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身心發展的五大規律,並沒有那麼難

個體身心發展的五大規律,並沒有那麼難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個體身心發展的五大規律一般作為客觀題來備考即可,主要是例子型單選。需要大家掌握五大規律的具體表現和教學啟示。以下就為大家詳細講解,方便大家快速的做出題目。首先,五大規律在這裡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個小口訣:瞬間不補差價;接著,把每一條給大家做個詳解。

個體的身心發展需要遵循一些共同的規律,這些規律影響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身為教育工作者,如果遵循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就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反之,則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傷害學生。

1。順序性

個體的身心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性。例如,身體的發展一般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去發展;再例如,我們會講到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關於發生認識論的研究是按照感知運動水平、前運算水平、具體運算水平、形式運算水平順序來發展的。

啟示:循序漸進。

2。階段性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前後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時期內,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發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啟示:不要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不同速。例如,人的身高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則在青春期。在這兩個高峰期內,身高體重的發展速度比平時要迅速得多。其次是不同方面不同步。如在生理方面,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生殖系統成熟在後;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維成熟在後,情感成熟更後。

啟示:抓關鍵期。

4。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後,可透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生生互補)。如失明者透過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互補性也存在於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生心互補)。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

啟示:揚長避短(長善救失)。

5。個別差異性

個體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它不僅是自然性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

啟示:因材施教。

重點區分:

1。順序性VS階段性:未上幼兒園上小學VS 幼兒園小學化

2。階段性VS個別差異性:在三年級和五年級搞一刀切VS在三年一班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VS個別差異性:一個人 VS多個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