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基金"真的靠譜嗎?

基金行業有一個所謂的“冠軍魔咒”。

即前一個年度業績排名靠前的基金,下一年往往業績表現平平。比如2015年混合基金業績排名第一的易方達新興成長,當年獲得171。78%的超高收益,但在2016年卻以-39。86%的虧損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倒數第四。

"冠軍基金"真的靠譜嗎?

為什麼會有“冠軍魔咒”?

冠軍難蟬聯

19世紀英國著名學者高爾頓博士發現,植物子代的高度和母本的高度似乎並不相關,植物的高度總是向均值靠攏,他用“均值迴歸”為這一現象命名。讓高爾頓驚訝的是,均值迴歸的現象在自然界和社會領域都廣泛地存在著。

"冠軍基金"真的靠譜嗎?

我們同樣可以這樣解釋基金的年度業績冠軍,當它已經登上巔峰狀態時,業績回落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很難有蟬聯冠軍的基金。

業績大反轉

對於股票市場來說,普漲行情的大牛市非常短暫,市場的常態是結構性板塊輪動行情。這造成市場的風格轉換複雜多變,今年賺錢的方法到明年往往就不好使了。

"冠軍基金"真的靠譜嗎?

比如2017年是白馬藍籌股的行情,尤其消費行業的龍頭股票都取得了極好的成績,但股票市場整體均值是下跌的,被稱做二八行情,也就是隻有不到20%的股票實現了上漲,80%的股票是下跌的。這種情況下,重倉了藍籌白馬,尤其是消費白馬股的基金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但是進入2018年之後,第一季度整體市場的風格是偏向中小創股票的,上一年漲幅大的白馬股出現了回撥,這讓上一年的業績領軍基金都不太好過,而業績墊底的中郵旗下幾隻基金在新的排名中名列前茅。

為什麼基金經理不能緊跟市場風格調倉換股?

一是基金規模大,不靈活,騰挪不易,調整重倉股一旦時機選的不合適,會在新的板塊起來時持倉太少而導致業績不佳;

"冠軍基金"真的靠譜嗎?

二是對風格輪動的判斷容易出錯,一般來說主動管理型基金都有自己固定的投資策略,如果跟隨市場頻繁調整風格,反而容易出現踏錯節奏,造成基金業績年年差的結果。

此外,基金冠軍業績容易變臉還與基金經理的管理風格相關。一些基金經理風格穩健,在倉位控制和選股上力求分散,這樣的基金可能從長期看能取得穩定優秀的業績,但是很難在短期內衝向業績的頂端。因為某年的業績冠軍一定是敢於重倉壓到當年優質板塊或股票上的膽大者,任何中庸的選擇都不可能在眾多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所以業績冠軍某種程度上也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賭徒式投資風格的。

集中持股

集中持股是指基金重倉持有少數幾隻股票,我們用十大重倉股佔基金資產比例來判斷是否存在集中持股,一般來說十大重倉股佔基金資產比例超過50%就算比較集中了。

"冠軍基金"真的靠譜嗎?

集中持股是一把雙刃劍,押對了業績飆升,壓錯了,甚至如果踩雷了業績就墊底。對於冠軍基金,我們需要查一下它的持股集中度,再判斷業績是否有持續性。

如何克服“冠軍魔咒”

基金時我們應該關注基金的中長期業績,做到短期與中長期業績均衡的產品才是值得信任的。長期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都有明確的投資理念,很少隨意切換風格,而是透過策略尋求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可能不是每次都踏準市場,但是會透過規範的投資理念進行風險控制、穩中求進。所以我們選基金時不僅僅看業績表現,也應該看基金經理在年報中對市場的分析,看他是否有一以貫之的風格。

"冠軍基金"真的靠譜嗎?

雖然冠軍基金很難實現長勝,基金公司仍然熱衷於追逐冠軍頭銜,是因為這樣有利於市場品牌營銷,有利於基金銷售,甚至可以帶動公司其他基金的銷售。但是明星產品和明星經理人也帶來不穩定因素,成名後核心成員離開,管理風格大變也常常伴隨著冠軍基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