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認為不結婚、不買房就可以避免人生大部分的煩惱,我該怎樣勸說他?

你把歷史給他看,現在資訊繭房越來越厲害,大家只能看見自己想看的資訊,結果就是越來越偏見,所有理念,預測,都是帶偏見的,甚至歷史書都是充滿偏見的,但是隻有過去20-30年你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才是事實,你可以不帶主觀意見地講給他聽,引導他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讓他自己思考未來會如何,你不要主觀下結論,因為你的結論也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帶偏見的,未來未必是你想的那樣,但是你可以引導他去思考,讓他想清楚他眼中的未來是如何的,讓他想清楚如何應對就可以了

兒子認為不結婚、不買房就可以避免人生大部分的煩惱,我該怎樣勸說他?

比如房價為什麼會那麼高你未必能解釋清楚,但是中國商品房制度歷史上的政策是事實存在,可以查詢的,比如2004年國家就提出要遏制炒房,那麼為什麼之後房價還是一路漲10多倍呢?這值得思考。究竟是國家說一套做一套呢,還是商品房價格上漲壓根就不是炒作的結果呢?只有思考明白這個問題,才能明白到底要不要買房

然後還可以去看日本,美國的歷史,為什麼日本美國曆史上房地產都崩盤過,以及崩盤後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之後為什麼美國的房價又漲了,而日本的房價漲幅遠小於美國。其實大多數人壓根沒想過為什麼,即使是專業人士很多人也沒有獨立思考,都是拿著現成的答案做結論,所以結論往往是錯的,所以在這個思考過程中要反覆去思考為什麼。比如說為什麼會崩盤,可能你兒子會說日本房價最高的時候一個東京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泡沫太大了所以崩盤了,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一個東京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時候崩盤,而不是一個東京買下半個美國的時候崩盤,又或者一個東京可以買下整個歐洲的時候才崩盤?為什麼泡沫大了一定會破,你看我吹肥皂泡,有的大有的小,換個肥皂水的配方,可以吹更大,那麼究竟多大才會破,為什麼剛剛好是一個東京能買下美國的時候破,當時有沒有辦法避免這個泡沫破掉?如果得不出結果就去找資料研究,想明白最終為什麼,這就是第一性原理

現在太多年輕人完全不懂第一性原理,都拿著自己的偏見當真理來看問題,最典型的偏見就是均值迴歸,認為均值最終一定迴歸,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上多的是均值持續發散的東西,比如騰訊已經6萬億快了,樂視已經退市了,即使未來騰訊下跌,那能算均值迴歸麼?憑什麼均值必須迴歸,以及均值階段性收斂的過程中為什麼恰好是那個點開始收斂,而不是早一年晚一年呢?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認為不結婚,不買房就可以避免大部分煩惱呢?那也就是你兒子認為沒錢是人生最大煩惱咯?如果沒錢是人生最大煩惱,開源節流是2方面,不生孩子不結婚就是節流而已,但是並沒有開源,如果最終節流到無法繼續節流,成本變得剛性了,那麼煩惱不就又來了?比如房租等生活成本不斷上升。再比如,節流了是不是會有其他煩惱呢,比如幸福感是比較出來的,不結婚不買房就可以避免大多數煩惱隱含的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買房結婚的人會比自己更不幸,但是如果之後房價繼續漲呢,回到上面的問題,即使均值最終會迴歸,你怎麼判斷是什麼時候呢,如果是20年後呢?那買房的人不就不但沒煩惱反而更幸福了?那你從比較的角度來看不就更不幸了?而不結婚,那就更簡單了,生理需求的煩惱怎麼解決,一個人生病了沒人可以依靠,或者工作上不如意了沒人可以傾訴的煩惱怎麼解決?甚至一個人住,每天得買菜做飯,而且買菜做飯的成本比2個人更高這也會導致節流出問題,造成更大壓力,怎麼解決。如果說現在錢可以解決這些煩惱,那麼當你60歲以後這些煩惱怎麼解決?找阿姨做家務?阿姨欺負你一個孤寡老人你也拿她沒辦法,直接悶死老人的惡性事件也不是沒有。拿錢解決生理需求更不靠譜了,人畢竟不是動物,有感情需求的。

