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FM是不是飛得太著急了?

蜻蜓FM是不是飛得太著急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映象娛樂,作者丨郝澤宇,編輯丨李芊雪

整個音訊行業的頭部序列最近都有一些新訊息:

5月初喜馬拉雅提交 IPO 招股書,計劃在紐交所上市,騰訊、閱文、百度、小米、好未來、索尼音樂均為其股東;

6月初“音訊第一股”荔枝釋出第一季度財報,營收增長的同時虧損進一步擴大到7000萬元;

還有一年一融資、從未被超越的蜻蜓FM,在6月1日獲得自己的第九次融資,投資方微木資本還促成了蜻蜓FM與香港上市公司第一服務控股的戰略合作。

蜻蜓FM是不是飛得太著急了?

我們今天不去關注有待解鎖新情節的喜馬拉雅,也不重談虧損這一行業現狀。循著蜻蜓的飛行軌跡,你能看到音訊玩家們正在努力搭建的未來,以及無法迴避的現實。

“社群場景+音訊”是FM4.0時代的啟動器嗎

FM4。0時代指的是物聯網收聽時代,以5G、大資料和感測器技術為基礎,智慧終端裝置能夠依據特定的場景和採集的資料提供精準內容和服務。

而聲音,作為一種古老的傳播媒介,在歷經收音機時代、網際網路收聽時代、移動收聽時代之後,也需儘早搭上新技術的順風車,以迎來自己下一個時代的佈局。

與第一服務控股的合作似乎讓蜻蜓FM比同行更早一步地站在時代的風口,因為在喜馬拉雅自研智慧音箱裝置,荔枝與小鵬汽車達成車載音訊合作方向時,“社群+音訊”還是個新鮮詞。

蜻蜓FM是不是飛得太著急了?

來自第一控股的公告顯示,“公司間接全資持有的附屬公司第一物業服務(北京)有限公司與上海麥克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蜻蜓FM)訂立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線上音訊及相關技術在多種社群運營場景及品牌宣傳領域的應用。”

直白一點來說,就是蜻蜓FM將探索社群場景下的音訊服務,比如“豐富在管社群的文化活動,鼓勵社群居民的線上線下互動”,抑或是“融入其物業管理系統,提升社群運營效率。”

但僅憑這樣的說法不足以讓“社群+音訊”成為FM4。0時代的啟動器,核心問題在於時間。

以音訊的“通勤場景”為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去年四月釋出過一篇《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檢測報告》,報告顯示,北京、廣州、深圳、上海四個超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離為9。3公里,其中北京平均通勤距離11。1公里,平均時耗47分鐘。考慮到千萬級的人口規模,這樣的資料才能支撐起音訊玩家倡導的“伴隨經濟”、場景生態。

但社群音訊還不行,畢竟再萬物互聯的社群也無法左右家居場景的音訊配置,而電梯、公共區域等社群場景甚至無法給音訊平臺留出“一首歌的時間”。

對於這樣的戰略合作,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的話給人更多冷思考,“我覺得跟物業合作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居民生活不是音訊的主要場景,這種合作表面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社群場景+音訊”

事實上,早在“社群+音訊”之前,蜻蜓FM就已經提出了一系列有關FM4。0時代、場景生態的新說法。

在第八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蜻蜓FM副總裁陳強就曾介紹過公司對於FM4。0時代的一些目標,歸結起來即三大戰略:Audio First、第25小時、一人一條音訊流。

蜻蜓FM是不是飛得太著急了?

Audio First指向原創內容,而不僅僅是“做有聲書,以及翻錄爆款綜藝影片”。而“第25小時”和“一人一條音訊流”針對的就是音訊內容的場景生態,“透過場景化的服務幫助使用者省出時間”,當個人一天的行動軌跡串聯起無數個場景,這一系列的場景資料就成為了獨特編碼的個性化音訊流。

可以說,這樣的提法是具有吸引力的,因為它不侷限於眼下的流量網路,而是試圖打造使用者網路,透過對個人習慣的深度把握,與使用者建立更具黏性的關係。

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無論場景生態的提法多麼前衛,終究要回到內容這個永恆話題。

構建場景生態,包括蜻蜓FM在內的玩家首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內容生態做好了嗎?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場景生態有兩個必不可少的基礎:內容與技術。

在技術邏輯驅動的內容時代,位元組跳動完全可以用演算法分發的技術彌補自制內容的短板。但目前的音訊賽道尚未出現一家音訊版“位元組跳動”,這就要求玩家們從內容端發力。

無論新老玩家,他們在內容上各有偏向性。

喜馬拉雅主攻UGC內容,招股書顯示,到2020年底,UGC內容在整個平臺收聽時長中佔了52%;蜻蜓FM偏向PGC內容,其合作的高曉松、蔣勳、梁宏達、張召忠被稱為蜻蜓FM四大金剛,並逐漸形成蜻蜓FM偏人文,重PGC的風格;荔枝另闢蹊徑關注音訊社交,此時它忙著在大洋彼岸推出自己的clubhouse:TIYA。而新玩家懶人暢聽與番茄暢聽依靠海量IP資源專注有聲書領域。

然而真正實施起來,差異性卻並不明顯。各個平臺主打的偏向性到今天已經演變成品類的泛濫,開啟幾個主要音訊APP的介面,映入眼簾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品類,有聲書,廣播劇,相聲,課程,娛樂,少兒以及最近火熱的播客都羅列在內。

蜻蜓FM是不是飛得太著急了?

