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加班時長與健康呈"倒U型"關係,應充分尊重職工生理規律和社會需.

摘要: 在嚴格限制工作時長的前提下,應當注重勞動者的收入權益保障。

專家觀點|加班時長與健康呈"倒U型"關係,應充分尊重職工生理規律和社會需.

近20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勞動者的平均工作時長居高不下。而中國勞動者的平均工作時長高於部分典型發達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

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城鎮就業人員調查周平均工作時長為46。8小時,其中男性為47。8小時,女性為45。5小時;在公佈的19個行業中,有18個行業的周平均工作時長超過40小時,有14個行業超過44小時,其中最高的住宿和餐飲業為51。9小時,次高的批發和零售業為49。7小時。

加班時長與健康之間呈“倒U型”關係

對此情形,本研究結合錨點情境法和廣義傾向得分匹配方法,探討了過度勞動與員工健康的關係,並檢驗了工資收入對健康損耗的補償效應。

研究使用的資料來自於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簡稱CFPS),該調查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實施,樣本覆蓋25個省(市、自治區),是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追蹤調查資料。CFPS於2010年開展基線調查,此後每兩年追蹤一次,考慮到樣本流失對樣本結構的影響,以及研究變數的選取,本研究使用2012年CFPS成人資料庫作為研究資料。作為第一次追蹤調查,2012年CFPS成功追訪了基線調查80。6%的樣本,含當年新增成員共35719個樣本。本研究將分析物件限定在勞動年齡人口(女性為16-55歲,男性為16-60歲),非農就業受僱者中每月工作時間超過法定上限的勞動者,初步篩選得到樣本3536個。

研究發現,首先,加班時長與健康之間呈現為“倒U型”曲線關係,加班時長超過一定限度會對勞動者的健康產生損耗作用,曲線頂點位於每月法定外加班12小時(即每月工作時長237小時)的位置,當然,“少量加班有益於健康”的資料表象是當前就業市場普遍過勞狀況下的非正常現象。

其次,工資收入對過度勞動的健康損耗過程具有補償效應,能夠部分地減緩這一損耗過程,但絕大多數的過度勞動者並未得到應有的加班工資。

應改善“普遍過勞”的社會大環境

此外,針對本研究的結論等議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是健康“倒U型”曲線的政策意涵。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研究所觀察到的健康頂點位於法定加班時長外,並不是論證了這種過度勞動具有合理性,而是暴露了一種反常的社會現象:在普遍過勞的勞動力市場中,如果勞動者僅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工作,就會處於“勞動不足”的狀態,成為就業市場中的“失敗者”。若能改善這種普遍過勞的環境,健康頂點會逐漸向法定標準的勞動時長靠攏。

為了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需要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和健康權,防止過度勞動對就業機會的擠佔,要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嚴格限制工作時長,杜絕超長時間加班,要加大執法力度和範圍,真正規範和落實勞動者的工作時長制度。

二是收入補償效應的政策意涵。在嚴格限制工作時長的前提下,應當注重勞動者的收入權益保障。工資收入對勞動者的健康損耗具有補償效應,但現有勞動力市場下的過度勞動,並未使勞動者獲得應有的工資收入補償,過度勞動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但這卻是以工資率下降為代價的。雖然法律規定了超過標準工作時長的部分應該按照正常工時的1。5-3倍以上工資進行補償,但過度勞動者甚至難以得到與正常工時同等的工資標準。因此,要規範加班工資制度,對小時最低工資做出規定,使得勞動者得到應有的勞動收入。

過勞時長對女性健康損耗作用更大

三是防治過度勞動的重點人群。本文發現社會經濟劣勢越明顯的人群,其過勞程度越高。在解決過度勞動社會問題時,應當重點關注體制外的基層崗位,關注那些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的勞動者,他們是過度勞動的受害主體。此外,相較於男性,過勞時長對女性的健康損耗作用更大,應當注重對女性勞動者的保護。

四是防治過度勞動的基本理念。本文認為,充分尊重勞動者的生理規律和社會需求應當成為防治過度勞動的基本理念。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的合理分配需要充分尊重人體生物鐘的基本規律,充分尊重勞動者參與社會生活、履行社會角色的需求。有研究表明,白領在週末加班所導致的負面影響比工作日加班更強,藍領在夜班工作的負面影響比白天更強。 一方面,不合理的工作時間會導致勞動者正常 的生活和休息時間被擠壓,擠壓生活和休息時間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由於違反人體生物鐘規律,夜班工作時間對健康產生的不利影響比白班工作更強。

(原作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徐海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 周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