最後最關鍵的一點還是這種觀點隱含了結婚,買房最終會越過越差(否則雖然沒了很多煩惱,但是就會多一種人家越來越幸福而自己沒有這種幸福的煩惱,而這種煩惱會無窮大),反之如果那些人越過越好,從比較來說,你的幸福感就會越來越低,如果你是個完全不在意家庭,不在意他人的人那還好,問題不大,但是如果你最終會在意比較,那你現在只有一次下注機會,你確定要押在社會上大多數人會越來越不幸這邊嗎?記得買定離手,人生就一次,沒有反悔的機會,想想清楚

有人說我想利用年輕人對未來的恐懼讓年輕人買房……那我只能說你的理解能力堪憂,預設立場太強,實際上我根本沒對未來做任何判斷,我想說的僅僅是雖然無論是否結婚,還是是否生孩子,都是個人選擇,旁人,即使是父母也無權干涉,但是作為父母,總希望孩子幸福,所以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充分意識到這麼選擇可能產生的結果,而不要任由孩子現在天天看自媒體喊著躺平,結果20年後發現躺平的結果遠比自己想象的悲慘。當然,如果現在就想清楚躺平的風險,並且樂意接受,那也不錯,或許活得更輕鬆,更幸福!所以父母的責任只是幫助孩子想清楚這樣選擇會有什麼後果,至於怎麼選擇,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很多人希望我把關於房價那些問題回答了,其實我在別的問題裡陸續回答過,只不過真相太殘忍,引來無數人噴,而且要詳細寫篇幅太長也太耗精力了(雖然我最近很閒),所以就簡單寫一下吧

第一,為什麼中國從2004年開始就不斷調控房價,結果房價還是不斷漲?

時間回到2004年初,這時候中國人口12。8億左右,分散在全國,然後中國外匯儲備2099億美元,M2大概25萬億,全國土地出讓面積為17。87萬公頃,接下來20年,這12。8億人口變成了14億,然後大多數都湧入了全國幾大城市之中(雖然並不一定落戶了,但是都想在那幾個城市核心區域買房),然後中國的外匯儲備變成了3。2萬億,增長16倍,M2變成220萬億,增長9倍,純粹從M2,外儲,人口和土地供應來說房價一定漲,這其實不科學,因為實際上中國的生產力也提高了,商品總量是變多的,所以如果商品總量增長比貨幣增長快的話房價不見得漲,更何況貨幣還有流通速率這個問題。

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看房價究竟是怎麼漲起來的。假設A是一個美國人,C是一箇中國人,中國2004年加入WTO以後A發現美國賣50美元的椅子在中國只要4塊錢RMB就可以造出來加上1塊錢運費一來一去賺8倍,於是他就跟大量C採購這個椅子,然後別看這椅子只賣4塊錢,其實C也是爆賺,因為成本可能只要4毛錢(含稅),於是C就沒日沒夜做椅子,我們假設一天100張,那麼半年以後C就有6W了,做了一陣子以後C想,這麼賺錢,我為什麼不僱人做呢?這時候C的同鄉普遍收入300塊,於是C開價400說你們來幫我做椅子,這樣一年就5000塊人工成本,但是實際上這些人的產出賣出去可以一年賺12W,這就是er天天噴的剝削。又過了半年,這些員工裡有幾個腦子聰明的膽子大的覺得這TM也太賺了,於是自己也去開小作坊做這個椅子,這個過程中因為大家搶購木材,所以木材漲價了,大家搶購釘子所以鋼鐵漲價了,大家都要土地建廠,所以土地漲價了(建房成本上升),大家搶人工,於是當地人工從400漲到了1000,同時航運,集裝箱,原油價格都會漲。這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存在剝削,但是實際上C帶動了全村人共同富裕了,如果沒有C去建廠,大家還在繼續300月薪呢。然後因為C僱傭了100人做這個事情,第一年各項成本也沒大漲,所以C第一年做完差不多就擁有了600W,到了2004年底,當地人均收入1000,核心區域房價1W,這時候大家就噴,這TM房價泡沫,從2000年1000只過了4年就漲到了1W,這不是泡沫是什麼,而且我們收入才1000,不吃不喝乾100年才買得起這個房子,這不是泡沫是什麼?而且這100W的房子,租一年只要8000塊,存銀行都有4W,買毛房子,存款就可以了。然而因為C有了600W,他決定從村裡搬去市中心住,於是義無反顧在市中心買下了那套100W在當時屬於豪宅的房子,其他房子也被其他類似C這樣的人買走了。

