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又一輪漲價,你還跟嗎?

聽說了嗎?又有奢侈品漲價了。2月16日,Louis Vuitton在全球範圍內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價格。而在漲價前一天,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Louis Vuitton的線下門店中,看到了“大排長龍”趕在漲價前搶購的消費者,店內的熱門款已基本沒有現貨。如今,漲價已成為各大奢侈品品牌慣常採用的銷售策略,面對這些晚買一天就會貴幾千塊的手袋,消費者還能照單全收嗎?

LV漲價前一天,消費者大排長龍線下搶購

LV又一輪漲價,你還跟嗎?

在漲價前夕的2月15日,有網友曬出位於北京SKP的Louis Vuitton門店排隊現場。圖/美團APP截圖

2月16日,奢侈品品牌Louis Vuitton在全球範圍內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價格,相關產品涉及皮具、時尚配飾和香氛等,漲幅達10%-15%。這是該品牌進入2022年以來的第一次調價。

LV又一輪漲價,你還跟嗎?

Louis Vuitton Loop手袋調價後售價為16500元。圖/Louis Vuitton官網截圖

LV又一輪漲價,你還跟嗎?

️Louis Vuitton Dauphine手袋調價後售價為26800元。圖/Louis Vuitton官網截圖

Louis Vuitton漲價的訊息,早在正式調價前就已在消費者口中不脛而走。漲價前一天,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來到了位於北京王府半島的Louis Vuitton。儘管是在工作日的上午,店外也依然“大排長龍”。約15分鐘後,記者進入門店,受到了一名女店員的熱情接待。記者觀察到,門店內“隨便看看”的消費者並不多,大家似乎都目標明確地在貨架上搜尋自己中意的款式。當記者提出想看看老花Loop和Diane手袋時,店員抱歉地表示兩款均沒有現貨,只能預訂,等候時間約為3-5個月左右。該店員還向記者透露,現在預訂非常划算,“能在漲價前預訂到爆款已經很難得了”。

見到貨架上還展示有一隻Dauphine時,記者再次詢問是否可以購買,店員回答:“這隻剛剛被預訂出去,上午售出了最後幾隻庫存,現在也只能預訂了。”據該店員所述,她當天至少接待了十幾位想要經典款的顧客,但是現在基本都已沒有庫存。

在幾經詢問後,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店內大多數經典款、熱門款都沒有現貨了。離開門店前,女店員主動添加了記者的微信。記者注意到,早在2月14日,該店員就已在朋友圈內“劇透”了漲價的訊息,並表示“調價不是噱頭,希望大家都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LV又一輪漲價,你還跟嗎?

Louis Vuitton門店店員在朋友圈透露調價訊息。圖/微信截圖

除了北京,國內其他城市的Louis Vuitton門店也同樣在漲價前出現排隊情況。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看到,上海、廈門等地的Louis Vuitton門店前均排起了長龍。

LV又一輪漲價,你還跟嗎?

漲價前夕,有網友曬出上海港匯恆隆廣場和廈門華潤永珍城的Louis Vuitton門店外排起的長隊。圖/小紅書截圖

開年漲價成奢侈品品牌“傳統”,調價理由“如出一轍”

奢侈品品牌漲價的規律並非無跡可循,開年提價幾乎成了各大奢侈品牌共同的“默契”。在去年年底已經提價的基礎上,Chanel部分款式於今年1月再度漲價。其中,Coco Handle漲價2000元,Business Affinity與Le Boy等包型的價格均有8%-12%的漲幅。過去三年間,Chanel的漲幅高達60%。

LV又一輪漲價,你還跟嗎?

Chanel Coco Handle手袋調價後售價為44200元。圖/Chanel官網截圖

LV又一輪漲價,你還跟嗎?

