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財富兵法:看透財富,才能創造財富,駕馭財富

對他來說,榮譽、地位、金錢,所有這些東西是真正的身外之物,他無需再刻意追求;

李嘉誠的財富兵法:看透財富,才能創造財富,駕馭財富

對他而言,無論是簡樸的生活,還是慷慨的施捨,都不過是一種早就從自願上升到自覺的心境;

如果說,別的很多人都是把慈善當作一種道具或者途徑,那麼對他而言,慈善就是一種事業。這個世界上捐錢者眾,但把捐錢當事業者,仍是鳳毛麟角。

李嘉誠,在創造一個財富的神話之後,正在創造基於財富的另一個精神神話。

他是世界華人首富,擁有資產超過1000億元,在英國《金融時報》評選的最有影響力的世界25位富豪中,他名列第17位;

他是世界富豪中最“摳”的人之一,作為一隻26美元手錶的主人,他的菜譜永遠是四菜一湯;

但他又是世界上最大方的人之一,迄今為止,他已經向全世界的慈善公益事業至少捐出了152億港幣。

李嘉誠的財富兵法:看透財富,才能創造財富,駕馭財富

戴著26美元的廉價手錶,卻做下了人類史上罕見的天文數字捐贈,這就是李嘉誠。

李嘉誠的錢在華人中是最多的,而他對錢的“吝嗇”程度也是罕見的。據說,若是有一分錢掉在地上,他也會彎腰把它撿起來。面對公益事業需要,他時常慷慨解囊,但對於每一分錢的去向,他都要親自過問。

有一次,李嘉誠基金會西部教育計劃訪問團一行到某地訪問。在某大學座談會上,當該大學負責人談到校園網路建設需資金800萬元時,李先生詳細詢問了光纖鋪設等情況,沒等校方介紹完,他便抓起桌前礦泉水瓶,走上前臺,指著手中的水瓶說,“本來生產這瓶水需8萬,但在申請資金時卻說需要10萬,那麼多餘2萬就是浪費,辦多少事就該花多少錢。”

等李先生拿著水瓶走下臺時,對迎上前來的該省省長說:“要我馬上拿出一億,我面不改色,但誰要在地上丟一元錢,我會立刻撿起來的。”後來在賓館聽取該省政府介紹的幾個專案時,李先生再次舉起桌前的礦泉水對在場的人說:“這個水瓶的厚度已完全夠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花錢把它加厚呢!再有錢,也不能浪費;再花錢,也要花到實處。”

李嘉誠的財富兵法:看透財富,才能創造財富,駕馭財富

李先生“借瓶說錢”的目的並不在於多給還是少給,而是先教我們擺正辦事和花錢的態度。

對別人慷慨大方的人,不一定對自己也慷慨無度。

李嘉誠正是這樣的人,他對別人和全世界慷慨,對自己和家人卻太顯“摳門”。

他的生活永遠是那樣簡樸而富有規律——清晨6點起床,打打高爾夫球,或者游泳,然後便投身忙碌的工作之中;堅持身著藍色傳統西服,佩戴僅值26美元的手錶;跟家人的聚餐通常是簡簡單單的四菜一湯。

某著名財經媒體曾評價說,“在李嘉誠的身上似乎存在著一個顯著的矛盾:他的事業與經歷擁有典型的好萊塢電影式的情節——財富、權力、名聲與時代風雲,但他卻以罕見的低調方式行事,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

直到今天,李嘉誠穿的仍舊是10年前的衣服——一件藍色的西裝,居住的還是30年前的老房子。

李嘉誠的財富兵法:看透財富,才能創造財富,駕馭財富

李嘉誠曾在接受大陸某媒體採訪時說過一個小故事:他在少年時代,曾經遇到一個算命人說他天庭飽滿,若勤勞苦幹,堅持不懈,將來定會大富大貴。

“我不相信什麼龍命,也不知道什麼叫大富大貴,卻相信了只要能勤勞肯幹,堅持不懈,定有所成。”李嘉誠說,他從14歲開始做推銷員養家餬口,現在發達了,之所以還選擇簡樸的生活,是因為簡樸便是最理想的生活狀態。“賺錢本身不是一種目的,而是實現人生價值、挑戰自我的手段,所以無論我有多少財富,我的生活享受,與30年前無異。”

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說,有一次在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將一枚2元硬幣掉到車底坑渠裡,他蹲下身欲拾取,被一名印度籍值班工作人員見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誠收回該硬幣後,竟給他100元酬謝。

他的解釋是:若我不拾這2元,讓它滾到坑渠,這2元便會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給了值班,值班便可將之用去。我覺得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李嘉誠的財富兵法:看透財富,才能創造財富,駕馭財富

不浪費,注意發揮每一分錢的作用,這或許就是李嘉誠的最有價值的理念,生活如此,捐贈同樣如此。

我們常講的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正是因為堅持了科學辦事的態度,李先生才能長期挺立商海潮頭,成為世界風雲人物。

李嘉誠一方面賺錢,一方面又花錢,他賺錢時很高興,花錢時更高興,他知道,這樣的付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得到。