接著,由於大量美國人從中國進口該種椅子,而利潤太過豐厚,於是在美國市場形成白熱化競爭,本來同樣生產椅子的日本企業,歐洲企業都賣不動了,於是他們也決定來中國辦廠,這種賺差價行為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呢?至少要持續到中國在全世界再無成本優勢為止,而要失去這種差價空間有N種途徑,比如原材料漲價,比如建廠成本上升,比如裝置漲價,比如運價油價上升,比如人工成本上升,再比如匯率升值。而當時中國剛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下一段再解釋),非常擔憂外儲太少,所以當時中國選擇了不但儘量不升值,還對外貿企業退稅來儘可能多地賺外匯。這個過程中你就可以發現,做外貿的C和不做外貿的人相比,稅率上就佔優了,這部分優勢就是全民補貼他的。然後因為當時中國儘可能不升值而且強制結匯,所以導致當時C只要賺到1塊美金,就必須拿到PBOC去換8塊錢RMB出來,於是C賺到1美金,中國市面上就多8塊RMB,所以不存在什麼所謂的超發貨幣,全世界的貨幣政策都是為一定目的服務的。

至於為什麼2004年之後中國不斷調控房價,但是房價卻依然不斷上漲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一方面社會財富和貨幣大幅增長,需求也大幅增長(人口往大城市集中,大家都想買好房子),但是供給卻是剛性的,幾乎沒怎麼增長,而調控一直沒真正針對供給下手,甚至有些城市(比如杭州)前幾年大量賣地還要被噴炒房……那要不杭州一塊地也不賣試試?不從供需入手,經濟又不衰退的情況下,怎麼調控都是白搭。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城市社會財富不再持續流入,人口也不再持續流入,那麼那些地方的房價就很難繼續漲,有些城市的核心區域房價已經透支了社會財富增長的預期,雖然人口依然會持續流入,社會財富還會增長,但是未來房價的空間有限(比如上海湯臣一品過去10年的漲幅其實都不如上海的平均工資漲幅)

然後這個過程中大家為什麼矛盾那麼大,原因是大多數人收入上升遠沒有房價漲得快,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美國日本房地產崩盤以後依然大多數人買不起可以說是同一個問題。第一,大多數人工永遠是相對過剩的,大多數人的工作能力是不稀缺的,可以隨意替代的,所以處於完全競爭狀態,漲價就會比較難,而核心城市的核心區域的房子是稀缺的,而且是被最有錢的那部分人購買,而這部分人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他們的財富累積速度遠快於普通勞動力,所以核心城市的核心區域的房子漲價遠高於人工(前提是起點不要過分高估,比如10年前的湯臣一品那樣)。但是我們可以看到2011年後中國進入了劉易斯拐點,少數稀缺勞動力遭遇了瓶頸,於是這部分勞動力價格漲幅其實遠高於房價(只是漲幅超過,絕對值來說很難超過,比如收入從2000一個月漲到10W一個月,漲50倍,房價從100W變成1000W,這些人依然會感覺自己收入還是趕不上房價)。同樣,我們可以看香港,1997年香港房價崩盤,但是到2003年香港半山豪宅卻是大漲的,為什麼?因為真的房價崩盤,苦的是有房貸的人,而對於窮人而言,房價崩盤通常意味著銀行要破產,企業要倒閉,於是政府就需要印鈔,於是窮人往往不但需要應對失業還要面對通脹(1997年以後日本美國怎麼印鈔都沒大的通脹就是因為中國產能一直在替換全世界產能輸出通縮,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美國只要印鈔就能過好日子的原因)。剛才還有人回覆我說中國不讓房價跌是保護富人,窮人最多一套房子不需要保護,我只能呵呵了。

這個問題在中國尤其明顯,做過企業的人都知道,小企業想去貸款,銀行都會要你用房子抵押,也就是說沒有房子抵押,小企業很難貸款,信用貸的額度是極低的。那麼一旦房價暴跌,很多小企業就會面臨銀行需要你追加抵押物否則就抽貸的情況,這樣一旦房價大跌,小企業就會面臨倒閉潮,失業情況就會特別嚴重。

