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邦芹:媽媽的味道(散文)

段邦芹:媽媽的味道(散文)

段邦芹:媽媽的味道(散文)

活了大半輩子,也算到過不少地方,品嚐過許多地方的美食,但最難忘的還是小時候媽媽做的飯菜,特別是媽媽做的那盤豆芽炒雞蛋,讓我唇齒留香,刻骨銘心。

六七十年代農村的冬天,最常見的蔬菜除了地窖裡貯存的大白菜之外,就是黃豆芽了。

我們家吃的豆芽都是媽媽自己動手生髮的。家裡孩子多,吃的也多,所以每次發豆芽都是滿滿的一大盆。發豆芽可是個技術活。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個專門發豆芽的容器——一個黑色的大瓦盆,媽媽說瓦盆透氣性好,適合豆芽生長。

生髮豆芽,對原材料的要求也很嚴格,必須挑選飽滿的、沒有破損的黃豆。媽媽白天要操持一大家人的衣食住行,要餵豬餵雞,挑選黃豆的工作只能安排在晚上。吃完晚飯,一切收拾妥當後,媽媽便拿出簸箕,把黃豆倒進簸箕裡,簸出癟豆和雜物,然後開始精挑細選,選出一粒粒顆粒飽滿的黃豆。每當這時候,我和姐姐就會跑過去幫忙。媽媽一邊挑揀,一邊給我們講故事,忙碌的媽媽難得有坐下來休息的時候,挑揀黃豆對媽媽來說就是輕鬆愉快的休閒時光了。

黃豆選好後,媽媽把黃豆清洗乾淨,然後放在瓦盆裡灌上清水浸泡。第二天早上,泡了一夜的黃豆充分吸飽水分,完全漲開了。媽媽把黃豆倒進竹筐裡瀝乾水分,再放在瓦盆裡,上面蓋上一塊潮溼的白紗布。因為冬天室內氣溫低,所以媽媽每次做完飯,都會趕快把鍋刷乾淨,然後把發豆芽的瓦盆坐在鍋裡,蓋好鍋蓋,利用鍋的餘溫,給豆芽一個溫暖的生長環境。

段邦芹:媽媽的味道(散文)

僅僅做好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每天中午和晚上,媽媽還要把豆芽盆端出來,用清水淘洗豆芽。在淘洗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根部發黑黴變的豆芽,就把它挑揀出來,以免帶壞其它豆芽。淘洗好後繼續瀝乾水分,放進瓦盆蒙上溼紗布,讓豆芽慢慢生長。

等到豆芽須長到大約三、四釐米長的時候,就可以食用了。媽媽每天變著法子用豆芽給我們做好吃的,有時是豆芽炒粉絲,有時是乾煸豆芽,有時是白菜炒豆芽……最奢侈的就是豆芽粉絲燉肉了,這道菜只有過年或者家裡來親戚的時候,我們才可以享用。

我最喜歡吃的就是媽媽做的豆芽炒雞蛋,雞蛋是自家養的雞下的。小時候,我們家養了幾十只雞,雞下的蛋除了給我們兄妹改善伙食外,大部分都拿到集市上出售,換點油鹽醬醋錢。媽媽每次做豆芽炒雞蛋的時候,首先把豆芽清洗乾淨,挑揀出豆芽皮,然後把豆芽剁碎,裝進容器裡,放上蔥絲、薑絲、幹辣椒絲、鹽和胡椒粉,再打上幾個雞蛋,然後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不停地攪拌,直到攪拌均勻,使每粒豆芽碎都充分沾上雞蛋液為止。

段邦芹:媽媽的味道(散文)

食材準備好了,起鍋燒油,油熱了倒入攪拌好的雞蛋豆芽,雞蛋凝固了,再用鏟子給它翻個身,如此反覆幾遍,等到豆芽完全熟了,滿屋飄出濃濃的香味,然後就可以出鍋裝盤,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豆芽炒雞蛋就做好了,嘗一口,豆芽和雞蛋的香融合在一起,香味瀰漫唇齒之間,讓人回味無窮。小時候,我們兄妹不管誰生病了,媽媽都會做一盤香噴噴的豆芽炒雞蛋犒勞我們。結婚成家後,每次回孃家,媽媽做的豆芽炒雞蛋是必選的菜餚。

1996年冬,68歲的媽媽突發腦溢血,半身不遂,我們兄妹竭盡全力配合醫生救治媽媽。經過幾個月的住院治療,加上我們的精心護理,媽媽恢復得很好,生活自理,行動自如,我們甚感欣慰。可是三年後,媽媽舊病復發,再次住進醫院,這次醫生卻再無回天之力,辛苦操勞一生的媽媽永遠閉上了雙眼,永遠離開了我們。

媽媽離開後,我也曾多次學著媽媽的方法給爸爸做豆芽炒雞蛋,不知道是外面買的豆芽口感不好,還是炒菜的火候不夠?爸爸總是吃了幾口就放下了筷子,我自己也覺得再也品嚐不出過去媽媽做出的味道。媽媽離開了我們,也帶走了那份獨特的味道。我知道,媽媽的味道是獨一無二、無可複製的,那是一份讓我魂牽夢繞的念想,一份牽腸掛肚的思念。

在這個沒有母親的母親節即將來臨之際,想念天堂裡的媽媽,想念媽媽的味道……

段邦芹:媽媽的味道(散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