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在現代生活中,無論是年輕一輩還是父母一輩,都相信花可宜情。我們會將一封寫有著質樸花語的信箋寄向遠方的人,等待故友收穫一份感動;我們也會在有陽光照進的角落養一盆鮮花,期待擁有四季留下的一份情書。每一朵花因為注入了人的情感,被賦予了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而在古代,那時的人們也在給“花”寫著甜蜜的情書,因為他們的故事很早就開始了。

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走進中國的花卉史,共同品讀這千年古韻吧!

01

悠悠花卉史

花是從什麼時候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的?先從古人的神話故事說起,在《春秋世譜》就短暫記載著一位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頗具神話色彩的資訊——“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這位女子就是華胥,她名字中的“華”與“花”有很大聯絡,它們的本意相同,源於古代花圖騰中的鮮豔花朵。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

到了西周時期,在青銅器《毛公鼎》、《命毀》中記錄的銘文裡的“華”字,就意為草木開花。

而從文物出土的情況來看,從石器時代開始,古人就逐漸留意身邊的花卉了,他們會在粗糙的石器上刻繪著“細膩”的花朵紋樣,表達對這些自然之物的喜愛,如在河姆渡文明遺址中就曾出土過有植物枝葉圖案的陶器與陶片,並且還發現過荷花花粉的化石。

之後走進有文字記載的時代,“花”出現的頻率就更高了,也更為人所熟知。如在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國風·鄭風·有女同車》中就寫到:“有女同車,顏如舜華”,而“舜華”就是我們現代常說的木槿花,即芙蓉花。除了“舜華”,《詩經》記載的其它植物種類也十分之多。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木槿花

之後,中國的花卉史大體被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先秦時期是中國花卉文化的萌芽時期。這個階段人們的生產能力較為低下,人們對花朵的發現還是處於偶發狀態,但同時也已經會利用身邊的植物,注重它們的實用性。在《莊子·人間世》中就寫過“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我們可以瞭解到草本植物已經會被當時的古人利用,可食用部分被人們用以飽腹。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自然界中的草本植物

在另一本古籍《夏小正》中也記載了許多實用類植物的名稱,其中就有柳、梅、杏、堇菜、蘆葦、狗尾草、慄、菊等18種,便於當時的古人考究物候。

與《夏小正》成書時間差不多的《詩經》也有不少關於花卉草本的記載,其記錄的植物名類多達一百多種,反映了人們對植物已有一定的認識。如在《小雅·苕之華》中寫道的“苕之華,芸其黃矣,……苕之華,其葉青青”,“苕”是一種名為凌霄或紫葳的植物,在夏季綻放黃色的花(其中,“苕之華”的“華”同“花”)。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凌霄花

還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中的作物“黍”和“山有榛,隰有苓”中的樺木科植物榛樹等等,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生物知識。

來到秦漢至盛唐的時期,花卉文化走入了它的漸盛階段,人們對花卉逐漸有了自發欣賞的能動性,讓花卉事業不斷髮展起來。那時帝皇的林苑就有上千種名花草木可賞,可謂”奇樹異草,靡不培植“。

到了魏晉時期,人們對於花卉草木之美有更熱忱的追求。在北魏人楊炫之創作的《洛陽伽藍記》中便描寫過這種景象:“高臺芳榭,家家而築;花林曲池,園園而有。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鮮活的花卉草本居於園林,展露著一種“精緻”的美。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魏晉風格的園林

除了這種直觀的描寫,花卉在文人作品中運用次數也不斷增多,如詠花賦就有《菊花賦》、《芸香賦》、《石榴賦》、《桃賦》、《宜男花頌》……還有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以花卉起興的作品《涉江採芙蓉》、《冉冉孤生竹》等,以及各類以花卉為主題的詩歌,可謂“數不勝數”。

花卉事業發展的勢頭到了隋唐時期依舊是高歌猛進,尋常人在小家欣賞花卉,文人在園林歌唱芬芳,皇室貴族漫步宮廷後花苑,真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在這個漸盛的階段,花卉的意味裡已加上了人們的感性情懷。