然後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我們去看2008年美國房價崩盤之後,並不是所有地區表現都一樣,2008年房價崩盤的時候,其實最慘的是那些鐵鏽帶的城市,因為那些城市普遍是傳統工業,而傳統工業由於美國的高成本本身就利潤越來越差,於是不斷轉移去海外,導致當地的收入不斷下降,同時人口流出,於是2008年之後這些地方的房價都是一蹶不振。而一些養老地產則是幾乎紋絲不動,原因是這些房子大多數是有錢人買來養老的,2008年金融危機對他們雖然有影響,但是這些人大多數不會因為一次金融危機而破產,所以即使遇到危機,還是能繼續還貸,甚至因為購買這些房產的大多數都是中產以上人群,所以美國不少養老地產在2009年QE以後直接突破2008年最高價不斷新高去了。然後是加州的那些房子,由於加州大量是網際網路產業和海外移民,所以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也對當地房價造成巨大沖擊,但是總體影響有限,隨著之後網際網路大發展,舊金山灣區的房價也在隨後幾年創了新高,而一些海外華人移民多的地區則是在危機不久之後就新高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房價的支撐在於當地的產業,收入變化,人口,供需,而不一定現在漲得多,未來就跌得多,或者現在房價收入比高,泡沫就大(有可能之後收入增長特別快呢),最典型就是深圳南山區,2016年無數人就喊泡沫,結果因為之後A股放寬IPO條件,導致南山區大量企業上市,創始股東們上市後就鉅富,都要搶南山區房子,結果2016年的房價成了平地。很多人說指望收入大幅增長不可能,其實那只是那些人不可能,你不可能不代表你周圍的人不可能,你不是初創企業的創始股東,但是跟你一個工業園裡說不定就有那麼一家不起眼的公司明天上市,3年後解禁了他們就把你想買的房子價格買上去了。

然後為什麼日本房價崩盤了之後漲不起來。原因有幾個,第一,日本當年算是比較實誠,和大多數人一樣,日本相信均值迴歸,所以日本當年是真的想去泡沫的,所以在經濟崩盤之後日本沒有第一時間刺激,甚至之後每次刺激都想著退出刺激政策,反覆幾次之後經濟也刺激不起來了,反而債務變大了。我曾經給朋友開玩笑日本當年的刺激相當於4個企業家在打麻將,第一次刺激,A響應政府號召去投資了,然後剛投完日本政府就宣佈退出刺激政策,A倒閉,剩下3個人只能打撲克,第二次刺激B響應號召去抄底投資,然後剛投完日本政府又宣佈退出,B倒閉,剩下2個人只能下棋,第三次刺激,C打算去,這時候D說了,你真的要去?我可不想沒人下棋,於是C放棄。這就是日本當時的情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大量企業像任天堂那樣,賬面上躺著鉅額現金也打死不投資,跟中國企業完全相反,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賭性重,那麼你去看歷史,1980年代,日本人賭性遠比中國人現在大多了,只不過中國人現在還沉浸在增長的期待之中,所有人都想投資,因為投資成功率不低,因為通脹還不低,但是日本,AB去投資都掛了,C還好沒去,否則也掛了,那麼誰還會願意去投資呢。反過來看美國,美國就是典型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泡沫要破我就使勁吹,吹個更大的泡沫就好了,你們都說要破,我繼續吹,反正只要不是在我手上破了就好,而且天知道什麼時候破,今天別破就好。美國就這麼吹了10年泡沫,結果呢,還是沒事,反過來日本捅破了泡沫,堅定去槓桿,不但槓桿沒去掉,反而因為反覆刺激,去槓桿,導致槓桿率越來越高最後完全去不掉,必須政府主動買下債務,最後連政府都沒辦法還債,只能持續旁氏下去。結果就是美日殊途同歸,都是旁氏,只不過美國是維持資產價格的旁氏,因為資產價格得以維持,所以資產負債表依然健康,還能繼續投資,所以還能繼續高速發展,而日本是摧毀資產負債表之後才旁氏,這時候融資鏈條就再也轉不起來了,所以日本之後發展速度就大幅下降,造成這樣結果還有2個原因,一是美國資本市場發達,所以中國一定會選擇學美國而不是學日本,二是日本大量產業被中國替代,導致財富積累速度變慢,而美國可以透過鑄幣權繼續剝削財富。