小號 Lady Dior手袋售價從36000元調整至41000元。圖/Dior官網截圖

奢侈品“老大”Hermès的漲價也基本固定在每年的1月進行。本輪調價後,Hermès每款手袋漲價範圍在500元至4300元不等。其中,該品牌的爆款手袋Lindy mini從46500元漲至48700元;Verrou 21則從63550元上漲至67850元,漲價4300元。

Dior同樣不甘示弱,1月18日,該品牌小號Lady Dior手袋售價從3。6萬漲至4。1萬,增幅達13。9%。另一奢侈品品牌Celine則在過去三個月經歷了兩次調價,主要集中於品牌新款和爆款,其中Celine迷你腋下包售價就經歷兩次上調,第一次從6400元調至6900元,第二次調至7400元。除此之外,Bottega Veneta漲價3%-10%;Gucci則將老花系列等熱門款式的包包價格上調約20%。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2月,至少已有十個奢侈品品牌調價。

對於新年提價,各個品牌給出的理由也不謀而合。例如本次Louis Vuitton的調價是為了適應原材料及生產成本上漲、國際物流成本增加和通貨膨脹等全球商業環境的變化。而Chanel在三個月前提價時,該品牌的發言人公開表示,漲價是為了應對匯率波動、生產成本的變化並確保其手袋在全球範圍內的成本大致相同。

價格不斷上漲,消費者直呼“追不上”

面對原材料及成本的上漲和匯率的波動,“轉嫁成本”成為奢侈品品牌的自然之選。但面對價格日益提高,不及時買就“晚了”的銷售模式,消費者真的願意買賬嗎?面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提出的疑問,有部分消費者認為,當前奢侈品的象徵意義已經大於實際意義了。

劉雯雯是一名“海歸”,目前已在北京工作三年了。2014年,剛到倫敦留學的劉雯雯,在金融城CBD周圍看到許多穿著得體、揹著大牌手袋的金髮白領,當時的所見給她帶來了不小的衝擊。“那時的奢侈品給我一種‘夠不到’的感覺,不僅僅需要具備金錢能力,個人氣質也很重要,更可以彰顯一個人的閱歷,令我心生嚮往。”

如今,劉雯雯也已成為一名手拎大牌包包的白領,而過去她對奢侈品的“濾鏡”也被逐漸打破。“其實奢侈品只要資金充足就能任意購買。但眼看著價格越漲越高,我覺得自己有點‘追不上’了。”

面對頻繁漲價,投資研究機構Bernstein的諮詢分析師指出,如果奢侈品品牌繼續以這樣的速度抬價,未來可能會面臨非常困難的價格整頓。同時,漲價還會帶來巨大的風險,很可能會侵蝕品牌價值。Chanel首席財務官Philippe Blondiaux則在此前公開表示:“奢侈品的象徵價值高於使用價值,這為其賦予了具有想象力的溢價空間。換言之,奢侈品的高溢價是建立在稀缺性上的。”

然而,在消費者眼中,奢侈品真如Philippe Blondiaux所說的那麼有價值嗎?

畢業後,消費者車潔進入了外企工作。進入公司後車潔驚訝地發現,身邊同事幾乎人手一隻名牌包,於是自己也“跟風”購買了一款Gucci手袋。兩年後,她從該公司辭職,開始創業。“那時候我才發現,那隻花了我兩個月工資的名牌包,在我脫離當時的社交圈後,基本上‘毫無用處’。”車潔表示,“我認為很多時候奢侈品本身的價值並不是它的稀缺性,而是它的社交性。”

奢侈品的社交屬性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也大有體現。對於伴著網際網路成長的當代年輕人而言,頻繁出現的奢侈品帖子早已是“見怪不怪”。有00後消費者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她只記得哪個博主、名人背了什麼包,卻並不好奇奢侈品自身的品牌故事和價值。一位曾在某奢侈品集團工作過的業內人士認為,透過社交媒體的頻繁曝光,奢侈品也早就減弱了本身的“稀缺性”,對於那些因為想“社交”而購買奢侈品的年輕人來說,離開以往的社交場合,該奢侈品的意義也就不再存在。

目前,很多消費者已經選擇“佛系”的態度來面對奢侈品漲價。中銀研究在去年釋出的《宏觀報告》中指出,年輕人的消費支出仍在增長,只是消費內容從原來外在的、社會認可型的物質消費(例如購買奢侈品等),逐漸轉為內在滿足式、興趣式、體驗式消費等。

有分析指出,如今漲價已經成為大多數奢侈品品牌用來應對原材料及生產成本上漲、國際物流成本增加和通貨膨脹等全球商業環境變化的“殺手鐧”,儘管這一方式能給品牌帶來一時的利潤,但持續、頻繁的調價,也會給消費者帶來不良的消費體驗。即使短期內可能會促使部分消費者趕在漲價之前排長隊購買,但從長期看,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也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於夢兒

編輯 鄭藝佳 校對 楊許麗

封面圖片 IC PHOTO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