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從醫美之風到醫美亂象,醫美之難

文/陳根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近年來網紅經濟興起、直播行業如火如荼,顏值經濟成為新的經濟風口,人們對美的渴望日趨強烈。醫美作為代表性產業,在這樣的經濟創新和消費升級的歷史機遇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當前的醫美市場,不可謂不火爆。

2012-2019年,中國醫美市場保持高速增長,醫美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速達到28。97%,2012-2018年每年增速均超過25%。2019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同比增速仍達到22。2%。中國也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美容服務市場,佔全球醫美總市場份額的13。5%。

作為新經濟的典型代表,醫療美容業

保持高速穩健的發展態勢同時

也暴露出了資本逐利和盲目擴張的發展弊端

。一些醫療機構脫離醫療本質而追求商業利益的跡象明顯,引發了諸多行業亂象——醫美受害者輕則傷身,重則丟命。以生命為代價而追逐美,早該休矣。

陳根:從醫美之風到醫美亂象,醫美之難

醫美之風興起

當前,醫美已經變成了許多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醫美,即醫療美容,是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的形態進行修復與再塑。其衍生於臨床醫學,又區別於臨床醫學——醫美是以審美而非治療為目的,消費屬性超過診療屬性。

醫美髮展起來,首先要得

益於醫療技術和生物材料技術的進步。

以隆鼻為例,最早的鼻形成手術其實是割鼻再造術。早在公元前6世紀,印度就有了用額頭和臉頰上的肉為受劓刑的人重塑鼻子的技術。1845年,柏林大學教授約翰·F·迪芬巴赫提出了透過鼻整形來美容的理念。

最早,人們嘗試過許多稀奇古怪的隆鼻材料,諸如石蠟油、凡士林、象牙、賽璐璐等等。20世紀70年代,醫生開始使用固體矽膠進行隆鼻,當時主要使用的是L型矽膠,直接一根埋進去。而21世紀之後,又出現了綜合鼻成形術,使用假體來增加鼻樑高度,同時使用軟骨來塑形鼻尖。

近些年來,另一些更“輕量化”的鼻整形手術也開始變得風靡,比如線雕和玻尿酸

。這些手術往往因為其不需要全麻、恢復期短、創口小等特點而被歸類為“微整形”。它們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整形的門檻,使醫美日益普及化、平民化。醫美科技的發展讓諸如鐳射美容、面板美容、眼瞼整形等醫美微創、無創化已成為可能,類似2小時之內的“午休式美容”,讓醫美有了更多的客戶。

如果說

醫療技術和生物材料技術的進步

是醫美髮展的基礎,那麼,顏值經濟的興起則推動民眾

對美的認知和消費快速轉變,對醫美也從排斥走向接納。

隨著顏值經濟的崛起,人們在手動變美這件事上也不再扭捏。據新氧2018年白皮書調研,中國社會超六成人對醫美持正面態度,整形已成中國女性提升自信的八大方式之一。

顏值經濟背景下,容貌焦慮也愈演愈烈。

開啟微博,和“容貌焦慮”相關的數十條話題頻登熱搜,閱讀總量超過10億次,95後年輕人中近八成人表示容貌焦慮。根據知乎容貌焦慮報告顯示,在容貌焦慮結構上,女性佔76。85%、男性佔23。15%。這也讓容貌焦慮催動下的輕醫美賽道,成為醫美行業新的爆發點。

2020年新氧平臺25歲以下醫美消費者佔比超54%,與美國等醫美消費大國相比,呈現出更年輕化的趨勢。艾媒調研資料顯示,在聽過或瞭解過輕醫美的受訪者中,有將近八成使用者明確表示在未來有輕醫美消費的意願。2020年,中國輕醫美市場使用者規模將達到1520萬人。

最後,

是資本的強力驅動,讓醫美市場

真正

成為

風口

。市場是資本的風向標,從20世紀90年代末最早的莆田系整形醫院,到大資本的金融投資,再到麗都整形、華韓整形等掛牌上市,從實體經營到O2O平臺運營,再到APP孵化,資金的強勢進駐主讓市場更加火熱。

根據CVSource投中資料,2021年至今,投向醫美賽道的資金已達近5億元。

而2020年與2019年整年,這個數字分別為1。2億元及4。5億元。這也讓市場細化帶來的更深入挖掘,諸如醫生集團模式、區域連鎖模式等多種綜合型醫美機構新模式湧現,實現對客戶差異化需求的滿足,既有針對高階人士的奢侈高階華麗套裝,也有針對學生族的價效比精緻服務。

多重推動之下,醫美市場得以不斷走紅,並且仍將進一步發展。

陳根:從醫美之風到醫美亂象,醫美之難

醫美市場有多亂?