另外一方面就是美國人口一直是持續增長的,尤其加州這樣經濟發展迅速的地方,加州不但社會財富持續增加,而且人口不斷流入,所以導致加州房價不斷上漲,反過來,日本可以看到,日本大多數地區人口持續流出,只有東京地區人口持續增長,而且日本社會財富增長相對緩慢,疊加資產負債表已經被破壞(所以不能重新上槓杆,相比美國的經濟增速就是數量級的差距了),所以只有東京地區的房價現在重新漲起來了,而別的地區的房價都是長期低迷。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東京我們可以看到,也是安倍上臺以後開始明顯上漲,為什麼?因為所謂的安倍經濟學,其實跟中美是一樣的,一方面是跟中國一樣,透過壓低匯率來增加國際競爭力,一方面跟美國一樣,透過印鈔來推高資產價格, 國際競爭力加強了,外匯順差就變多,匯率低了以後換算成日元就更多了,於是以日元名義計價的社會財富增長速度變快,於是日元名義計價的資產價格開始上漲,銀行和企業的負債都被稀釋,資產負債表開始改善,於是經濟活力增加,開始正迴圈,之後東京樓市,日本股市都久違地進入了牛市。所以我在說很多人人格分裂,一面相信錢越來越不值錢,一面又相信核心城市核心地區的房價會暴跌,這不明顯是矛盾的麼。

再來看最後一個問題,既然房價有泡沫,泡沫什麼時候破,為什麼不是早一年,或者晚一年。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在研究股票的時候經常思考。我們以上海房價打比方,上海現在租售比普遍在1:50以上,很多人說泡沫,因為全世界都沒那麼高,那麼問題來了,如果1:50是泡沫,那麼會不會到1:100呢?為什麼泡沫要在1:50的時候破,而不在1:100甚至1:500的時候才破?有人說那我不關心,反正泡沫我就不參與,那麼第二個問題,如果1:50的時候不破,之後變成1:150了,而且持續就在1:100-150之間波動,你怎麼辦?這也是我們做股票經常要思考的問題。比如愛爾眼科現在100倍PE了,很多人說泡沫,而很多週期股只有5倍PE,很多人說低估,我第一個問題,100倍PE是泡沫,那麼能不能吹到150倍,為什麼100倍PE的時候破,而不是50倍PE或者500倍PE的時候泡沫破?而5EP是低估,那麼能不能跌到4PE,甚至跌到0。5PE呢?為什麼不能?最後一個問題是關鍵,為什麼不能?

那麼我們就假設一個極端的例子,比如中國明天開始0利率了,現在上海的租售比是1:50,相當於2%回報率,明天開始餘額寶的收益率為0,存款利率也是0,甚至買房的貸款利率也只有0。5%,如果你有錢,你會選擇買房子麼?反過來,如果你已經有一套房子自住了,中國明天利率升到10%,餘額寶就有10%收益,房貸利率到12%,你還買房子麼?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泡沫是相對的,只要中國明天0利率,現在的租售比可能就完全沒泡沫,所以還可以得出結論,資產價格是和利率密切相關的。

