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值5000億到斷臂求生,恆大汽車自作自受還是別有隱情?

從市值5000億到斷臂求生,恆大汽車自作自受還是別有隱情?

一年前的2020年8月3日,恆大汽車一口氣亮相了6款新車,成功聚焦了市場的無數關注。

一年後的2021年8月10日,恆大汽車再一次成為市場焦點。恆大集團釋出公告稱,正在接觸幾家潛在獨立第三方投資者探討有關出售恆大汽車和恆大物業部分資產。

翻譯成人話就是,恆大汽車有可能會被賣掉或者是出售股權。

如果是蔚來是2019年最慘的車企,那麼恆大或許就是2021年最可笑的車企。

恆大汽車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喊話,將在今年最後3個月將全面啟動試生產,2022年開始大規模交付。也就是說,恆大張羅造車三年多的時間,在即將實現量產的前夜,它竟然攤牌了,要不玩了。

當然對於恆大汽車來說,這麼做也許是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步子邁得太大

恆大初次和汽車發生關係,還是在2015年的亞冠聯賽的決賽上。當時恆大俱樂部的球衣胸前廣告是“東風日產啟辰T70”,後來強換成了自家的“恆大人壽”。

後來恆大選擇自己親自下場造車,這是在恆大在涉足冰泉、糧油、乳液等行業之後的一個水到渠成的選擇,為什麼說是水到渠成呢?因為許老闆的指導原則就是“恆大在產業選擇上,一定是非常大的產業”,汽車上下游產業鏈極長,涉及面極廣,市場規模也極大,正對許老闆的口味。

於是恆大汽車就開始了一系列的神奇操作。

從市值5000億到斷臂求生,恆大汽車自作自受還是別有隱情?

恆大最初選擇了和賈會計的FF合作,而賈會計因為“下週回國”的事情搞得灰頭土臉,前者進入汽車行業需要一個完美契機,後者則是心懷鬼胎,兩者竟然一拍即合,開始在一個鍋裡攪馬勺。

好景不長,才過了三個月,恆大就和FF鬧掰了。

隨後,恆大幹脆就自己玩,這才有了一年前釋出會連推6款新車的壯舉,更有投資450億、三年內生產規模100萬輛的豪言。

在媒體的報道力,恆大汽車緊鑼密鼓,許老闆躊躇滿志,所有進度都在快速而又穩定的推進,什麼工廠考察,試駕長測,佈局上下游,該有的動作一個都不少;實際情況卻是乾打雷不下雨,造車都好幾年了,一輛車都沒造出來,釋出會上亮相的全是模型。

有人會說造車沒那麼容易,要協調各種上下游相關企業,事情繁瑣的很,更何況恆大是新玩家,一時半會造不出來車也屬正常,但問題是恆大可是要買買買的高手,收購NEVS,佈局廣匯、和國家電網合作,與博世、麥格納、大陸、採埃孚等世界前60大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這一通操作下來,恆大汽車要的就是摧枯拉朽之勢,要的就是像房地產一樣實現快速回款。

這麼大的陣仗,這麼高調的操作,結果還沒量產,現在還搞個了“要出售資產”,這彷彿是一個巨大的諷刺——不遵循行業規則,不僅鬧笑話丟人,關鍵是會被扯到蛋。

市值一路暴跌

一通操作猛如虎,再看戰績原地杵。恆大汽車無法實現量產,著實影響了恆大汽車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從今年五月份開始,恆大汽車的股價就在下跌,每股最高70港元一路跌到了10港元左右,截至8月11日收盤,恆大汽車每股報價13。82港元,總市值1350億港元,而恆大汽車市值最高為5000億港元,大家可以比較一下。

從市值5000億到斷臂求生,恆大汽車自作自受還是別有隱情?

