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通脹仍會持續?內行人直言:建議普通人持有這3樣東西

現在很多人感覺到生活成本越來越高了,如果拿100元錢去超市購物,一次用完都還不夠,至少要200元-300元。而過去拿著100元去超市購物至少要2-3次才能用完。過去上菜場買菜,一天蔬菜消費只有幾元錢,而現在蔬菜價格也貴了買個蔬菜至少也要十幾、二十元錢。過去超市的散大米只要2。2-2。3元/斤,現在都要3。2元/斤以上。人們明顯感到生活成本在不斷提升。

未來5年通脹仍會持續?內行人直言:建議普通人持有這3樣東西

導致國內物價不斷上漲的原因主要有內外兩個因素:一個是,美聯儲想透過印鈔票來轉嫁金融和經濟危機,而大量印鈔票的結果就是美元貶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另一個是,國內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基建 房產)和出口來拉動,而不是透過消費來拉動,這樣我國的貨幣政策是不能收緊的,其結果就是資產泡沫大漲,以及通貨膨脹抬頭。所以,我們國家經常提出要經濟結構調整,主要就是這個原因。

為了抵禦通貨膨脹,老百姓也想了不少辦法,有一些人購買股票、基金,債券等,但是 這些年來能夠有效對抗通脹的似乎也只有購置房產了。於是,大量購房者槓桿買房,全國房價也從2000年時的2000元/平米,漲至現在的11000元/平米,足足漲了5。5倍。而像上海、北京、深圳的房價更是漲了20倍以上。可以這麼講,過去只要買房的人,都跑贏了通貨膨脹。

未來5年通脹仍會持續?內行人直言:建議普通人持有這3樣東西

不過,未來想透過房地產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這恐怕是辦不到了:第一,自從2016年開始,我國的房地產調控就開始了。而到2019年下半年就初步取得了成效,到2021年上半年,全國熱點城市房價的漲幅也開始收窄了。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還對二手房產推出限價令,限制房價的上漲。更關鍵的是,住建部已經對各城市的負責人進行問責制,要對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負責人進行問責。未來房子不可能再有大幅上漲了。

第二,去年9月我國央行就對房企,設定了三道紅線,規定高於這三道紅線的房企是不能再進行任何形式的融資,以此來控制房企的負債率。此外,今年元旦,央行還出臺了“限貸令”,規定了個人房貸、開發貸佔新增貸款總額的上限。更關鍵的是,央行還嚴禁經營貸、信用貸、消費貸等短期貸款進入房地產業。而各銀行也紛紛上調了房貸的利率,提高了房貸稽核的門檻,未來要想貸款買房成本將會大幅上升。

未來5年通脹仍會持續?內行人直言:建議普通人持有這3樣東西

第三,由於國內的二手房市場受到了重壓,房地產前景令人擔憂,大量囤積房產者就把二手房拋向市場,想要及時變現,但接盤者較少。目前國內房地產市場供遠大於求的情況非常明顯,各地二手房價開始分化,一部分房價還在上漲,漲幅有所放慢,還有一部分城市房價在下跌,買房對抗通脹只能成為過去的歷史。

既然未來透過買房也沒辦法對抗通貨膨脹,普通人又該怎麼辦呢?有一個資深投資人士向大家提出比較中肯的建議:首先,在通貨膨脹到來之時,手中要留些資金,因為手中有錢,心中不慌。而且在通貨膨脹期間,可以適當的收縮消費需求,等到通脹過去了,物價回落之時,再多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脹來臨時,留些資金,並不是讓你等待貨幣購買力的貶值,而是可以抄底那些一二線城市的中心城區的房子。屆時,房產泡沫破裂,別人都在拋售優質的資產,你低價吸收。等經濟形勢好了,房子也會有所升值的。投資機會是靠等出來的,風險是靠漲出來的。

未來5年通脹仍會持續?內行人直言:建議普通人持有這3樣東西

再者,通貨膨脹來臨之時,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很多人前些年大家玩線上線下的理財產品,結果是血本無歸。所以,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之下,投資趨於保守一些,還是很有必要的。大家應該追求的是資金的安全性,可以購買一些流動性較好的產品,如國債、大額存單。這樣可攻可守,如果有投資機會,就直接抄歷史大底,如果沒有投資機會,也要儘可能讓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最後,自己要多掌握一項技能,也能應對通脹。現在很多年輕人一到下班就玩去了,覺得研究技術很辛苦,有些人多幹一些活,覺得很吃虧,老闆又沒有額外給我錢。但是,如果你不在乎吃虧,寧願留下來,學習技術,把企業裡的技術都吃透了。

即使是通脹來了,別的人都離職了,但因為你有過硬的本領,企業離不開你,還會給你漲工資,提職位。所以,只要掌握一項過硬地技能,即使遇到通脹,也不怕失業,而且薪資還會不斷提升。

未來5年通脹仍會持續?內行人直言:建議普通人持有這3樣東西

縱觀人類社會,普通人要想對抗通貨膨脹是很難的,要麼拿上一筆資金,等待資產泡沫破滅時,再進場拾便宜貨,機會是等出來的,風險是漲出來的。還有一些人可以存大額存單和購買國債,這樣就算跑不贏通脹,但至少進退自如。更關鍵的是,大家身上還是要學會一些技能的。一旦學會了技能,就算這家企業不幹了,還可以換到另外一家企業去做,也不怕通脹來了就失業沒飯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