接著走入宋元明清時期,花卉文化迎來了它的繁盛期。無論是花卉種植的普遍性還是花卉相關的文化體系,都在前代的基礎更往前發展,滿足了當時的人們對物質和精神世界的追求。這個階段的關於花卉的文獻十分之多。

隨著私家園林的發展,許多文人士大夫就創作了許多花木藝植相關的作品,如宋朝蘇軾的《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明朝劉侗《帝京景物略》、清朝李鬥《揚州畫舫錄》等等,皆有桃李竹林、菊花牡丹之類,描繪著美麗的花卉池林風景。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宋朝風格的園林

除了這些,當時還有關於花卉的科普書籍,記載的花卉種類十分豐富。據歷史考究,宋人著寫的園藝書多達幾十種,許多當今知名的花卉也被記錄在其中,如牡丹、海棠和芍藥等等,可見花卉的獨立文化體系日漸擴大。

這個階段,人們遊賞花市的風習日漸興盛,花卉發展更加產業化和規模化。人們在市井生活中就可以遊樂賞花,表達自己的情絲。在北宋張邦基的作品《墨莊漫錄》就記載了“西京牡丹聞於天下,花盛時,太守作萬花會,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帳,至於樑棟柱拱,悉以竹筒貯水,簪花釘掛,舉目皆花也”的花會盛況。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熱鬧的宋朝花市

當然,這個時期花卉文化如此發達,也有文學藝術創作的加持。此時,詩詞文學作品數量浩瀚,花鳥畫類作品繁多,其中刻畫的花卉品格與人的精氣神相契合,寄託了人性的情感和理想信仰,從花卉的外在美表達逐漸深入到人的品質、民族的文化符號象徵表達等等,使花卉文化更具深度,展現其豐富燦爛的面貌。

02

名花品賞

有俗語,花有“十友”——蘭梅菊蓮梔桂,臘梅瑞香海棠茶蘼,花卉草本亦有“歲寒三友”松竹梅,更有四君子“梅蘭竹菊”。那麼,我們就詳細讀讀這些名花的故事吧!

蘭花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蘭花,在古代被稱為蘭穗,受人們的喜愛。古人種植蘭花,從宮廷私家園林發展到一般園林,種植方法從採集野生蘭花到人工培植不斷髮展。與蘭花相關的專著也有不少,如《本草綱目》、《滇南本草》、《蘭易十二翼》、《蘭史》、《蘭穗同心錄》等等

宋代詩人黃庭堅擅長栽種蘭花,他就寫過關於蘭花培植的方法:“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

當然,人們喜歡蘭花,不單止是因為它的外形,還有在它身上寄託的人性情感。古代文人創作了大量相關蘭花的作品,如元朝餘同麓的《詠蘭》“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明朝劉伯溫的《蘭花》“幽蘭花,在空山,美人愛之不可見,裂素寫之明窗間。幽蘭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資簏施,我欲紉之充佩韋,嫋嫋獨立眾所非。幽蘭花,為誰好,露冷風清香自老”,還有相關的蘭花繪畫作品多達幾百幅,反映了古人對具有君子品格的蘭花的欣賞之情。

蓮花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蓮花

蓮花,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很長,可被稱為“活化石”了,是古今人都喜愛的水生花卉。關於蓮花的文學作品也十分多,如我們十分熟悉的楊萬里的作品《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當然,還有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高度展示了蓮花的崇高品格。

並且蓮花與佛教聯絡緊密,透過觀察一些佛像,我們可以發現以蓮花為座的神像造型很多,反映了蓮花的脫俗清淨與佛教信仰的吻合。蓮花背後寄託的類似清廉高遠的品格也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人。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木雕的蓮花座

菊花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菊花生活在中國的時間也很悠長,並且種類繁多,它既可被觀賞,也可被食用、入藥。關於菊花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禮記·月令》,其中這樣描述:“季秋之月,鞠有黃華”,可以簡單看出菊花的外貌特點。

