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非凡!三張圖看懂中國為減碳付出了什麼

今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巴黎協定》簽署五週年的日子。由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的領導人氣候峰會即將開幕,“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正處在發展中的中國,已經確立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為了這件事兒,中國做出了怎樣的努力?

這是一條碳排放強度的階梯圖。

如果把2005年作為起點,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降低,2020年的降幅已經達到48。4%。到2030年,降幅將超過65%,碳排放量也將達到峰值;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也就意味著,讓二氧化碳排放量跟自然界收集量與碳捕獲之和基本持平,實現相對“零排放”。

如何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以下三張圖,帶我們一探究竟。

第一張圖,代表了過去的表現。

我國的五年規劃會圍繞“減碳”提出明確目標。資料顯示,主要指標均順利達成,且絕大多數超額完成。

能源是減碳的主要行業。近十年來,煤炭佔我國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從70%下降到了57%,而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則提高到了15。8%。

清潔能源減碳的同時,植樹造林也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中國此前定下了“202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長13億立方米”的目標,2013年就已完成;之後計劃到2030年增長45億立方米,又在2018年實現。這使得我國森林植被的總碳儲量達到92億噸。

歷史目標不斷達成,但未來十年的“碳達峰”之路仍舊充滿挑戰。

來看第二張圖,相比於2016年我國定下的自主貢獻目標,2020年,我國對十年後提出了更高標準。

西方主要國家碳達峰時,人均碳排放水平基本都在10噸以上。據測算,到2030年,中國僅為8噸的水平。這說明我們將用更低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實現“碳達峰”。

第三張圖,指的是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所要經歷的時間跨度。大部分發達國家都有50—70年的過渡期,中國卻爭取只用30年時間。

根據測算,2030年前,中國將在減碳上平均每年投入2。2萬億元,2030年—2060年的每年投入大約3。9萬億元,這樣算下來,我國將在未來40年投入139萬億,相當於我國每年花費GDP總量的2%左右。

屆時,中國將為世界減碳事業帶來怎樣的貢獻?

根據劍橋計量經濟模型,中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可能會在未來40年累計減少215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將本世紀全球升溫水平拉低0。24度,這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將有著非凡的意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