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勤奮但仍然很窮,怎麼回事?或許該改變一下思維了!

勤勞致富這句老話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在過去適用,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老話還說“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這些都說明了,勤勞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也是通往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品質。

我很勤奮但仍然很窮,怎麼回事?或許該改變一下思維了!

但前幾天我看網上有網友說到,我也很勤奮但仍然很窮,怎麼回事?其實,這個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比如資金、機遇、人脈、膽識等等。就像古人所說的一樣,要想成就大事業:天時地利與人和,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或許一直有一種窮人思維在制約著你,所以,在瓶頸的時候,不妨先放慢腳步思考一下,是不是這麼回事。

我很勤奮但仍然很窮,怎麼回事?或許該改變一下思維了!

在經濟學當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理論,名為馬太效應——世界上八成的財富集中在兩成人的手中。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呢?之前一些慈善組織曾經做過這樣的一種實驗,就是將一些生活當中必備的物資和一些錢財捐助給一些落後地區的家庭,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也許人們會認為這種幫助會讓他們迅速走出貧困的生活,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當慈善組織的資助一停止,這些家庭便又會回到一開始的生活狀況,陷入貧窮之中,這種短期內的資助並沒有起到什麼明顯的作用。

我很勤奮但仍然很窮,怎麼回事?或許該改變一下思維了!

有的人會認為,這些貧困的人之所以生活始終沒有起色,就是因為自己過於懶惰,並沒有努力地去經營自己的生活;而富有的人是因為自己勤勞才能夠得到富有的生活。事實卻並非全是如此,貧窮的人並不是不勤勞,甚至十分勤勞。我們也許聽說過這樣的一些案例:某個比較貧困的家庭當中,作為家長的母親或者父親總是早早地起床,同時身兼多份工作,一直忙到深夜。那麼為什麼都已經這樣勤勞了,卻依然難以擺脫貧窮的生活呢?

我很勤奮但仍然很窮,怎麼回事?或許該改變一下思維了!

他們的生活就總是會糾結於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顧及自己的生活。比如說當一個人生活陷入貧窮,甚至揹負一些債務時,那麼他們的生活就總是要為了之前的債務而奮鬥,掙來的錢都只能用於還債。從而進入一種“窮人思維”當中,不能自拔。在美國經濟學家穆萊納及心理學家莎菲爾眼中,窮人之所以愈發的貧窮,主要就是因為這種稀缺心態。

比如說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些剛上大學的學生由於沒有固定收入或是想要更高的生活品質,會想要去進行一些兼職工作,更有甚者會同時找好幾種兼職。這原本是一種好事,憑藉自己的能力來生活。但是由於大學生本身的職責就是學習,這種過於勤奮的工作會讓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顧及自己的本職工作,最終影響自己的成績。所以他們的生活當中會認為金錢是最為重要的,對於原本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夠重視。

我很勤奮但仍然很窮,怎麼回事?或許該改變一下思維了!

認知資源不足,當一個人生活的就像井底之蛙一樣,總是將視野放在那些眼前的事情和領域當中時,其所能夠得到的,基本也就是眼前的一些蠅頭小利。這就涉及到一個眼界和格局的問題,能夠獲得想要生活的人,往往都不會被眼前的一些事情所拖累。這是因為個體內心的認知能力存在差異,當一個人的精力過多地消耗在短期的一些事情上時,自然就難以在更長遠的事情上佔得先機,就像是“坐井觀天”以及“管中窺豹”一樣。

那麼應該怎樣才能夠改變這種現狀呢?做出改變需要在一些重要的節點上做出變化。首先就是讓自己的目光放得更加長遠,比如騰出一些時間讓自己學習一些技能、讓自己提升一些能力等等,這些都可以在自己之後的人生當中起到關鍵的作用。過好一生的真正動力並不只是簡單地“努力”二字,而是做好明確的規劃,然後再進行有明確目的的努力,否則便會誤入歧途,白費力氣。

我很勤奮但仍然很窮,怎麼回事?或許該改變一下思維了!

假如你認為當下的生活壓力太大,工作不是特別的順心,那麼也可以試著去放慢腳步,重新梳理一下,讓自己進入一種全新的生活節奏之中。走出窮人思維,不再被稀缺的思想所累,最終生活終會產生變化。你覺得對嗎?有什麼感想,可以一起來聊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