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積分變現存風險,消費者切莫貪小失大

信用卡積分變現存風險,消費者切莫貪小失大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傅碧霄 見習記者 盧夢雪 北京報道

積分兌換作為提高使用者活躍度、促進使用者消費的手段之一,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青睞。《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除銀行官方渠道外,目前從事信用卡積分變現的中間商可不少。

一些中間商設立單獨的APP,供客戶自助兌換和買賣;一些有“代理”,透過拉人頭的方式擴大客戶群;甚至部分信用卡積分在兌換變現的過程中,需要配合中間商提供身份證等個人資訊……但其中的邏輯普遍為幫消費者把信用卡積分兌換成禮品或禮券,然後將禮品或禮券折價變現,從而賺到差價。

第三方代理信用卡積分變現是否合規,風險幾何?1月19日,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夏海龍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提醒道:此類平臺系以違揹他人合法權益的方式從事經營,因此可能存在不正當競爭甚至非法經營的法律風險。消費者應珍視自己的徵信及個人資訊、財產安全,切莫貪小失大。

中間商賺差價

“積分薅羊毛最快的方式只有積分變現”、“讓天下沒有沉睡的積分”、“積分越攢越貶值”……中間商頗有煽動性的宣傳語背後,是積分變現的不小的“蛋糕”。

央行統計,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98億張,環比增長0。97%,人均持有0。57張。

為拉新、促活,大多數信用卡都設定了積分制。但大多信用卡積分都存在有效期,且積分可兌換的商品有限,消費者主動兌換的興趣不高,從而“滋生”了信用卡積分變現這門生意。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IOS手機應用商店搜尋“積分兌換”,有近20款相關APP,在安卓手機客戶端,也有近10款APP,最高下載量達46萬,其業務範圍主要集中在信用卡積分兌換、手機積分兌換、商超卡積分兌換等。

其中的邏輯普遍為幫消費者把信用卡積分兌換成禮品或禮券,然後把禮品或禮券折價變現,從而賺到差價。

但其中也潛藏一定的風險。

此前,媒體報道稱匯收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投資JDB積分為由誘導刷卡,根據禁止傳銷條例,該公司以拉人頭髮展人員、採取團隊計酬的方式已涉嫌傳銷,且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違法活動。

無獨有偶,去年12月29日,積分兌換平臺“積分天下”的運營商襄陽市卡小旭積分商貿有限公司因“傳銷違法”被襄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沒收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120。1359萬元。

除了線上自助兌換的方式,積分天下還提供新增客服兌換,微信群協助交單等多種兌換方式,“群內30多位客服一對一指導服務,3分鐘左右一單”。

此類“貼心”、“便捷”的服務並不少見。

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朋友圈就活躍著幾個信用卡中間商。“兌換商品後,只需將兌換後的券碼、收款賬戶發給服務商,很快就能收到回款”。

“但也有一些服務商需提供卡號、查詢密碼、身份證照片、手機號、驗證碼等多種個人資訊。”李女士介紹道,“實在風險太高了,總之我不敢提供”。

“但難免有人缺乏資訊保護意識”。

信用卡資深研究人士董崢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類積分兌換平臺利用一些卡民貪圖小利的心態,利用“殺價”方式,誘導卡民兌換虛擬禮品,然後以較低價格兌現給卡民,再以較高價格出售給其他卡民,賺取差價,實際上其行為屬於“網路黃牛”。

風險堪憂

“目前積分兌換已經成為許多銀行進行客戶關係管理的方式之一,可以提高使用者活躍度,進而提升客戶忠誠度。但出現的代理信用卡兌換現象,從側面可能說明目前銀行在積分管理和應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金融學博士羅皓瀚向本報記者表示。

“銀行如果能夠把積分管理與其內部其他商品、產品、服務進行協同,統一管理,提供更為豐富的商品和服務,消費者就會有更主動的意願去進行兌換,而不會透過第三方服務商代兌換的方式去變現。”羅皓瀚解釋道,“找中間商折現,可能表示透過銀行官方渠道兌換積分,對於消費者而言,本就不是一個最優的選擇,而是一個次優的選擇。”

那麼,此類積分兌換變現的渠道是否有風險?是否合規?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目前並沒有明確規定信用卡積分透過代理的機構辦理是禁止性行為,但其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公平自願的原則,二是要注意保護持卡人的資訊和隱私。

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夏海龍則提醒道,此類平臺系以違揹他人合法權益的方式從事經營,因此可能存在不正當競爭甚至非法經營的法律風險。

“一般來講,類似銀行等積分平臺的使用者協議中都會明確約定使用者不得出借、轉讓自己的賬號和積分,否則平臺有權扣除積分甚至禁止使用者使用賬號。”夏海龍補充道。

董崢也向本報記者直言,積分兌換變現的平臺、渠道的存在,實際上助長了一些卡民透過套現等違法違規手段套取積分,再去出售變現,這種行為也擾亂了信用卡業務的正常經營秩序。

羅皓瀚也表示,對消費者的隱私保護的是否到位,會對銀行的品牌、信任度產生很大的影響。但當中間商介入到積分兌換的過程中,銀行流失的就不僅僅是資料,還有基於資料的一些客戶畫像。如果因此流失了客戶的一些隱私、個人資訊,甚至可能給銀行造成流失客戶存量的一種風險。

那麼,應如何防範風險?

夏海龍律師建議,銀行可以加強對使用者的提醒頻率,告知其參與積分變現的風險及後果。此外,對部分較大積分平臺也可透過不正當之訴來主張權益。

董崢表示,一方面監管需加大對於違法違規套取積分行為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需加大對卡民保護個人資訊與信用卡資訊的教育力度。

羅皓瀚則稱,如果將銀行的整個零售條線,比如投資、理財、諮詢顧問等服務打通,讓消費者可以用積分去兌換,不僅可以促進客戶消費,也可以增加客戶在銀行內部的一些消費資料和行為,進一步豐富客戶畫像。

記者注意到,目前包括招商銀行在內的一些銀行已經調整了積分變現規則,強調“積分在兌換取得商品前並不構成使用者資產,積分不可轉讓”、“按照客戶信用額度設定客戶單月積分累計上限”等規則,意在管理積分兌換市場。

但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積分變現本質上屬於使用者個人行為,銀行很難監測到,所以根本上還是需要消費者提起注意,珍視自己的徵信及個人資訊、財產安全,切莫貪小失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