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本期,我們繼續關注塑膠汙染治理這一主題--從"限塑"到"禁塑",還有多遠

【生態聚焦】

4月10日,本版刊發《“限塑令”為何禁不住這些“用塑”習慣》,引發公眾廣泛關注和熱烈探討。本期,我們繼續關注塑膠汙染治理這一主題——

從“限塑”到“禁塑”,還有多遠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我國是塑膠製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來自中國塑協塑膠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的資料顯示,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巨大的消耗量以及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使社會各界對塑膠汙染治理普遍關注。

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多數公眾表示支援國家“禁塑”政策實施,並願意為此作出改變。但也有人提出疑問:“只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不禁止使用塑膠杯、塑膠蓋,是不是一種‘假環保、真形式’?”“塑膠不環保,使用其替代品紙也要消耗木材,是不是更加不環保?”……帶著公眾關心的一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多位業界專家,從多個角度進行探討。

...探討。本期,我們繼續關注塑膠汙染治理這一主題--從"限塑"到"禁塑",還有多遠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提供的照片顯示了海上漂浮的垃圾。新華社發

“用紙吸管喝奶茶快樂會減少”

——“限塑”話題頻頻衝上熱搜反映公眾環保熱情

2020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汙染治理的意見》(又稱新“限塑令”)規定:到2020年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到2020年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

根據“新限塑令”,自2021年1月1日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已在全國範圍內禁止使用。不少吸管生產商和奶茶、飲品店商家積極響應,推出紙吸管、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供消費者選用。但很多消費者表示,“紙吸管口感不好”“紙吸管容易泡軟,不好用”“很多商店都不提供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等。

4月7日,本版在光明日報官方微博發起“用紙吸管喝奶茶快樂會減少嗎”的微博調查。調查一經發布,迅速成為微博平臺的熱門話題。截至4月8日16:20,該話題在光明日報官方微博的閱讀量達2217萬,約8。2萬人參與投票,近300名實名認證使用者參與討論並留言評論,點贊數達8。4萬。在微博平臺,截至4月8日16:20,短短一天時間,話題閱讀量達到4021。3萬。據記者統計,從今年年初開始,紙吸管相關話題就頻頻衝上微博熱搜,網友熱情參與討論,充分反映出對“限塑”和環保的積極支援。

不少網友指出,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後,存在“‘禁塑’後超市塑膠袋使用不減反增”“禁塑效果不佳”“禁塑膠吸管不禁塑膠杯”“紙吸管影響飲品口感”等問題。對此,專家表示,轉型都有“陣痛期”,但行業主管部門和機構在推進“限塑”政策時,不能僅透過禁令推進改革,應該從更細節處入手通盤考慮,推動“限塑”政策進一步走向深入。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副教授曹淑豔今年年初曾帶領團隊對我國農村居民塑膠袋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膠袋394個,73。2%的家庭去年單獨購買過塑膠袋。曹淑豔指出,薄膜塑膠袋是“限塑”的長期難點領域,收費雖然可以顯著減少塑膠袋使用,不過卻存在效應“退坡”問題;而大型超市的線上業務多傾向於免費提供塑膠袋,以吸引與黏住客戶。“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管理機制上進一步突破。”

...探討。本期,我們繼續關注塑膠汙染治理這一主題--從"限塑"到"禁塑",還有多遠

研究人員分析從海底收集的樣本,以估算微塑膠的汙染量。新華社發

“吸管換了,但杯蓋、杯子還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材料”

——“限塑”不能成為流於表面的“形式主義”

調查中,記者發現在餐飲行業裡,塑膠杯、塑膠蓋的使用非常普遍,正如網友所言,“吸管換了,但杯蓋、杯子還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材料”。這樣的“環保”,讓不少網友懷疑部分餐飲店鋪的環保行動實際上是一種流於表面的“形式主義”。

對此,受訪專家表示,近年來國內可降解塑膠技術雖然取得突破,但仍然存在成本和物理特性有待提高的問題。以可降解塑膠袋為例,這種塑膠袋生產成本高,相比不可降解塑膠袋更易損,很多外賣員在配送食品時常會叮囑商家“多套幾個袋子”,結果造成實質上的浪費。專家認為,現階段不可降解塑膠製品還難以退出市場,這也是我國尚未全面“禁塑”的原因。同樣,在全球範圍內,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徹底“禁塑”。

