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河南人自己的菜——大夏天,你吃荊芥了沒?

大象新聞記者 申子仲

如果用一個字來識別正宗的河南人,那一定是“中”;想用一個詞來辨識,肯定是“得勁”;而如果要用一種市面上常見的蔬菜來判斷,沒跑,百分百就是荊芥。放眼全中國,只有河南人最好這一口,以至於荊芥完全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衍生出本土的特色文化的口頭語:“不吃荊芥淨荊芥”“吃過大盤荊芥的人”。但許多並不知道,其實咱夏天常吃的荊芥,並不是真正的荊芥。

咱河南人自己的菜——大夏天,你吃荊芥了沒?

不吃荊芥淨荊芥

河南本土有一句流傳已久的俗語:“不吃荊芥淨荊芥”。這是一句抱怨,意思大致是事情不順心,就像上餐桌吃菜,發現都是荊芥,並不合自己的胃口。

夏季的河南,荊芥是菜市場常見的家常菜。因為獨特的氣味,也有人降不住,並不愛吃,特別是年輕人。不過不用擔心,這些年輕的河南人,將會在以後的成長歲月裡,隨著家長耳濡目染去嘗試,繼入“中毒”,慢慢上癮。記者採訪過不少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他們大都反映自己年輕時,並不太熱衷這一口,只是後來變得越發不能自拔。當然,也有表示至死不吃荊芥的,因為荊芥除了氣味獨特,口感發甜發澀,不少人並不待見。

河南人做常見的荊芥吃法,就是生而啖之。夏天吃過水撈麵,澆上蒜汁、芝麻醬,再添上一把荊芥,色香味便齊活了。愛吃荊芥的,基本屬於酷愛。夜市小酌或喝大酒,喊老闆上一盤“荊芥黃瓜”,甚至單獨點一份“大盤荊芥”也不罕見。

放眼全國,還沒有一個地方像河南人這樣大口大口吃荊芥的,尤其是黃河以南地區。有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緊臨河南的湖北、安徽、河北,也有部分地區人民群眾喜食荊芥。專家發現,外省愛吃荊芥的地方,大都集中河南在方言圈。

咱河南人自己的菜——大夏天,你吃荊芥了沒?

“吃過大盤荊芥的人”

6月13日至15日,記者先後採訪了鄭州市興華南街、豐慶路、前進路等路段多家夜市攤點,老闆表示荊芥在這個時期算是夜市主打菜,鄭州人特別偏好這一口,銷量甚至超過“花毛一體”。原因是荊芥性涼,混著冰鎮啤酒下肚,非常過癮。

荊芥屬於性格比較“賤”的植物,春種夏採,種上一小片,不用拔根,葉子越掐越旺。像荊芥這樣味道怪怪的蔬菜,還有“薄荷”“十香菜”“藿香”“魚腥草”“紫蘇”“小茴香”,甚至包括“香椿”和“香菜”。這些菜都是有人酷愛,有人嫌棄。

荊芥在河南的號召力,有點像魚腥草在南方的影響力,但遠沒有魚腥草普及面廣,也沒有魚腥草的名聲大。這種毛毛根一樣的東西,南方人叫“折耳根”,北方人剛吃的時候,魚腥氣入喉,實在降不住,便一吐而後快。吃得多了,便會慢慢上癮。記者結識的一位四川朋友直言,“在鄭州第一次吃到荊芥的感覺,像極了你們鄭州人第一次吃魚腥草的感覺。不多吃幾次,根本適應不了。”

正是因為身在河南人未識,荊芥客觀上成為辨識河南老鄉的獨特媒介。

河南還流行一句俗話,誇一個見過世面,會說“人家可是吃過大盤荊芥的人”。這句調侃,可謂是河南人不知不覺從獨特的飲食中發現了文化精髓。據考證,這句話起源於北宋,大致意思是當時地方官每年到汴京開封述職,面聖後還需拜訪京官走動走動。而京官招待地方官時,喜歡用大盤裝荊芥待客。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說法。這個典故難以細查深究。但河南人吃荊芥的記錄大致始於北宋,卻是可考的。

咱河南人自己的菜——大夏天,你吃荊芥了沒?

別管荊芥是不是荊芥

2018年的時候,便有網友針對河南人愛吃的荊芥發表文章,認為此荊芥其實不是荊芥,而是羅勒。之後,鄭州市中醫院製劑科主任白明學和副主任金雲隆等人,都對此進行了反駁。時至今日,這兩種論調還在打仗。

按照網上部分學者的說法,咱們河南人常吃的荊芥,在植物學上並不歸於荊芥屬,而屬於羅勒屬,學名叫“疏柔毛羅勒”,應該叫稱為“假荊芥”或“假蘇”。真正植物學科意義的荊芥,俗稱“貓薄荷”,有意思的是“貓薄荷”並不屬於薄荷屬,因為內涵豐富發荊芥內酯,貓科動物包括豹子獅子使用之後會產生生理亢奮,所以叫“貓薄荷”。

對此,鄭州市中醫院藥劑專家予以反駁,依據主要有:一是二者雖同屬唇形科,同屬香料,但花色不同;二是河南地區民間種植荊芥由來已久,食用藥用價格低廉,沒必要捨近求遠引來洋種子打牙祭。其三依照李時珍《本草綱目》描述以及主產地相關變種譜系,可以斷定河南人吃的荊芥,就是正而八經的荊芥。

咱河南人自己的菜——大夏天,你吃荊芥了沒?

論戰是專家的事,咱老百姓只管吃得舒服就中。

總結一下,荊芥是一種河南人常吃,而全國其他地方人民並不是太熟悉的食材。經過河南老鄉的努力發掘,荊芥已經大有作為,可以單獨涼拌,可以做黃瓜伴侶,可以拌麵蒸後用蒜泥香油拌一下,可以煎餅做坨,可以掛糊炸脆皮,可以做湯底下面打雞蛋,更是疙瘩麵湯的靈魂……總之,如果你在外地或其他國家,見到有人這樣放肆地吃荊芥、種荊芥,十有八九,那個人就是咱河南老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