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家”光環光芒散盡,吳慶斌還能挽救大成基金嗎?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財富管理作為離錢最近的行業,也無法免俗。過去,以基金管理業務為核心的十大頭部企業,也隨著公募基金行業的更新迭代,而也成為了大眾口中的“老十家”。曾經頭頂光環、經歷過高光時刻的大成基金,便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吳慶斌任董事長後,並沒有能力將大成基金打造的更好。

百度百科上這樣介紹大成基金:成立於1999年4月12日,註冊資本金人民幣2億元,是中國首批獲准成立的老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但是據觀察,大成基金目前陷入規模增長瓶頸,且基金經理資歷低於業內平均,旗下能拿出手的權益類產品更是屈指可數,可謂光芒散盡。

近日,央廣網的一則以“ 老鼠倉再現!” 作為標題的文章,引發了業界熱議。起因是廣西證監局12月24日公佈的兩份決定書顯示,原大成基金資訊科技部總監某,在任職的近4年時間裡,利用未公開資訊,操作他人證券賬戶,趨同交易股票245只,趨同交易成交金額約6。69億元,盈利575萬元。最終結局是蔣某收到了廣西證監局開出的罰沒2301萬元、10年市場禁入的罰單。而大成基金的業務資料安全性,也因此倍受質疑。

雖然大成基金也有韓創等新興明星基金經理,在任職期間及 2021 年年內的業績表現,可圈可點,但是大成基金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而其未來走向,也因這次事件而再次受到關注。

老鼠倉再現,大成基金的焦慮

所謂的“老鼠倉”,如上文所述,是指一些機構從業人員乃至監管人員利用其掌握的未公開資訊,搶先於客戶買入或賣出相關證券,以達到謀取利益或躲避風險的目的。

這是一種以損害他人利益為手段自肥的非法行為,其將本應屬於股民的盈利偷偷侵蝕,在基金行業的發展史上,並非沒有先例,但是基本都已事情敗露、被相關部門重罰而收場。

“老十家”光環光芒散盡,吳慶斌還能挽救大成基金嗎?

公開資料顯示,此前因“老鼠倉”獲罪已有數例,涉及的機構包括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這些涉案人員或為投資經理或為部門經理,但是操作手法卻如出一轍。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些涉案人員炒作股票的數量基本上都在幾十只以上。方式上多采用他人手機和電腦操作。但是紙終究包不住火,這些事件均因被認為為趨同交易,而東窗事發。

實際上,老鼠倉再現暴露出的大成基金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更為致命的是,大成基金目前尚未走出基金規模增長乏力、少數明星基金經理扛大樑的困局。

以掌管規模高達300億、且回報位居行業頭部地位的韓創為例。韓創被坊間譽為“創神”,其特點是重倉股中“0茅”“0鋰”、不押注賽道、不追趕熱點。

據天天基金網資訊顯示,韓創任職起始日期為 2019 年 1 月 10 日,目前累計任職時間接近 3 年,目前按照 A/C 合併計算,韓創共管理著 6 只產品,其中在 2019 年 1 月 10 日接管的 “ 處女作 ”大成新銳產業混合(090018),任職回報已高達 382。44%,不可謂不優秀。

與此同時, 由韓創管理的大成國企改革的年內收益高達94。76%,其業績表現可謂一騎絕塵。而且,他管理的大成新銳產業、大成睿景A的收益率也達到88。25%、84。19%,也相當出彩。

要知道,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大成新銳產業混合的資產規模達 130。97 億元,而該只基金的份額也瘋狂飆升至季度末的 21。49 億份。

業績貢獻集中在某個基金經理甚至單隻基金,顯然並非是十分健康的資料結構。而隨著韓創管理的單隻基金跨入百億門檻,因管理規模的提升帶來的挑戰,也隨之而來。韓創本人面臨的壓力也不容小覷。

所謂能者多勞。值得注意的是,當韓創逐漸表現出明星基金經理的潛質,大成基金順勢在2021 年便為韓創發行了 4 只新基金。其中大成聚優成長混合(A 類:014224;C 類:014225)即將在 2022 年 1 月 4 日開啟認購,因為新業務給韓創帶來的工作量與壓力可以預見。

因此,業界也擔心,韓創一人扛大樑的大成基金,是否將其變成了“工具人”。不過,對比反觀其它基金經理,卻似乎表現平平,這也是大成基金最為焦慮的。據瞭解,基金經理楊挺、冉凌浩、魏慶國、戴軍、蘇秉毅、張燁、李博、夏高所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及靈活混合近 6 個月、近 1 年的收益回報基本告負,也引來投資者的諸多抱怨與不滿。

“老十家”光環光芒散盡,吳慶斌還能挽救大成基金嗎?