不少網友在光明日報發起的微博小調查下留言,表示自己非常支援環保事業,也願意為推動“限塑”支付相應費用。然而,隨著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以往為限制塑膠袋使用而加收的幾毛錢、一塊錢費用開始收效甚微,難以起到價格槓桿的作用。同時,監管物件“小散多”,執法難度可想而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處處長吳憲坦言,作為一個大型輸入性城市,如果全國不能實現一盤棋統籌限制超薄塑膠袋,北京監管機構的壓力會非常大。“北京有200萬市場主體,用超薄塑膠袋的估計得有一半。這麼龐大的量,市場監管人員所有的力量加一起,人盯人都盯不過來。好在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的產業調整目錄已經明確,在全國範圍內限制超薄塑膠袋的生產,為我們減輕了一部分壓力。”

除了餐飲行業,在電商、快遞和外賣領域,塑膠製品的使用也非常廣泛。新“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在塑膠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膠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目前電商快遞企業、品牌商戶正在與上游包裝供應企業合作,共同推動行業可持續生態鏈建設,探索推動可迴圈快遞包裝的應用,並向全國規模化應用發展。部分外賣平臺也在研究制定外賣環保包裝推薦名錄,探索塑膠餐盒的規模化市場化回收路徑。”中國迴圈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凱介紹。

趙凱表示,今後電商、快遞企業可以從倉儲、包裝、運輸、末端配送等環節入手推廣可迴圈包裝、免膠帶紙箱、瘦身膠帶、全生物降解袋等,減少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包裝袋、塑膠編織袋、塑膠膠帶等,並逐步擴大可迴圈快遞包裝使用範圍。“外賣平臺可以從源頭減量、包裝升級以及下游的回收分類與迴圈利用推動外賣一次性塑膠包裝減量,還可以免費投放全生物降解塑膠袋,引導平臺商戶使用生物降解包裝,透過回饋綠色能量引導使用者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並加強多方合作,探索外賣塑膠餐盒的分類回收模式。”

...探討。本期,我們繼續關注塑膠汙染治理這一主題--從"限塑"到"禁塑",還有多遠

雲南省尋甸縣山區農民用塑膠地膜種植土豆。光明日報記者任維東攝/光明圖片

無紡布、紙、竹木可以作為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替代品

——“限塑”不能“一刀切”,可降解塑膠並非絕對環保

專家表示,經過100多年的生產實踐,塑膠製品已經深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塑膠生產之初是為了方便使用,因此在“限塑”的同時,也要注意研發生產新的環保、無汙染的替代品供消費者選用。

據統計,在2020年年底“限塑”階段性目標涉及的相關地區零售、餐飲領域中,塑膠製品的年消費量約30萬噸。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介紹,無紡布、紙、竹木等替代品的原料充足,可降解塑膠的年供應量約有40萬噸,替代產品產能能夠有效滿足消費需求。

不過,張麗君也指出,並非所有的塑膠製品都要限制使用。“一次性使用的特點就是方便,但是一次性使用也要看必要性。用於輸液打針等醫療場景的一次性用品關乎生命安全,是必要的,但一次性餐具顯然就沒有必要了。”

在包裝領域,塑膠製品的使用很普遍。中國出口商品包裝研究所所長郭振梅指出,隨著“限塑令”的推廣應用,部分塑膠包裝可以透過減量化設計、選用替代品等方式來逐步減少塑膠使用量。“目前包裝領域中許多新材料、新容器的研發可以減少傳統塑膠的使用量,達到減量化、輕量化的目的,從而對‘限塑’起到技術層面的支撐作用。例如利樂公司研發的‘利樂峰’包裝,其塑膠薄膜和開蓋均由甘蔗提取物聚合而成,整個包裝的可再生原料比和碳足跡都比普通包裝優越;京東、蘇寧等企業近些年也紛紛推出可迴圈快遞包裝箱,透過產品研發技術和回收管理制度的改進,逐步替代傳統塑膠包裝袋。”

可生物降解塑膠的出現被視為應對塑膠汙染,特別是解決一次性吸管等塑膠食品接觸材料環境汙染問題的利器。我國生物降解食品接觸材料行業面臨良好的發展前景,但部分公眾和行業對生物降解塑膠的概念理解並不清晰。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盧倩強調,某種塑膠是否會完全生物降解,受結晶度、新增劑、微生物、溫度、時間長短等多種因素影響。“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許多降解塑膠不僅無法實現完全的生物降解,還可能給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例如降解成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可見,生物降解塑膠並不是解決塑膠汙染的靈丹妙藥,負責任的使用才能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對於公眾關心的替代品價格成本問題,中國塑膠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膠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工商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翁雲宣表示,目前塑膠製品的替代產品尚處於產業發展前期階段,規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發、裝置和試驗投入,相對成本較高。“隨著塑膠汙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進,相信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全產業將對環境友好型材料達成共識,市場需求量和生產規模會越來越大,替代產品的生產成本會越來越低,相關製品的價格也有望變得越來越便宜。”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4日09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