根據恆大汽車8月9日釋出的公告,我們可以得知,恆大汽車上半年預計淨虧損48億元,而2020年同期淨虧損約24。5億元,漲幅接近一倍,公告中說虧損的主要雲因是公司仍處於投入階段,購買固定資產及裝置、技術研發等開支有所增加。

19年和20年,恆大汽車淨虧損的數字分別為49。47億元和76。65億元。累計計算,從2019年開始恆大汽車虧損總額超174億元。而根據恆大2020年業績釋出會上的內容來看,恆大汽車累計總投入474億元,在整車研發設計、動力電池、自動駕駛及智慧網聯等領域的投入為249億元。

恆大汽車虧損並不意外,因為造車新勢力在初創時期都是如此。以蔚來為例,在2016年至2018年,蔚來汽車分別虧損25。7億元、50。2億元和96。4億元。

只不過現在蔚來們因銷量出色渡劫成功,現在已經步入正軌。而恆大汽車現在並沒有度過這個時期,如果按照正常的發展,能熬到車型量產面世,投入銷售,恆大汽車或許能邁過這道坎(賣得好壞是另外一回事)。

恆大地產是主因

儘管造車這件事需要耐心,但是母公司恆大集團卻已經等不急了,去年恆大地產向廣東省政府的求助信就已經說明了恆大的資金問題,8300多億有息負債這個數字實在太恐怖了。而恆大汽車還沒有造血能力,要想實現量產就得持續燒錢,這就和恆大集團的根本利益發生了衝突,為了緩解地產公司的債務問題,全部股權出售或者部分股權出售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從恆大汽車所經歷的這些事情來看,很多人都認為它對造車這件事從來都不是真心實意的,要不也不至於老拿模型來說事。恆大造車玩的還是賣房子的那一套,想的是快速進入,快速佔領市場,房子蓋得好與壞差別不大,反正市場上那幾個所謂的巨頭水平都差不多,選誰都是坑。但汽車不一樣,上下游鏈條極長,關聯企業眾多,再加上汽車市場經過合資品牌多年的深耕,競爭非常激烈,頭部的各家車企就像武林高手一樣,都有自己的絕招。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恆大對汽車市場嚴重認識不足,缺乏足夠的敬畏,以為透過大手筆的砸錢就能掀起一片波瀾,沒想到這些錢卻連個水漂都看不見。

以為可以快進快出,沒想到崴泥了,這怨不了政府,也怪不上市場,只能說無知者無畏。

認知有誤

汽車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共同特點是重資產、重資金,但是兩者還是有差別的。

房地產,從開始拿地到最終銷售最快8個月就可以回收資金,而且從拿地到施工,很多環節都可以分期、墊付、貸款,房地產公司所需要支付的自有資金沒有想得那麼多,所以房地產可以做到高槓杆、高流轉,拿地、借錢、賣房,這種方式簡單粗暴,但有效。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其他行業的公司跨界來搞房地產,像快消品等資金迴流較快的公司,回報相當不錯。

從市值5000億到斷臂求生,恆大汽車自作自受還是別有隱情?

但汽車不一樣,不僅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有時間成本,還有各種各樣的環節需要嚴格把控。一款車型尤其是全新車型,從研發到上市至少需要3~5年的持續投入,研發成本基本都得過億甚至幾十億(逆向研發的除外),這其中包括設計、3D建模,再到試裝車,再到風洞實驗、各種路況、極端天氣測試、碰撞測試等等,還有廠房、生產裝置,人員開支,還有後期的市場營銷以及品牌建設,每一個環節的投入都是驚人的,各種問題隨時出現,非常不好把控。

所以沒錢沒法造車,但這不意味著有錢就能造車。從研發到上市的每一個環節裡面都是幾十年經驗的積累。貿然進來踩坑是必然的,恆大拿模型出來糊弄人也是沒辦法。

還有造車不是說上市銷售就萬事大吉了,還有消費者的認可和市場殘酷的競爭,這又包括了營銷策略、售後服務以及長久的品牌建設等一整套解決方案,這其中的複雜程度更是難以想象。

隔行如隔山,市場經濟真的沒騙人。

寫在最後:

許老闆在2018年的業績報告會上說,“恆大先進入了糧油、乳業、礦泉水產業,但經過探索,我們發現一年銷售幾億、幾十億的產業體量,跟恆大年銷售六千億的規模是不匹配的。”汽車的產業體量倒是與恆大匹配,根據2017年的統計資料,中國汽車工業總產值達8。82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6% ,恆大看上了汽車這個行業,但是對汽車市場嚴重缺乏敬畏,恆大汽車還沒有造出來,就要轉手了。這應該不是恆大汽車的最後結局。

未來到底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坐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