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行被爆內幕,超過60%的商品是水貨,消費者還心甘情願買單?

作為全球擁有最多人口的國家,中國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一直不容小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人均消費支出5978元,其中用於購買服飾的人均消費增長了18。4%,約佔總支出的7。3%。

說起購物,以前電商平臺還沒有那麼普及的時候,線下門店是廣大消費者的首選,但是隨著現在各種購物的渠道越來越多,許多海外產品進入了人們的選擇範圍中,比如很多知名的國際化妝、護膚品牌,或者一些進口食品、藥品等。

又一行被爆內幕,超過60%的商品是水貨,消費者還心甘情願買單?

如果人們想要購買,要麼到專門的海外進口購物店,要麼直飛一趟產品的國家,可是這兩個選擇無疑都比較耗費時間和經濟成本,在這種需求之下,一個行業應運而生,那就是靠著專門替別人購買海外產品的“買手”,也就是“代購”。

“代購經濟”盛行,多人爭搶“入局”

相信許多人對“代購”一詞並不陌生,通俗來說,就是幫別人買東西,只不過代購的種類和範圍一般是國內很難買到的產品,而代購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在產品原價上多收取一小部分的費用,也就是“代購費”。

又一行被爆內幕,超過60%的商品是水貨,消費者還心甘情願買單?

這部分專門做“代購”的群體,一般是海外留學生,或者在某一個國家長期定居的人們。所謂代購的流程,就是在國外的商店或者免稅店將商品購買好,然後“人肉”帶回國內。因為對海外產品的需求量巨大,讓不少人紛紛加入代購行列,更有甚至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年入百萬不在話下。

根據中國報告網的資料顯示,在2018年,我國的海外代購規模已經達到2601億元。在“代購經濟”的盛行下,有不少人萌生了“入局”的想法,將自己的“朋友圈”變成了“生意圈”,甚至有些人動起了“歪心思”,舉著代購的“旗號”進行違法詐騙行為。

又一行被爆內幕,超過60%的商品是水貨,消費者還心甘情願買單?

“海外代購”60%都是假貨?

“海外代購”的水分究竟有多大呢?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在代購行業中,有60%的代購產品屬於“水貨”,也就是假貨。更有一部分代購者“鋌而走險”,選擇走私。

在2020年,《中國青年網》曾經曝光過一起涉案金額超過6億元的化妝品走私,隨著這個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海外代購”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在今年1月11日,央廣網“揭露”了代購涉假。一位消費者花了4100元讓一位代購幫忙買一雙專櫃7900的“奢侈品”。但是等收到貨之後,卻“大跌眼鏡”,因為這雙鞋是一個假貨,而且發貨地也不是代購“居住”的法國,而是來自國內吉林。

又一行被爆內幕,超過60%的商品是水貨,消費者還心甘情願買單?

事實上,代購被騙的例子已經屢見不鮮。代購的基本“套路”可以分為幾種,第一種“人和貨都在國內”屬於“初級套路”,通常都是用“莆田貨”充當正品,銷售的物件一般是對奢侈品“一知半解”的群體;

第二種是“人在國外、貨在國內”,一般是拍照用正品,然後從國內的貨源地發貨。

第三種是“真假混賣”。儘管代購的“套路”眾多,卻還是有很多消費者心甘情願“送錢”。

又一行被爆內幕,超過60%的商品是水貨,消費者還心甘情願買單?

假貨“遍地”?為什麼代購行業如此猖獗?

可以說,代購行業的“假貨橫行”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然而造成這個局面,主要有2個原因。

其一是因為當代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在消費上“不拘小節”,從前在國內難以買到的東西,只要花一點代購費就可以拿不到手,何樂而為?所以有些代購卻瞄準了這個“商機”,用更便宜的假貨“坑蒙拐騙”,一旦有人開始,就會引起“連鎖反應”,久而久之,代購就變成“難辨真假”了。

又一行被爆內幕,超過60%的商品是水貨,消費者還心甘情願買單?

其二是因為現在對代購行業沒有一個具體監管的法律法規,當消費者隨意交易,沒有保障時,碰到假貨只能“吃悶虧”。

但是真的想要買國外的產品該怎麼辦?其實可以到正規電商平臺的官方或直營店購買,如果意外買到假貨,還可以透過平臺進行維權賠償。除此之外,還能到機場的免稅店購買,一般免稅店裡的產品都是正品保障,不用擔心自己會買到假貨。

值得一提的是,《電商法》的出臺給海外代購團隊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代購的海淘渠道佔比也日漸縮小,根據艾媒諮詢網的資料顯示,在2019年,僅剩25。2%的使用者還在經常代購,而選擇線上購買的佔比已經高達66。4%。也許在以後,跨境電商的興起會逐漸代替假貨“猖獗”的代購業,你覺得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