與急劇擴張的市場需求相伴隨的,是各種非法亂象的衍生。每年高達上萬起醫療美容投訴記錄,就披露了這樣一個事實:

在醫美行業蓬勃發展的表象之下,其實也催生出各類非正規的醫美機構、醫美從業者,致使醫美界亂象叢生

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美容醫療機構必須經衛生行政部門登記註冊並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開展執業活動。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擁有醫療美容合法資質的機構大致在13000家左右。

然而,

根據艾瑞統計,超範圍經營的醫美機構數量(違規)

則有

超過2000家,非法經營的醫美機構店鋪數量(違法)超過80000家。

合法機構數量(具備醫美資質)在1。3萬家左右,按此計算合法機構佔比約14%,而合法且合規機構佔比僅12%。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

2019年我國醫美合規機構市場規模約878億元,而非合規機構市場規模達1367億元,合規機構市佔率不到40%

並且,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主診醫師必須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經執業醫師註冊機關注冊,具有從事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如負責實施美容外科專案的應具有6年以上從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關專業臨床工作經歷等,

但具有執業資格的整形行業醫生的缺口巨大

根據艾瑞諮詢的《白皮書》中的資料,在整個醫美行業中,合法醫師僅佔行業28%。正規醫美使用者的數量大約在400-600萬,黑醫美使用者的數量卻能達到1000-1200萬。2018年中國資料研究中心釋出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中提到的比例則更為驚人:

每10名醫美從業者中就有9名“黑醫生”

違規機構和不合法醫生帶來的不規範醫美幾乎是必然的

。我國明文規定,個人或單位從事醫療美容應當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從這個角度說,絕大部分美容院不能提供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療服務。也就是說,水光針、瘦臉針、微針等人們可以想到的針劑類專案美容院都不能做,但這是卻在絕大多數美容院中存在。

更雪上加霜的是,廉價又缺乏安全性的

黑針劑

,在非正規機構的運營下越發如火如荼

。更美髮布的《2017中國醫美行業黑皮書》顯示,無正規銷售代理的假藥出廠價平均2元,經過一級代理會加價為50元,再經朋友圈二級代理就成了200元,最後使用者看到的價格會變為漲到500倍的1000元,產品溢價300倍以上,利潤極大。

於是,

在一個高比重的輕醫美背景下,市場上未經審批,

成本幾十塊錢的玻尿酸、童顏針、少女針等

成為了

黑醫美

主要的盈利專案

。據統計,非法針劑佔比66。7%,非法針劑流通率50%+,非法醫美場所90%以上醫療美容裝置都是假貨。其中每三支針劑中,就有兩支為A貨或水貨。

陳根:從醫美之風到醫美亂象,醫美之難

亂象背後,治理缺位

這還沒完。亂象的背後,必然有治理的缺位,而治理的缺位又帶來諸多的法律問題。

違規機構的違規操作帶來的侵害消費者權益問題幾乎是可預見的。然而,

維權

全憑

醫美機構

自覺,沒有人為消費者兜底,甚至法律也會失靈

。據全國消費者協會統計,僅2019年,醫療美容行業的投訴數量就有6138起。

5年來,朝陽法院受理的醫美糾紛案件數佔同期醫療糾紛案件數的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這個比例為10。8%,到了2020年,該比例上升至27。0%。

在朝陽法院審結的195件醫美糾紛中,涉及面部整形的佔比最高,約為52。9%。其次為美體塑形類和面板美容類,分別佔比20。4%和15。6%。植髮/種發類僅有1件,約佔0。3%。

值得注意的是,僅有48件(約佔25%)以判決方式結案,其中醫美機構需承擔民事責任的為44件。

其餘大多數案件最終透過調解、撤訴而收場,而金錢賠付約佔和解方案總數的90%以上

究其原因,要將維權落到實處並非易事。這涉及相關證據的獲取及保留,諸如雙方簽訂的服務協議、整容專案介紹、收費票據、診斷證明、採用的藥物和器械,還有在醫療事故發生後自身的損失,包括手術修復相關單據等。

一旦這些書證缺乏,依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很多當事人要麼難以證明傷害事實及損害程度,要麼難以證明傷害事實與非法醫美間的因果關係

,最終訴求難以得到完全支援。

此外,醫美的高消費也被其他不法分子所瞄準,在借貸槓桿的遮掩下,成為衍生的金融陷阱

。以“即分期”為例,在黑貓平臺的投訴多達460件,其中大部分均與誘導貸款、協商退款有關。再例如,5月11日,有網友在黑貓平臺投訴即分期串通醫美機構,違規貸款給學生,醫美機構宣稱免費醫美,直接操作學生的手機貸款。

通常來說,醫美分期的IRR(內部收益率)在30%左右,可以理解為利率就是30%。對於償還能力偏弱的年輕人而言,30%的利率已經是純粹的“高利貸”了,比最高法規定的民間最高借貸利率15。4%還高了14。6%。除此之外,一旦借款人觸及逾期,還會面臨高額的手續費用。

相關的治理缺位也表現在未成年人整容領域。

在整容日趨小齡化的背景下,國內卻沒有法律法規進行規範和制約。在地方立法領域,針對未成年人整容,目前僅有廣州市在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廣州市未成年人保護規定》中明確提出,不提倡未成年人實施醫療美容專案。這與國外不少國家明文禁止未成年人整容成鮮明對比。

醫美並非壞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比如,顎裂這樣先天性的疾病就是因為醫美而得到了妥善的治療,衰老的痕跡也可以因醫美而被抹去,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外貌。這是科學和醫學的進步。

但如果美貌變成了一條硬性標準,以致所有人都要被它劃分,而不得不在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地方耗費心力,以滿足這一標準的時候,

它就成為了一種負擔

而這種硬性標準又為亂象的滋生提供了空間。遏止亂象,需要的不僅僅是行業的監管,企業的自覺,更需要社會意識的提升。只要這樣,才能讓美不僅僅止步於形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