從左至右:喜馬拉雅 懶人暢聽 蜻蜓FM 頻道介面

在品類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IP成為引流關鍵,內容質量成為黏性關鍵。

艾媒諮詢釋出的《2020-2021年中國線上音訊行業研究報告》顯示,82。9%的受訪使用者表示會因為IP音訊欄目而特意使用未使用過的線上音訊平臺;超九成使用者表示目前線上音訊平臺提供的內容質量有提高的必要。

以蜻蜓FM為例,《矮大緊指北》《蔣勳細說紅樓夢》《局座講風雲人物》《老梁的四大名著情商課》等音訊節目有大咖帶來的內容質量,也有播放過億的資料量。

但近兩年其競爭力並不突出。一方面,蜻蜓FM不僅要面對如今MAU已經超過2。4億的喜馬拉雅這座“大山”,同時也要接受來自隔壁的踢館。騰訊音樂娛樂,網易雲音樂分別以不同形式進軍線上音訊市場。

來自騰訊音樂娛樂旗下的懶人暢聽威脅更大。它握有來自閱文集團的更多IP資源與騰訊系的平臺流量,“閱文是IP的源頭,到動漫、動畫、遊戲、影視、電視劇、大電影,再到增加了有聲這一塊,與酷我的合作,能夠讓IP的力量變得更大。”在去年的腦海釋出會上,閱文集團高階副總裁張蓉證實了合作訊息。(騰訊音樂娛樂旗下的酷我暢聽與懶人聽書已經合併為懶人暢聽。)

另一方面是扶持內容的成本不斷攀升。這是音訊行業的通病,儘管蜻蜓FM尚未上市,但來自荔枝的財報和喜馬拉雅的招股書顯示,音訊頭部玩家尚未實現扭虧為盈。從2018年到2020年,喜馬拉雅三年合計虧損已超20億元,而荔枝去年的虧損達到8220萬元。

是FM4.0時代的啟動器嗎

音訊賽道中內容生態的種種問題也並非無解,在新技術的加持下,一些新的模式、方法正在嘗試“破壁”。

人工智慧語音技術就是其一。2019年夏天,臉書(Facebook)的研究人員肖恩巴·斯克斯和麥克·劉易斯開發的AI語音合成軟體成功模擬出比爾·蓋茨的數字化聲音,逼真度如同真人講話,這意味著AI語音能夠實現某種程度的“聲音代理”。

基於這項技術,對聲音辨識度有較高要求的音訊平臺可以促成真人語音的AI版權交易市場形成,在提升優質“聲源”的同時降低製作的成本和時間。

另外一種嘗試是“看見”音訊的沉浸式體驗。在酷我暢聽與懶人聽書尚未合併之前,酷我曾經邀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原班人馬製作《雪中悍刀行》的廣播劇。

不同的是,廣播劇配上了與情節匹配的畫面、特效和對白,隨著情節的變化,介面的畫面也產生變化,營造出更具故事感的沉浸體驗。

從整體的創作模式來看,音訊行業目前已經形成一套體系化的UGC內容合作模式,包括廣告、會員、單點分賬,也存在按時長計費的方式,但分賬模式還有升級的空間。

在剛剛過去的6月8日,騰訊線上影片召開創作者生態大會,並分別就長、中影片的分賬計劃進行了介紹。早在去年,分賬模式就已經展現出一定潛力,根據騰訊影片VIP開放平臺釋出的年度分賬票房榜,僅騰訊影片一家平臺的千萬級分賬票房電影就達到5部,而今年的1-4月,其平臺的網路電影分賬票房已經超過1。7億元。

蜻蜓FM是不是飛得太著急了?

因此,新的分賬計劃加入了針對創作者的激勵和保底政策,這是目前音訊分賬模式所欠缺的。喜馬拉雅創始人餘建軍在2019年曾經透露出喜馬拉雅內容生態的現狀,當時喜馬拉雅有95%以上內容免費,5%內容付費。

在這5%的主播陣營中,頭部主播的內容經過流量扶持和資金湧入之後,會走上良性迴圈的道路,而中底層主播則會因為遲遲等不到可觀的資料而無法獲得平臺政策的傾斜,造成創作領域的“二八定律”。

加入激勵和保底政策或將改變這一現狀,促進人員流動,並盤活內容生態,以更多優質內容帶動付費率的提高。

目前,國內音訊平臺付費率最高的為喜馬拉雅,根據其招股書資料,其平均月活躍移動端付費使用者為1390萬,付費率達到13。3%;荔枝2020年第四季度財報中透露的付費率僅為0。795%;而積極構建知識付費生態的知乎,付費率剛剛達到4%(招股書資料)。

當然,分賬激勵所帶來的內容繁榮也同時暗含內容侵權的風險,這需要新技術的“幫忙”。區塊鏈版權解決方案是一種選擇。這一方案藉助分散式賬本的特性,為版權內容提供不可篡改、實時跟蹤監測的服務,並透過智慧合約的方式公平有效地在創作者與平臺之間分配版權收益。

儘管目前版權費用對於音訊平臺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一些頂級IP資源甚至要動用千萬資金去爭取,但除了融入版權保護的趨勢,別無他法。或許也只有當版權使用者與版權擁有者站在同一立場思考問題,才能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達成更加互利的合作。

綜觀整個線上音訊市場,無論是播客還是廣播劇,無論是有聲書還是音訊直播,在音訊平臺不斷突破品類天花板的同時,不能忽視的是,這個時代仍舊是視覺的時代,技術為視覺媒介的極大賦能已經讓接受圖文、影片資訊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秉性。這種技術邏輯所帶來的天然優勢讓音訊玩家們即便使出渾身解數也才剛剛撐起一個百億市場。

值得慶幸的是,從最古老的聲音媒介,到如今的線上音訊,聲音從未被時間拋棄,當萬物互聯的5G時代無限接近,音訊玩家能靠場景生態打一場翻身仗嗎?這個問題留待檢驗,但在這之前,先做好內容生態是誰都回避不了的必選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