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背後的風險需警惕!

"炒鞋"背後的風險需警惕!

“爆炒”       新華社發

近日,在一些球鞋交易平臺上,部分國產品牌的“限量款”球鞋價格大幅上漲,其中某國產品牌一款球鞋的價格漲幅達31倍,“國產球鞋遭炒作價格飆升”的話題一時間引發輿論熱議。多位專家表示,“炒鞋”背後暗藏風險,消費者與監管部門應重視。

“炒鞋”之風吹向國貨

4月6日,出現“天價球鞋”的某交易平臺釋出宣告,對20款存在賣家所標價格波動較大的球鞋進行下架處理,並對3名涉嫌惡意影響商品標價波動的賣家採取封禁措施。

但記者發現,不少溢價嚴重的國產球鞋在其他平臺上仍在銷售。在某球鞋交易App上,一款發售價為899元的國產球鞋,當前售價為29999元;一款發售價為439元的國產球鞋,當前售價為19999元。

此外,同款球鞋大多“一色一價”“一碼一價”。例如,電商平臺某店鋪一款2020年秋季發售的球鞋,當時的發售參考價為1599元,現如今,此款球鞋39。5碼標價為1029元,但39碼的標價則高達5999元,大小僅僅差半碼,價格卻差出幾千元。

今年26歲的陳星(化名)曾從事球鞋交易,他告訴記者,此前炒國產球鞋的人並不多,最近這段時間國產球鞋才火起來。“炒鞋”背後所反映的是供求關係的不平衡,限量版、聯名款、明星款等一般較受歡迎,個別顏色或碼數價格較高,大多也是因為稀少,但供不應求的情況多是鞋販刻意囤貨造成。

僱人線下排隊購買、透過內部渠道拿貨、從中籤買家手裡收購等都是鞋販們常用的進貨渠道。一位曾經從事過球鞋交易的球鞋愛好者告訴記者,是否有發票和鞋盒也會影響鞋的價格,有時甚至一個鞋盒都能賣不少錢,真鞋盒裡裝假貨、真假混賣的現象時有發生。

此外,球鞋甚至被賦予了“金融屬性”。2019年以來,“球鞋K線圖”“鞋指數”“雲炒鞋”“鞋期貨”等相繼出現。記者也在多個球鞋交易平臺發現,結賬時消費者可以分期付款,第三方支付機構會為“炒鞋”平臺提供加槓桿服務。

“鞋圈”不太平 風險需警惕

球鞋價格水漲船高,不斷吸引年輕人入局,“炒鞋”甚至被戲稱為新的“投資風口”,但熱鬧的“鞋圈”果真如傳說中那樣“遍地黃金”嗎?

悅跑圈App創意總監程暘是一位球鞋愛好者,在他看來,“炒鞋”本質上是一種投機行為,鞋販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球鞋本身不易儲存,其實並不適合投資,市場喜好變化很快,‘炒鞋者’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接盤俠’。”

一位業內人士也直言,“靠‘炒鞋’暴富的想法不切實際,市場泡沫往往一戳即破。一款球鞋短期內價格翻倍,卻有價無市,過段時間一定會降價,不少‘炒鞋者’會淪為‘韭菜’。”

事實上,除了“炒鞋者”需要承擔資金風險,看似“躺贏”的品牌方也需為“投機者”的行為買單。記者發現,此輪“炒鞋”話題在網路發酵後,被網民批判的不只有“炒鞋者”,許多國產品牌也變成了“捱罵物件”。

程暘表示,近幾年國產運動鞋在科技投入和外觀設計上不斷髮力,一些國產品牌在消費者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然而肆意炒作的行為會對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不利於品牌的長期發展。

此外,槓桿資金湧入“鞋圈”以及“炒鞋”證券化給整個市場埋下了一顆“深水炸彈”。天津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叢屹表示,某一類商品投機成分過大就是市場泡沫化的表現,此時如果出現資本追加和槓桿資金的大量湧入,極易誘發金融風險。

“鞋穿不炒”還需加強監管

“鞋圈”風波不斷,面對“炒鞋”行為,多位專家建議,“炒鞋”之風應當遏制,相關部門應全方位加強監管。早在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就曾釋出《警惕“炒鞋”熱潮 防範金融風險》金融簡報。簡報指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各業務機構應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此類風險。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認為,市場監管部門應該對不正常的價格波動現象保持警惕,加強市場監管,對於商品價格資訊及時進行公開透明的釋出,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

叢屹建議,應加強金融領域監管,對於信貸資格不足、還款能力較弱的消費者,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時應加強稽核,對進入市場的資金進行規範,防止大量槓桿資金湧入“炒鞋”市場。

“品牌商也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對供銷環節加強監管。”叢屹說,國產品牌只有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才能獲得長遠發展,品牌商應繼續提升產品競爭力,避免“投機行為”對品牌造成傷害。

此外,多位專家建議銷售平臺也應有所行動,不要成為“炒鞋者”的“幫兇”。平臺應加強商品價格監測,對於惡意炒作的商家及時進行封禁,不給“投機者”可乘之機。    (新華社天津4月9日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