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進通航圈闖出大名堂,三和航空借"機"起飛

編者按

歷經“澇疫”考驗,鄭州正在重新出發。

企業復工復產,牽動全省上下。河南省政府出臺十條務實措施,貸款擔保、信貸投放、還貸延期等,條條硬核;鄭州市政府出爐“鄭20條”,更多細則貼身服務。

省內各部門、各地和各種社會力量,迅速行動。“萬人助萬企“深入開展,河南七部門推進小店經濟繁榮,六部門發文加大災後重建信貸投放……八方攜手共渡難關,美麗鄭州正在重歸。

災後重建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何開展?政媒銀企如何更好賦能支援科創企業?

近日,由

鄭州市發改委、鄭州市科技局、鄭州市金融局

指導,由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智慧財經全媒體大河財立方

聯合

鄭州銀行

等金融機構具體實施的2021鄭州“金融惠科”直通車正式啟動。活動深入鄭州50+雙創平臺、科創企業,進行採訪調研、金融對接,呈現鄭州現代金融服務業助力科創發展的特殊作用,見證鄭州科創力量。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陳詩昂 文 吳彤彤 攝影 攝像 影片剪輯

兒時的藍天夢,很少能照進現實。陳登科是為數不多成真的。

最初,只是憑著對藍天的嚮往,想造幾架飛機玩玩。而這一“玩”,最終把通航產業變成其為之奮鬥的事業。

通航領域相當燒錢。作為河南三和航空工業有限公司(下稱三和航空)創始人,五六年時間,陳登科僅為一款機型就投入了上億元。

由於大量的研發費用投入,這家專事工業級大載荷長航時無人飛行器和載人自轉旋翼機設計、研發、製造、銷售的公司,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但陳登科並不著急。他知道,公司所開發的產品,一旦投入市場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益。眼下,他正籌劃著組建配套的大型服務團隊,匹配未來可達數十億元營收的市場。

近日,2021鄭州“金融惠科”直通車走進這家飛機制造公司,探尋陳登科堅守的這6年,究竟闖出了什麼大名堂。

"玩"進通航圈闖出大名堂,三和航空借"機"起飛

“玩”進通航圈

興趣是奇妙的東西。

陳登科做礦山生意起家,愛玩。因旅行時看到有外國人想飛就飛,就“也想弄出來幾架玩玩”。

這一“玩”不當緊,他自此深陷其中。作為一名中國通航愛好者,陳登科認真審視東西方通航產業差距後,感到羞愧,“中國通航發展太滯後了,但這也正說明產業發展有著巨大潛力。”

陳登科說,他於2013年前後有了造飛機的想法,2014年開始著手,2015年在上街區成立三和航空……當他篤定要把興趣做成事業,便開始在全國、滿世界招兵買馬,進行飛機研發,這為公司的研發體系搭建,夯實了根基。

“所有的技術及產品設計全部是獨立開發的。”陳登科說,這是三和航空的驕傲、底氣和堅持的動力所在。

然而,對於通航領域來說,全部獨立開發意味著巨大的投入。陳登科以一款剛定型的消防無人機為例介紹,“從2016年至今,投入超過1個億。”

受訪時,陳登科談及兒時的夢想。潛臺詞包含著他投身通航產業的動因,但也有現實骨感的意思。

“對造飛機這件事瞭解越深,越覺得這東西太難了。”飛機的幾大系統,各個異常複雜。“相比造出來、飛一下,想要最終做成一款產品,更是難上加難。”

闖出了大名堂

幹工作會有疲倦期,把工作當成愛好就會樂在其中。

“到上街6年了,我們一直悶頭搞研發,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陳登科欣慰地說。

三和航空的主要產品之一——“太陽之鷹”自轉旋翼機,是國內首家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TC(型號合格證)、PC(生產許可證)的輕型運動類航空器,寫進了中國民航史冊。

“它的運營成本只有直升機的五分之一,可以應用於開展政府購買服務類低空作業專案,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不考慮服務團隊的建設,保守估計市場規模可達10億人民幣。”這是三和航空決策層的判斷。

截至目前,三和航空的自轉旋翼機交付及意向訂單達到100架,應用於巡查監測、農林噴灑、特殊掛載、飛行體驗、應急搜救等領域。

另一個具有突破性的產品,是應用場景更加廣泛的雙旋翼無人機,三和航空攻克了大載重、長航時無人機的技術壁壘。

目前,該型無人機已經定型兩款,有效載荷分別達到50公斤、100公斤。“我們在研的有(有效載荷)200公斤、400公斤、600公斤及1噸的。”

陳登科說,佈局無人機系列產品的研發,是看好中國新高科技工業產業機器代替人工的趨勢,以及未來可見的對工業級無人機的多場景需求,“我們現在主力發展無人機。”

“將有巨大的發展”

一邊是鉅額的投入,一邊是虧損的現實。但陳登科似乎並不著急。

受訪時,陳登科表示,這6年,三和航空並不是在孤軍奮戰。比如初到上街時,地方政府給予了很大的支援。“包括前期拿地、辦證、建設等一系列流程,都得到了大力支援。我們拿到TC、PC認證後,得到數百萬元的獎勵。”

“既然能走到現在,說明我對通航產業,對公司的研發實力和產品有信心。”陳登科明白,把興趣當事業,並不意味著可以天真,畢竟市場殘酷。“我心裡很清楚企業能走到哪一步,能成什麼樣。”他相信,三和航空不僅僅是有希望,而是將有巨大的發展。

這種信心,來源於這些年三和航空所積累的先發優勢。

以縱列雙旋翼無人機為例,眼下雖然也有其他企業在做,但前期是因為三和航空才驗證了這一構型是可行的,也就是說,在這一機型上三和航空已經構建其技術壁壘。

另外,在三和航空在研專案中,有不少是與政府部門的合作研發的,包括森林消防、環保監察、大氣汙染監測、國土地理測繪,吊裝、投送應用場景,植保作業等。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三和航空的實力,同時說明未來擁有穩定市場。

提前佈局大服務板塊

當興趣成為事業,是值得開心一輩子的事情。加上無限的市場前景,陳登科對未來信心滿滿。

“通航一定是大產業,我們一直在研發、做積累,就是在等市場、等國家對低空的開放。”對於何時回本的問題,他謹慎地說:“明年應該略有盈利。如果再有幾年,市場會越做越好。”

在陳登科的計劃裡,成立大服務公司是應有的內容,業務範圍涵蓋有人機、無人機的培訓、服務,“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好多人想用飛機,但不懂。如果還需要花錢養人、維護,可能就不用了。”

三和航空已經著手組建大服務團隊。按陳登科的計劃,將在5年之內成立上萬人的服務團隊,“這是我的理想,我希望未來能做國內乃至全球通航服務。但目前我們還是先把產品做好,把成本儘量降到最低。”

在採訪中,談及未來規劃,陳登科總是不忘提到應該先把產品做好。

在他看來,目前國內通航產業市場遲遲沒有開啟,整體產品應用不太適應市場是一個原因。“應該是市場需要啥你去做啥,而不是你做出來啥再看市場要不要。”陳登科強調。

採訪全程,三和航空廠房西側的測試機坪始終靜不下來。而當無人機發動機的轟鳴停止,三和航空所在的通航產業園,被蟬聲淹沒。這種轟鳴聲,是金錢燃燒的聲音,也是希望的聲音,更是堅持的意義。

陳登科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當三和航空的產品能在各領域實戰中應用,能為社會服務了,那時候這些年的付出就會有回報了。

"玩"進通航圈闖出大名堂,三和航空借"機"起飛

責編:劉安琪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