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晟:張居正親自選定的接班人,還未上任就被迫致仕

摘要:張居正在世時依靠強力手段掃清了改革的一切障礙,為改革的持續鋪平了道路。身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張居正相當清楚為政之道在於“張弛有度”,所以在病重之時,他選擇了性格溫和、謙恭有禮的潘晟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目的就是想讓他來緩和改革製造出的各種矛盾,從而保證改革能持續下去。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張居正去世僅四天,還未上任的潘晟就被迫致仕。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為改革嘔心瀝血達十年之久的張居正病倒了。期間雖然神宗皇帝朱翊鈞頻頻問候,並派太醫照料,但張居正的病情卻愈發嚴重,最後竟然“糜飲不進”。

此時,早已習慣了“朝中大小政務悉聽江陵(張居正)裁奪”的皇帝朱翊鈞頓感手足無措,於是他下詔給張居正:“聞先生糜飲不進,朕心憂慮。國家大事,當一一為朕言之。”

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的張居正在接到皇帝的詔書後,便開始考慮自己去世後改革如何持續的問題。恰巧此時,一直支援張居正的司禮監太監馮保向他推薦了性格溫和、謙恭有禮的潘晟。

潘晟:張居正親自選定的接班人,還未上任就被迫致仕

身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張居正相當清楚為政之道在於“張弛有度”。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他不得不採取了打擊反對改革的官吏、禁燬天下書院等強力手段,但是這些手段必然會製造出各種矛盾,所以他去世後必須要有一個態度溫和的接班人來緩和這些矛盾,只有這樣改革才能持續下去。並且,改革要想持續下去還離不開司禮監的支援,而由馮保推薦的潘晟必然能夠維持張居正在世時同司禮監之間的融洽關係。

這種情況下,潘晟無疑是接班人最合適的人選,於是在給皇帝朱翊鈞的密奏中,張居正推薦潘晟來接替自己。

做出這些安排後,張居正算是了無牽掛了,他認為改革必然能在潘晟和馮保兩人的保駕下順利持續下去。皇帝朱翊鈞也安心了,他覺得自己依然能像張居正在世時那樣做個太平天子。

潘晟:張居正親自選定的接班人,還未上任就被迫致仕

萬曆十年六月十八日,潘晟啟程趕赴京師。兩日之後,張居正病逝。

張居正病逝後,萬曆皇帝朱翊鈞悲傷不已,立即宣佈為之輟朝,並且為了表達對對張居正生前功勞的肯定,還追贈其為上柱國,諡號“文忠”。這一切似乎都預示著張居正時代並沒有過去。

然而,有些政治嗅覺敏銳的大臣卻從萬曆皇帝朱翊鈞給張居正所上的諡號中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自唐以後,歷朝歷代透過科舉入仕的文官都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要得到這個諡號不僅得是當時文官的楷模,還必須得立下卓著的功績,所以歷史上僅有如范仲淹、曾國藩等為數不多的文官得到了文正這個諡號。以張居正挽救統治危機、給大明王朝續命的功績和十年間的嘔心瀝血,他絕對應該獲得文正這一諡號,而張居正最後得到的諡號卻是比文正低一級的文忠。

那些政治嗅覺敏銳的大臣們自然明白文正與文忠之間的一字之差,散發出的卻是皇帝心中對張居正已經產生不滿的味道。只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還不敢據此做出任何反應,因為馮保還在、因為潘晟即將到達京師。但是,他們中的兩個人卻不得不做出反應了。

潘晟:張居正親自選定的接班人,還未上任就被迫致仕

這兩個人一個叫張四維、一個叫申時行,他們都是作為張居正的親信而被推薦入閣的,可張居正在安排身後事的時候偏偏忽略了他倆。

當張居正選擇潘晟作為接班人的訊息傳來時,張四維和申時行頓感大事不妙:潘晟不僅是張居正親自選定的接班人,背後還有馮保的支援,一旦他順利入閣,張四維和申時行肯定要被邊緣化。於是兩人一致決定不能讓潘晟入閣。

恰在此時,一直希望取代馮保的太監張鯨想要聯合張四維和申時行一同倒馮。這樣,他們二人也就不用再擔心馮保的威脅了。

距離張居正病逝僅有四天的萬曆十年六月二十四日,浙江道試御史雷士楨在張四維和申時行的支援下上疏彈劾潘晟。接到這封奏疏後,萬曆皇帝當即表態“以(潘)晟系元輔遺疏特薦, 不聽”。

這下,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對張居正不滿的態度就更加明顯了。要知道,萬曆四年劉臺上疏彈劾張居正,皇帝朱翊鈞立即下令將劉臺廷杖一百、削職為民;萬曆五年,張居正奪情事件爆發,皇帝又是立即將上疏彈劾張居正的四位御史廷杖一百,並且還當眾表示誰在彈劾張居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而此時,對待彈劾張居正接班人的雷士楨,他僅僅只是“不聽”,並沒有對雷士楨做出任何處罰。

潘晟:張居正親自選定的接班人,還未上任就被迫致仕

看到皇帝是這種態度,給事中張鼎思、王繼光、孫瑋、牛惟炳以及御史魏允貞、王國接連上疏彈劾潘晟。

還在趕往京師途中的潘晟一看是這種情況,那還有心思前往內閣上任,只能迫於無奈向皇帝上疏請求致仕。對此,皇帝朱翊鈞立即表示同意。

就這樣,潘晟這個由張居正親自選定的接班人,還未上任就被迫致仕。隨著潘晟的致仕,張居正時代過去了……

【璽言春秋明末歷史第二十講,參考資料:《明神宗實錄》、《明史紀事本末》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