圖片來源:天天基金網

更為致命的是,資料顯示,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大成基金全部資產淨值位列公募基金的第 30 位,作為老十家之一,大成基金已被南方基金、華夏基金、博時基金、嘉實基金、富國基金等甩開幾條街。

因此,大成基金只是期望押寶韓創等少數明星基金經理的打法,未來或許將面來更大的挑戰,一方面是大成基金對韓創的期望過高,或將導致韓創壓力過大分身乏術,而適得其反。另一個方面,權益團隊如何提升整體作戰能力,也是擺在大成基金面前的一道難題。

爆款基金只是曇花一現

如上文所述,除了韓創掌管的幾隻基金收益十分可觀外,大成基金也一直在成立新基金,只不過,大多數新基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資料顯示,大成基金成立不足1年的新基(合併份額計)共有12只,大多數目前已跌破1元的發行價。以一月份成立的新基大成企業能力驅動混合A為例。該基金作為混合類基金的代表,曾被寄予了厚望,目前規模達76。69億元,也是大成基金旗下規模最大的權益類產品,基金經理為李博。

不過據年中統計跟蹤,截至7月2日收盤,該基金任職以來收益率為-3。08%,跑輸滬深300。而且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十分靠後,幾乎處於墊底位置。

彼時,另外一隻規模較大的次新基-大成科技消費股票A,收益率也告負,基金規模更是縮水三分之二,投資者紛紛撤退、快速止損。值得一提的是,彼時大成基金股票型產品近6個月來平均收益率為1。90%,明顯低於同類平均值的5。17%,也低於同類中位數的3。25%。

“老十家”光環光芒散盡,吳慶斌還能挽救大成基金嗎?

半年多過去後,楊挺管理的 3 只產品近 6 個月收益也均不理想,大成健康產業混合(090020)、達成正向回報靈活配置混合(001365)近 6 個月收益分別為 -16。51%、14。81%,排名尾部。

要知道,大成基金除了新基業績毫無亮點外,也因為明星基金經理屈指可數,號召力不足,而導致新基規模整體偏小。據瞭解,除了少數幾款產品規模超過了30億,大多數都只有幾億的規模,甚至很多至今已是5000萬元以下的“迷你基”。由此導致大成基金的產品“多而泛”帶來的管理成本,也是不言而喻的。

種種跡象表明,大成基金除了老基金規模漸現瓶頸外,昔日以基金經理韓創為代表的打造新基爆款的繁榮景象也難以再現。有資料顯示,大成基金自2017年至2020年,基金規模增速僅5%。與其它頭部基金公司的規模增長相比,頹勢相當明顯,大有到了檣櫓之末的意味。

人才隊伍動盪不安

資料顯示,大成基金215只基金(未分拆計算)共配備了36名基金經理,平均每位管理著接近6只基金。而平均任職年限卻只不足2年,儘管略高於業內平均水平,但與同行業頭部公司對比而言,其基金經理人才隊伍的資歷尚淺,恐怕難當大任。

更為致命的是,其高管團隊也動盪不安。例如,2019年就是大成基金的多事之秋。當年7月,擔任大成基金第四任總經理的羅登攀於因個人原因離職,由原副總經理譚曉岡任總經理。兩個月後,公司副總陳翔凱也因個人原因辭職;11月,原董事長劉卓離任,新董事長吳慶斌接任。而在此前的離職潮中,大成基金更是一年之內有6位副總相繼離任,管理層動盪程度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人才隊伍建設是一家企業發展的基石。而基金管理行業更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基金經理的水平高與低,就決定了這家基金公司的成與敗。但是大成基金從上至下,人才流失卻十分嚴重。很顯然,這或許是其公司的文化土壤、薪酬福利等無法留住人才的強烈訊號。

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何大成基金從昔日的“老十家”,淪落至30名開外的位置了。幾輪人才洗牌後,大成基金所賴以生存的優秀基金經理,也所剩無幾。甚至連曾經擅長劍走偏鋒的明星基金經理徐彥,雖然其在2018年離職前,也為大成基金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2019年重新迴歸大成基金後,也業績平平並無太大建樹。資料顯示,其接管的三隻基金在任期內收益均低於業內平均。

另外,據天天基金網顯示,基金經理夏高任職時長近7年,現管理規模也在數十億量級。據瞭解,其共計管理6只產品,其中4只產品為指數基金,收益率最好的產品為大成中證紅利指數近1年來收益率接近20%。不過,夏高似乎以指數型產品見長,所管理的混合型產品表現不佳。

近1年來,其所管理的大成絕對收益策略混合、大成動態量化混合均錄得虧損,其中大成絕對收益策略混合虧損幅度超過10%。因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資深的基金經理夏高也難當大任。

結語

作為曾經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不可否認,曾經的大成基金有著在基金行業發展史上,值得濃墨重彩的輝煌時刻。只不過,長江後浪推前浪。時過境遷後,大成基金已然感受到了被後浪衝擊的危機感。

只是,僅靠幾個明星基金經理撐起來的大成基金,還能複製過去的榮耀,重回舞臺中心麼?在這個多變的時代,答案可能只能交給時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