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梅德文:碳配額價格短期不會太高,長期來看一定會漲

專訪梅德文:碳配額價格短期不會太高,長期來看一定會漲

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拉開帷幕,似乎也開啟一片藍海。

我國未來碳配額交易價格會漲嗎?當前價格多少合適?投資機會幾何?7月20日,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由於中國為最大發展中國家以及受限於能源結構與資源稟賦,當前碳配額的價格不會太高。根據EDF環保協會預測,到2030年碳達峰之前,中國碳價格可能在100元左右。

不過,他表示看好碳中和、碳交易的相關投資。“雖然短期來看,跌宕起伏、蜿蜒曲折、起起落落,但五年、十年以後,可能收益滿滿”。長期來看,中國碳市場的價格一定會漲。

碳達峰之後,中國碳價格可能會逐步上漲

新京報:

碳排放配額的價格由什麼決定 ?

梅德文:

碳市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透過市場機制、金融手段促進低成本高效率的減排,它是透過價格訊號來引導稀缺的資源配置。

一般而言,碳價格取決於節能減排成本,取決於新能源與化石能源之間的成本差異。另一方面,碳排放價格還取決於碳排放配額髮放的鬆緊。

新京報:

你認為我國未來碳配額交易的價格多少比較合適 ?

梅德文:

碳市場價格低了不好,高了也不好。如果低了,企業沒有減排的積極性,如果太高,因為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企業難以承擔這樣的負擔。

短期來看,我認為碳配額的價格不會太高,因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還依賴於高排放,還有我們“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或者資源稟賦也是影響因素。發達國家能源轉型都是從煤轉化到油和氣,再轉化到新能源,而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3%,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43%,中國無法從煤過渡到油和氣,只能一步一步到風、光新能源。

雖然說風、光新能源現在的成本已經大大降低,但是這些能源還有傳輸成本、儲能成本、電網調峰成本,其綜合成本並不算低。只有當煤電等化石能源發電現有成本+碳排放成本>新能源發電成本時,新能源發電才可能借助成本優勢成為主流。

新京報:

截至7月19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13。08萬噸,成交額684。1萬元,收盤價較前一日上漲2。09%。未來一段時間內,碳排放配額的價格會一路走高嗎 ?

梅德文:

到2030年中國碳達峰之前,國際權威環保機構EDF預測中國碳價格在100元人民幣左右,但從碳達峰之後,中國碳價格可能會逐步上漲。碳市場,終歸需要反映碳排放的綜合社會成本、邊際減排成本或者說外部性成本,需要有一個合理公允的排放價格,才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去解決中國的碳中和問題。減排成本是排放配額定價的基礎,是碳交易市場要“發現”的價格。

歐盟碳市場2020年及之前的配額拍賣價格大體相當於歐洲“氣代煤”的成本。總之,碳市場就是要促進降低新能源的成本,提高它的收益,同時提高化石能源的排放成本,降低化石能源的收益。

所以我覺得長期來看,中國碳市場的價格一定會漲。

新京報:

國外碳排放配額價格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

梅德文:

歐盟的碳交易市場2005年開始建立,第一階段是2005年到2007年,價格比較高,一度超過30歐元。

第二階段從2008年至2012年,第三階段是2012年至2020年。第二階段末至第三階段末即2011年至2017年,其價格長期低迷,基本上沒有超過兩位數,主要原因就是歐盟當時配額髮得比較多,有償拍賣的比例太少。此後歐盟透過MSR即市場穩定儲備原則制度對配額的長期盈餘進行了有效管理,大幅度增加了減排的力度,擴大了控排行業範圍,增加了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減少了CER等供給,價格逐漸回升,近期一度突破60歐元,其2020年全年交易量超過100億噸,平均價格約24歐元。

中國碳交易市場尚不完全具備上馬期貨產品條件

新京報:

此前8省市開展碳排放配額交易試點,成交量如何 ?

梅德文:

這8個試點配額超過10億噸,交易主體將近3000家,從2013年至2021年6月,累計交易量4。8億噸,交易金額114億元,平均交易價格23。75元。總的來說,交易量規模小,交易價格低,缺乏流動性,投融資功能弱。

不過,相對而言,北京碳試點“體系完整、市場規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價格是全國平均價格的四倍,主要原因就是北京一直堅持嚴格從緊的配額髮放原則。

新京報:

未來汽車行業會不會被納入碳交易市場?

梅德文:

目前公佈的相關材料中,除了電力行業之外,石化、化工、建材、鋼鐵、造紙、航空、有色這幾大行業也是備選,但是並沒有交通行業。

如果把新能源汽車的積分和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打通,也許能夠為中國的電動車發展提供一定的激勵機制。

新京報:

我國會推出碳期貨產品嗎 ?

梅德文:

期貨市場最重要的功能是發現價格、風險管理、跨期貼現、套期保值。期貨可以幫助市場實現期限轉換、信用轉換、流動性轉換等。

但是,中國碳交易市場目前還不完全具備上馬期貨產品的條件。簡單說就是碳現貨產品的市場化程度有待完善,包括市場規模、市場主體、市場產品、市場監管的基礎都有待完善。

新京報:

未來碳中和、碳排放配額等概念有多大投資機會?

梅德文:

作為做了十幾年碳交易的從業者,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碳中和的美好未來,相信碳中和的相關產業、相關服務業與碳市場具備很大的投資價值。短期來看,例如未來三年到五年,其價格有可能會跌宕起伏、蜿蜒曲折、起起落落,但如果長期來看,五年、十年以上,一定會是收益滿滿。

這是因為中國過去那種依賴資源投入的方式不可持續。過去我們是靠出口,現在面臨複雜的國際形勢,不可能再走過去老路。

按照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的一句話來說,中國前40年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40年,從2021年到2060年可能依靠碳中和。

因此我認為,碳中和挑戰雖然前所未有,但機遇同樣千載難逢,關鍵取決於我們的金融創新、制度創新。也許,正如賀克斌院長所言,中國經濟轉型、能源轉型、金融轉型都依賴於碳中和。

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特高壓(大容量長距離低損耗)、儲能與電動車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閉環。

鑑於中國碳中和的宏偉目標,未來我國8個行業都進入碳市場以後,我國碳市場配額規模會有70億噸以上,碳市場的未來發展大有可為。

新京報:

你更看好哪些細分市場?

梅德文:

我認為中國的細分市場,比如說碳中和的五大路徑:第一,前端能源替代,包括風電、光電、水電、生物質發電等,即供給側新能源替代,需求側電能替代。第二,中端節能減排。第三,末端迴圈利用。第四,CCUS即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第五,碳匯,儘管價格、規模都可能跌宕起伏,但這些領域我都長期看好。

基於中國特有的能源結構,我們促進工業能源效率提升,促進工業節能減排的技術和產業、煤的高效利用、油氣的高效利用、綠色建築等都是有價值的。

而碳匯和碳市場我也非常看好,比如碳匯開發、碳匯投資的這些產業和金融投資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實習生 廖雯菲 校對 劉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