施,形成有品牌吸引力和多元承載力的整體消費環境。

實施質量提升和品牌建立行動。加強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質量技術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內外標準。突出質量優先的政策導向,開展卓越績效模式試點工程。全面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引導企業強化質量意識,推動“十大重點行業質量提升計劃”落地見效。推動組建光明品牌發展聯盟,支援在新型顯示、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鐘錶、內衣、模具等優勢領域打造一批馳名品牌和拳頭產品。

實施產業效益躍升行動。加快推進“兩個一千萬”工程,打造若干政府主導的專業園區,統籌佈局滿足環保等共性需求的配套設施,開展“定製化”舊工業區綜合提升試點,加大高品質產業空間供給。提高產業准入標準,制定優質企業招商圖譜,加快引進一批行業頭部企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以及總部類企業。推動增加值、稅收貢獻小且佔用空間大的企業簽訂符合產業准入標準的監管協議,引導未達標企業有效整改和有序退出。

實施工業智造升級行動。加快引進一批工業網際網路資源池供應商,培育一批智慧製造系統整合服務商,支援龍頭企業和服務商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引導中小企業透過“上雲”提升數字化水平。緊扣關鍵崗位機器換人、生產過程智慧控制等環節,試點建立一批智慧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立一批國家、省、市級“智慧製造”“綠色製造”“網際網路+先進製造”示範專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