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海外60多個國家的平衡車,是鄭州造

編者按

歷經“澇疫”考驗,鄭州正在重新出發。

企業復工復產,牽動全省上下。河南省政府出臺十條務實措施,貸款擔保、信貸投放、還貸延期等,條條硬核;鄭州市政府出爐“鄭20條”,更多細則貼身服務。省內各部門、各地和各種社會力量,迅速行動。“萬人助萬企“深入開展,河南七部門推進小店經濟繁榮,六部門發文加大災後重建信貸投放……八方攜手共渡難關,美麗鄭州正在重歸。災後重建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何開展?政媒銀企如何更好賦能支援科創企業?近日,由

鄭州市發改委、鄭州市科技局、鄭州市金融局

指導,由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智慧財經全媒體大河財立方

聯合

鄭州銀行

等金融機構具體實施的2021鄭州“金融惠科”直通車正式啟動。活動深入鄭州50+雙創平臺、科創企業,進行採訪調研、金融對接,呈現鄭州現代金融服務業助力科創發展的特殊作用,見證鄭州科創力量。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賈永標

1985年,日本的山藤一雄教授首次提出兩輪電動平衡小車的模型。只不過囿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這種平衡小車只能進行直線運動。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一款名為大魚智行車的代步工具憑藉高顏值、綠色環保等特點一度風靡海外,鄭州飛輪威爾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輪威爾)便是其背後的生產商。

目前該公司旗下產品已經遠銷全球60多個國家,成為國內兩輪鋰電助力車出口的頭部品牌。

“2020年公司旗下大魚智行車品牌海外市場出貨量約25萬臺,今年預計將衝擊50萬臺大關,產值7億元,增長超過100%。”飛輪威爾創始人李威表示,公司未來將持續發力個性化綠色出行工具,致力於打造智慧短途出行生態圈。

近日,2021鄭州“金融惠科”直通車走進飛輪威爾,探尋小小平衡車背後的大江湖。

直擊“校園通勤”痛點

率先推出短途智慧交通工具

平衡車的發展歷史並不算長,但近年來因填補了短途出行的空白,而備受關注。大學校園內、地鐵站附近等都成了很好的應用場景。

2010年,還在黃河科技學院讀書的李威常常思考一個問題:能不能做出一款超短途的交通工具,來解決年輕人對輕便、個性化交通工具的需求?

儘管當時李威並沒有第一時間拿出應對方案,但這個問題卻一直存在他的腦海中。後來他進入國內頂尖的網際網路公司工作,接觸了更多案例後,對這一問題有了新的認知。

“當時,我主動向母校黃河科技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教授尋求幫助,並找到了硬體合夥人開始進行獨輪平衡車的研發與製造,後來於2013年10月正式成立飛輪威爾公司。可以說,我們是國內較早一批涉及這個領域的創業者。”李威說。

初代產品面世後,李威和團隊十分興奮,並且在此基礎上不斷接受反饋對產品進行最佳化。他們還將產品的相關影片放在了Youtube、Facebook上面,憑藉價效比很快獲得了外國友人的追捧,在參加完一些海外電子產品展會之後,飛輪威爾開始入駐海外市場。

不過,創業之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2014年年底,中國平衡車市場出現野蠻生長,大量小廠搶佔市場,價格戰、營銷欺詐等行為更是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環境,飛輪威爾也因此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深耕短途出行領域

技術迭代後成網紅產品

“我們近幾年開發的微型電動車,環保無汙染,是城市短途代步的最佳工具,目前在歐美市場賣得很好。像這輛是網紅爆款,全長90釐米、重15公斤,一隻手就可以提起來,滿電狀態下最多可以跑40公里。”談起自家產品的效能,李威十分自信。

2016年,主打最輕、能夠裝入書包的筆記本體感車“小i雲車”面向市場推出後,一時間反響很大。但在後期,飛輪威爾逐漸發現這款產品“叫好不叫座”,主要原因是:產品科技感很強,但輪子太小,對路面要求較高,導致受眾較少。

這也再次提醒李威,產品力才是一家企業的立身之本。此時的飛輪威爾也陷入新的桎梏,如果不能迅速對產品進行迭代,創業團隊將因現金流危機走向解散。

“最難的時候我去了一趟青海雪山,回來後,開始正式調整企業產品線轉型——做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短途交通工具。”李威說,在20多人的努力下,最終在2017年2月,飛輪威爾帶著可摺疊電動腳踏車大魚D1登陸淘寶眾籌,以1500元的單價,40天獲得了1200萬元銷售額。

市場是最公正的評價者,這款電動腳踏車推出後彌補了一些行業空白,因此鮮有對手。目前大魚智行車品牌已經在全球60多個國家銷售,2020年大魚智行車品牌海外市場出貨量約25萬臺,已經成為我國兩輪鋰電助力車出口的頭部品牌。

暢銷海外60多個國家的平衡車,是鄭州造

持續加碼智慧交通工具賽道

未來擬衝刺科創板

福布斯公佈的2018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中,李威成功入選,成為智慧個人移動出行唯一上榜者;胡潤百富釋出的《2019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中,李威成為河南區域唯一連續兩年榮登青年級榜單的企業家。

直至現在,李威仍然保持著青年企業家的活力與銳度。在他看來,和老一輩企業家相比,新一代企業家對新興事物更具洞察力,也更注重網際網路營銷。

“從創新到落地,是個複雜的過程,所以需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環境來進行創新決策和模式設計。”在創新方面,李威顯得十分有耐心,他認為,有思路但是目前做不了也不要緊,只要沿著這條道路去探索,最終一定能實現。

談及創業以來的變化,李威表示,過去7年,創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氛圍越來越濃,創業載體和配套逐漸成熟。創業者的社會地位日益提高,這對正在創業和即將創業的人來說都有很大帶動作用。

“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持續為產品引入創新設計,並透過科技智慧化,著重打造個性化綠色出行工具,為使用者提供既‘聰明’又輕便的小夥伴。接下來我們有個目標,力爭五年內打造智慧短途出行生態圈,並登陸科創板。”李威說。

責編:劉安琪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