錢能買來財產,但買不到好名聲;財富雖使人顯貴,但買不來受尊重。李嘉誠以親身經驗指出,做生意與做人異曲同工,錢來自社會,應該用之於社會,做人的宗旨就是要刻苦。他在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

古人云,“上善若水”。從小受到家庭儒家思想薰陶的李嘉誠十分信仰儒家有關道德的思想和論述,他指出,無論是作為一個人還是作為一個商者,道德始終是第一位的。他認為,包括他本人在內所獲得的成績都是一種個人道德乃至社會道德規範的結果。為此,他經常向人提到少年時受人恩惠的事情:

有一次,李嘉誠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聽到大夥計叫喊,慌慌張張拎茶壺為客人衝開水,不小心灑到茶客的褲腳上。

李嘉誠的財富兵法:看透財富,才能創造財富,駕馭財富

李嘉誠嚇壞了,木樁似的站在那裡,一臉煞白,不知如何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爺。若是挑剔點的茶客,必會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誠誠惶誠恐,等待茶客怒罵、懲罰和老闆炒魷魚。在李嘉誠來之前,一個堂倌犯了與李嘉誠同樣的過失,那茶客是“三合會白紙扇”(黑社會師爺)。老闆不敢得罪這位“大煞”,逼堂倌下跪請罪,然後當即責令他滾蛋。

這時,老闆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這位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這位小師傅。”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闆沒有批評李嘉誠,仍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一會就走了,李嘉誠回想剛剛發生的事,雙眼溼漉漉的。事後,老闆對李嘉誠道:“我曉得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褲腳。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錯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準就能大事化了。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闆夥計都難做。”

回到家,李嘉誠把事情說與母親聽,母親道:“菩薩保佑,客人和老闆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從此,李嘉誠牢記了母親的話,他將那位茶客的善心和善舉銘刻在心,一方面作為自己行為的榜樣,另一方面夢想著有朝一日找到這位好心的茶客,為他養老送終。

李嘉誠的財富兵法:看透財富,才能創造財富,駕馭財富

這種道德規範的影響同時影響到了李嘉誠的商業行為,人們總是將李嘉誠的商業收購當作一種善意收購,事實上李嘉誠也是本著善意收購這一原則進行的。他收購對方的企業,必與對方進行協商,儘可能透過心平氣和的方式談判解決。若對方堅決反對,他也不會強人所難。這可以看作是商業基本道德在李嘉誠身上的體現吧。

60年代初,李嘉誠的事業已略有起色,那時工廠在西環,辦公室在中環雪廠街的愛丁堡大廈。街口經常站著一個女人,她不會主動去向行人乞討,有人給她錢她就接受。李嘉誠看她很老實,有一天離開公司的時候趨前問她:“你有沒有其他家人在香港?如果有熟人的話可以協助你承讓到牌照,在茶樓門口賣報紙,金錢上我可以幫你,這樣你就不須這麼辛苦站在冷風中乞討了。”

他談生意通常都是在雪廠街,但那天客人要到李嘉誠西環的工廠,而這一天,李嘉誠答應了要送錢給那個冷風中孑立的女人。為了不食言,李嘉誠談到一半,就對同事說:“我離開一會兒,客人找就說我去洗手間。”

李嘉誠從西環出發,一路開快車,“這是我一生開車最快的一次”,到了雪廠街,車子就停在馬路邊,他盡最快時間給這個女人證明,這不是騙她,而是實在令她能自力更生的事。李嘉誠給了她一筆錢,立刻趕回工廠。客人到處找他,誰都不知道他抽空出去是做了一件善事。

李嘉誠的財富兵法:看透財富,才能創造財富,駕馭財富

財富是成功的標誌,是耕耘的回報。財富也是慾望的深淵,沒落的原因。

鉅富之後,人們常常面臨這樣的選擇:是為富不仁,還是回報社會?作為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對此有明確的回答:既然財富取之於社會,就該施報於社會。

多年來,李嘉誠連續捐資助學,獻金解困,惠澤福利,先後向大陸、港澳等地捐建了多項福利設施。當家鄉父老缺屋少醫時,他捐資建設“群眾公寓”和醫院;當祖國遭受洪水之災時,他帶頭捐巨資賑災;家鄉募捐建橋,他出資;家鄉設教研基金,他出資;北京舉辦奧運會,他出資……李嘉誠的聲名在祖國內地已是家喻戶曉。在香港,李嘉誠也多次捐資興建醫院、老人院、文化機構,籌巨資建立教育基金。李嘉誠的善心與公益事業連在了一起。

李嘉誠從小就有執教育人的理想,但是由於環境的變更,他走的是經商之路,成為了今天身家數百億的超級富豪。他少年時的夢想只能以另一種形式來實現,於是,他獨資在家鄉汕頭興辦了一座現代化大學——汕頭大學。為汕大的建設,他先後傾資數億港元。

其後,為響應國家開發西部的發展戰略,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及李先生屬下之“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集團宣佈捐資3億港元,開展“李嘉誠基金會西部教育計劃”,支援西部地區發展教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