而藥用的記載可以在我國早期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獲悉,其對“鞠華”(菊花)的價值記述如下:“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面板死肌,惡風溼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華,生川澤及田野……”可見當時的人對於菊花的功效已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在文學方面,菊花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成為了一種情感符號和民族審美的象徵表達。當然,要談到比較著名的與菊花相關的作品,離不開我們的“愛菊人士”陶淵明。他在《飲酒》中寫過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一股開闊悠閒之氣,在《歸去來兮辭》寫過感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展現了菊的堅毅,也表達了作者的堅毅。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陶淵明與菊花

除了陶淵明留下的這些作品,還有一首為人熟知的《題菊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不過從此詩來看,其對菊花的賦值與陶淵明大為不同,少了一股高潔豁然之氣,多了一份大大的“殺氣”。

當然,藝術創作源於生活,當時群眾辦花市賞菊花的風氣也給文人提供了很多寫作素材呢!當時的花市盛況場面是如何的呢?

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在清代顧祿的作品《清嘉錄·菊花山》中如此寫道蘇州虎丘的賞菊境況:“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千盎百盂擔入城市……或於廣庭大廈,堆疊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可謂是滿城泛起菊香,市井皆有菊花賞。

除了蘭蓮菊,受古人喜愛還有李白筆下“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著”的國色天香——牡丹、“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梅花、“落英繽紛”的桃花……就這樣,品一杯茶,賞著這般芬芳,便可換得生活的情趣!

03

花與民間習俗

民間關於花的傳統節日有花朝節,俗稱“花神節”。歷史上,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是誰?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花朝節不斷髮展,在唐朝時期成形,延續至今。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過花朝節的古代女子們

它的慶祝時間一般是農曆二月(實際日期會隨不同地區的習俗不同而不同),這個時候也正是春天——萬物復甦、百花齊放的時節。

古人的花朝節日風俗有很多。人們可以在節日期間外出踏青,賞花市,到花神廟遊玩。巧手的古人還會製作“花神燈”掛在花樹上,寄託自己的心願。當然除了花神燈,古人還擅長做簪花,佩戴在頭上。在宋朝的一篇文章《洛陽牡丹記》中這樣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展示了人們無論男女,無論貴賤都沉浸在這種“簪花”的快樂中。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喜愛簪花的宋人

另外,花朝節期間人對吃什麼也有講究。人們會去挑野菜,也會運用花與米來製作花糕來品食。花與穀物的混合帶來全新的芬芳使製作花糕的習俗在宮廷與民間都流行開來。

而關於具體的食花習俗,古人也有花饌文化。鮮花入饌的食方隨著朝代的變化而不斷增加。最開始,古人食花的種類比較單調,以菊花為主。

但進入了唐宋時期,花的種類變得豐盛,已經可以品嚐“百花”了。以宋朝為例,人們已經會用梅花、芙蓉花、梔子花等入饌,並且烹飪方法多樣,或蒸或煮或焯。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花饌食品

在《山家清供》中就記錄過宋人以梅花為材料製作“梅粥”的方法:“掃落梅英,揀淨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一道簡單又美味的“花菜”。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梅粥

到了明清時期,古人還會將花進行“拖面油炸”,變成一種香脆可口的美食。除了油炸,鮮花也還可以用來當餡食(即糕點之類)。如在清代飲食類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這樣寫道製作桂花餡食的方法:“鹽糖漬受,造點做餡,味皆香美悅口。”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現代的桂花餡食

所以說,中華民族是愛花的民族,老百姓們可以一起歡慶花的節日,用花來修飾生活,這也正正展示了這個古老的民族對生活的永恆熱愛。

歷史上的古人懂花,那些花兒也懂人。歷史書卷上留下的每一句“花語”是古人的告白,也是花的回答,都留給我們這些後人慢慢品味。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薄涼,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們點贊,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瞭解一點傳統文化。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