那麼於是乎就可以大概推測出,如果利率不斷上升,房價大機率就會暴跌,如果利率不斷下降,房價大機率就會暴漲,然後去看歷史,實際上大多數時候確實如此,至少美日如此。中國2007年不是這樣,2018年也不是這樣。再去反思為什麼。因為資產價格不但受利率影響,還受社會財富影響,受人口流動影響。而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國家,製造業國家在法定利率低於PPI漲幅的情況下,實際是負利率,社會財富是加速累積的,於是可以得出,對中國而言不但要考慮利率,更要考慮PPI和利率之間的差值。這麼說肯定很多人聽不懂,我舉個例子。這是我最常用的例子,A公司做漆包線,所謂的漆包線就是買來銅線包一層漆變成漆包線賣出去,由於這個行業完全沒壁壘,成本也非常透明,所以通常就是銅價加一點加工費。我們假設淨利潤率為3%(因為沒技術含量,所以利潤肯定低),通常企業庫存維持在1個月,那麼在銅價維持每個月環比漲3%的情況下,A公司的淨利潤率就會從3%變成6%,如果這時候貸款利率在2%,那麼我去貸款擴大經營顯然是划算的,而且這個過程中A公司應該儘可能囤庫存,因為銅價一直漲,庫存越多我賺越多,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社會需求是持續增長的,而且社會財富也是加速積累的。這個過程中漆包線老闆持續賺錢,自然就會有閒錢來買房子買股票,於是房子股票都是漲的。07年就是這個情況。反過來,如果銅價維持在每個月環比下跌3%的情況下,A公司的淨利潤率就會變成0,這時候A公司就應該要儘量減少庫存,拿一筆單子定好售價再去買銅最好,因為遲一天銅價可能就跌一點,自己就能賺到那個差價,於是A公司就會拋庫存減少購買銅,於是這個過程中需求是下降的,供給反而階段性增加了,之前囤庫存的企業開始去庫存,需求反而成了供給,於是銅價就會持續跌,經濟就會不斷下滑。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財富是很難積累的,即使漆包線工廠的老闆不缺錢,但是因為持續不賺錢還得發工資,還要擔心自己會倒閉,肯定會謹慎消費。即使A不倒閉,BCD也總有人會倒閉,這些倒閉的人還要賣放在還債,於是這個階段房價就不太會漲,這就是11-15年的情況。所以中國房價和PPI關係極大。

最後,去觀察中國這幾年的政策很明顯可以感受到第一,中國在吸取日本和美國的經驗教訓,也在吸取2009年4萬億刺激的教訓,所以走折中路線,第二,這屆從基層幹起來,對輿論特別重視,所以這屆很反感大水漫灌和一味靠房地產拉動經濟,所以這屆是真的希望鼓勵資本市場從而發展科技,去槓桿平抑房價,無奈騎虎難下,日本經驗在前,去槓桿不能太激進,所以選擇儘可能鎖死房地產流動性減少投機,試圖靠經濟發展來消化泡沫,但是問題在於房地產價格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十分抗通脹,所以在流動性沒有徹底完全鎖死同時經濟還在持續發展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很難下跌,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會上漲。第三,因為吸取日本美國的經驗,所以可以看到現在的政策是鼓勵資本市場發展,逐步擺脫間接融資,儘可能維護股市穩定,但是同時也不主動吹泡泡,每次股市樓市都是過熱了降溫,人心散了放利好。很多人覺得市場規律必然發揮作用,政府無法控制市場,但是這有侷限性,就跟熱力學第二定律一樣,熵一定永遠是增加的,但是在一個系統內部,熵是可以暫時減少的,宏觀調控的作用就是這個,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內去延緩危機的發生。

答完了,累死,我老婆說我在寫高考作文,如果有遺漏以後再補吧

再加一段,過去因為中國持續內卷,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持續內卷,導致美元可以持續放水,然後只有發展中國家有通脹,而美國就可以印鈔不通脹,但是今年就是典型,東南亞國家都不能復工,只有中國可以生產,於是美國通脹就會起來,現在美國依然認為通脹是短期的,但是,如果之後東南亞國家恢復得過慢,又或者中國能轉移的產能都轉移結束了,剩下都轉移不去東南亞之後,中國內部也內卷結束,集中度足夠高了以後(這幾年老有人說經濟一塌糊塗,我身邊大多數老闆都關門了,你怎麼還在說宏觀經濟好,你神經病吧,但是這幾年其實是小企業倒閉,集中度提升,所以企業利潤大幅增長),企業就敢提價了。比如今年原材料價格大漲,航運價格還大漲,RMB匯率還升值,一堆外貿企業訂單無數,結果越做越虧,問他們為什麼不提價,他們的回答是不敢提啊,怕丟市場份額,那說明啥?說明還是集中度太低,太內卷,那麼一旦卷完了,該死的都死完了,就可以提價對外傳導了,到時候就會發現美國通脹很持續,美國就不能無限放水了,那麼全世界資產價格就危險了(中國會相對好,PBOC現在全世界最鷹就是在為預防這個情況儲備政策空間)。至於這個情況是否真的會發生,以及什麼時候發生,那還有太多變數,比如東南亞什麼時候能恢復,以及中國到底有多少產業鏈可以轉移過去等等,但是這個是目前最大風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