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記得廣東豬籠餅嗎?吃過豬仔餅的人,大概都老了

許多上了點年紀的廣東人尚有印象,九十年代以前,大概端午節過後,一些民間手藝人便開始忙活起來,砍竹子、削竹篾,編織

“豬籠”,一直持續至中秋節。

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豬籠,因為長度不過

20釐米左右的“豬籠”委實裝不下一頭豬——哪怕剛剛出生的小豬仔。

這種小豬籠因為一種廣東特色小吃特別製造,則豬籠餅,又稱豬仔餅。

“豬仔餅”的叫法,十分明瞭這是一種形似小豬的餅食,關於來源,民間流傳這樣的說法。

過去,廣東餅師有個習慣,每次烤餅之前,首先測試烤爐的火候。為了保證一個最佳的烘烤溫度,通常情況下會透過分析

“試驗品”的方法,則取出一小部分料子進行烘烤,觀察餅皮的鬆軟程度,而這些出爐的“試驗品”就是豬仔餅的雛形。

當然,最初的

“豬籠餅”不過一團麵餅,說不上形似豬仔。

還有人記得廣東豬籠餅嗎?吃過豬仔餅的人,大概都老了

相對於

“試驗品”的由來,豬籠餅來源於中秋月餅剩料的說法或者更有說服力。

廣東餅家制作月餅,不願剩料的浪費,於是統一整合起來製作豬籠餅,免費送與購買月餅的顧客。

一方面,贈送豬籠餅作為銷售月餅的噱頭,其次

“豬籠”在廣東傳統文化之上有特殊的意義。

豬籠餅連同

“豬籠”贈送,廣東素有

“豬籠入水”比喻財源廣進一說,寓意美好。

因此,豬籠餅迅速風靡廣東,遂成中秋節的應節之物。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廣東人,小時候過中秋節最開心的事之一是擁有一個豬籠餅。

小孩子並不瞭解且不關心豬籠餅蘊含的意義,相對於

“毫無特色”的月餅,豬籠餅生動有趣的“豬”的形狀更加具備吸引力,其次——也是最重要——好玩。

小孩之間普遍存在相互

“鬥勁”的現象,這種“鬥勁”是善意的,更準確而言是透過對比手中的豬籠餅的方式而達成戲玩的目的。

在小孩子心目中,玩伴們羨慕的眼光勝過世間一切!

還有人記得廣東豬籠餅嗎?吃過豬仔餅的人,大概都老了

時過境遷,現如今除了極個別店家出於

“情懷”的目的仍然堅持製作傳統豬籠餅,市面上已經很難見到了。

事實上,我和許多年輕一代的廣東人一樣,未曾見過

“豬籠餅”,絮絮叨叨這麼多,文章資料無不來自網上。

我們無法一嘗當年豬籠餅的味道,更加體會不到老一輩人之於豬籠餅的感情。

黑格爾說過

“存在即合理”,反之,過去風靡一時的豬籠餅“淪落”到無人問津,同樣合理。

無論豬籠餅源自

“試驗品”抑或“邊角料”,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相對於月餅一類的餅食,口味是沒有優勢的。

豬籠餅

“空有”賣相,沒有餡料。雖然手工製作,卻也透過木模澆注,說不上精湛。

在過去物質條件並不富裕的年代裡,豬籠餅實則

“奢侈品”月餅的“替代品”——普通人家購買月餅不易之下的妥協。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不變規則,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商品愈加豐富,人們的選擇愈多,劣勢的豬籠餅自然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還有人記得廣東豬籠餅嗎?吃過豬仔餅的人,大概都老了

還有人記得廣東豬籠餅嗎?吃過豬籠餅的人,大概都老了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