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企業相繼"撤離"中國,為何突然統統賣不動了,發生了什麼?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軌跡是十分坎坷的。改革開放後,中國製造業進入市場後,由於市場份額基本飽和,製造業發展難度較大。好在中國企業利用市場空缺機制從中低端市場中找到銷路,並以此為契機,保障了製造業的正常發展。

日韓企業相繼"撤離"中國,為何突然統統賣不動了,發生了什麼?

不得不說,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由於勞動力成本低,市場消費能力強,美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外資企業先後在中國投資建廠,在中國設立生產線,並在我國製造業中佔有非常大的市場份額。

比如日本的松下、三洋、三菱等,在我國還是比較有名的。現在,這些品牌頻頻出現崩塌訊息,比如三星逃稅、三菱財務賬戶造假等等。韓國一些品牌的化妝品和汽車也傳出不好的訊息。而現在讓人非常困惑的是,這些貴為工業大國的日韓企業紛紛離開中國,原因卻只是“賣不動了”,這個理由也確實令人驚訝。

日韓企業相繼"撤離"中國,為何突然統統賣不動了,發生了什麼?

不僅如此,就在最近,又一家日本企業巨頭將從咱們國家撤離。它就是非常知名的東芝企業,東芝曾經是世界領先的企業。世界上第一臺洗衣機和冰箱就是由東芝企業製造的,在中國的規模是比較大的。據相關統計,東芝在中國擁有18萬名員工。此外,在中國也已經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了。

被譽為日本製造業模範企業的東芝,現階段在中國的發展道路極其艱難。正在清算中,並宣佈於9月30日徹底關閉。與此同時,他們在中國的33家工廠,還有研發機構,也將會在今年年底前徹底關閉。

日韓企業相繼"撤離"中國,為何突然統統賣不動了,發生了什麼?

東芝的退出勢必導致數十萬工人就業困難,此外東芝還公佈了研發中心的搬遷動向。研發機構和工廠未來將把精密零部件的生產遷回日本,而電器業務將遷往越南。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去年底,從中國撤出的日企數量高達87家。有趣的是,30家日企將生產線遷至東南亞,其餘57條生產線已遷回到日本。而且,第二批從中國撤離的日本企業數量高達1670家。

日韓企業相繼"撤離"中國,為何突然統統賣不動了,發生了什麼?

事實上,東芝的撤離並不意外。如今的東芝,早已不再是2013年前的絕對電器霸主了,在2013年的時候東芝業績開始下滑,2015年東芝企業曝出財務造假醜聞,受到多國質疑和罰款。到2016年,東芝的虧損已達到88億美元。2018年,東芝開始進入變賣家產求生時代,陸續將核心業務晶片生產權出售給美國私募企業。同年,夏普收購了東芝的大部分PC業務。

現在,東芝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開始瘋狂地賣掉自己的家產。比如東芝的相機業務被佳能收購,印尼的家電廠被中國創維收購。在此期間,中國企業美的收購了東芝所有的家電業務。不得不說,如今的東芝與其昔日的輝煌時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日韓企業相繼"撤離"中國,為何突然統統賣不動了,發生了什麼?

當然,東芝也只是一家企業而已,即使東芝宣佈退出,也很難對中國市場本身產生太大影響。不過,日本企業的大規模撤出,確實是市場流動的新趨勢。日本企業相繼宣佈退出中國市場,其最主要是因為日本產品的競爭力正在不斷下滑。

以索尼為例。現如今的索尼在中國並沒有大規模銷售其新手機。雖然索尼手機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在攝影等領域有著過硬的技術。然而,這些手機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中國消費者可以在同等價位的產品中找到合適的替代品。與歐美大型企業相比,日韓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後,仍然按照自身市場的舊思維模式進行經營和銷售。

日韓企業相繼"撤離"中國,為何突然統統賣不動了,發生了什麼?

而對於此次東芝工廠的撤離,日本企業似乎認為他們自己可以將生產線轉移到製造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可以不再依賴中國。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日韓企業的撤離確實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一些不利影響,但同時也是一個機遇。現在中國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力成本自然會上升。因此,日韓企業想要將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等地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更能說明我國現如今成長速度之快,華為手機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日韓企業相繼"撤離"中國,為何突然統統賣不動了,發生了什麼?

日本的一些研究人員將華為手機拆開,發現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國製造的。日本零件已降低到15。9%,韓國零件則是降低到了11。5%。這也說明,日韓企業的撤退,對於我國很多品牌來說,更是機遇。

雖然日韓企業試圖將生產線遷往東南亞等地,想透過東南亞國家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來實現另類彎道超車求生髮展的目標。但是,這些地區的原材料和配件短缺非常嚴重,甚至需要掉頭從中國進口。不得不說,那些以為沒有中國就可以享受無限風光的日韓企業,現階段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日韓企業相繼"撤離"中國,為何突然統統賣不動了,發生了什麼?

要知道中國之所以能被稱為世界工廠,不僅是因為其自身的人口紅利,還在於其較高的文化普及度。此外,中國擁有更豐富的資源儲備能力,而將工廠遷往東南亞等地,原材料的運輸成本將不斷增加。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將是日韓企業的一大難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