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醬,那忘不了的兒時味道

前幾天與朋友到一私房菜館就餐,整桌菜式並不怎麼樣,因為無非是朋友間的例行每週聚會,並沒有太深究菜式。然而桌上的一道菜卻引起了我的興趣,調動了我的所有味覺,讓我多吃了兩碗飯卻仍然感到意猶未盡。

什麼菜呢?“醬拌燒青椒”。

製作這道菜並不很複雜,燒好的青椒切成段或手撕成小條,然後用自制的麥醬拌起來,無

需再

新增任何調料,一道美味的下飯菜就做成了。那淡淡的茴香味、麥香味不禁喚起了我兒時的記憶。

麥醬,那忘不了的兒時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簡簡單單的一道菜,兒時的我卻只能在青椒上市後才吃的上。最重要的是,製作“醬拌燒青椒”的麥醬要等到每年小麥收割後母親才予以製作。

每年端午節後,小麥歸倉。黃澄澄的麥子一曬乾,母親就該忙活著做麥醬了!

麥醬,那忘不了的兒時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母親將新麥子裡的麥殼和泥沙拾掇乾淨,放入清水中,浮去顆粒不飽滿的次麥和浮渣;用水淘洗乾淨濾幹剩餘的部分,選定做麥醬的麥子。

麥醬,那忘不了的兒時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濾乾的麥子再用清水侵泡一至兩天,直到其慢慢的長鬚和發芽後,上甑蒸熟。蒸的同時將洗乾淨的南瓜葉平鋪在乾淨的竹簸箕裡,待麥子(精確的說,應該叫麥芽)蒸熟後,將其倒進鋪滿南瓜葉的竹簸箕裡,然後再覆上一層南瓜葉,讓其自然發酵三至五天。

麥醬,那忘不了的兒時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至五天後,會看到麥子上長出白顏色的菌絲,揭開上面覆蓋的南瓜葉,擇淨麥子上面沾著的黴爛葉子。將麥粒攤在簸箕裡暴曬,曬乾、曬脆。

曬脆了的麥粒,放入石磨裡磨。磨碎了,篩出細粉,再把大顆粒的回放進石磨裡再磨。再篩,再磨,直到麥粒都變成了粉轉,才罷。

麥醬,那忘不了的兒時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熬醬水這種技術活當然都是母親親自動手了。她將花椒葉、紫蘇葉、茴香杆等香料放在鍋裡熬,直到滿屋飄香,醬水就製成了。待醬水冷卻後,倒入磨好的醬面攪拌調勻,麥醬的雛形出來了。

麥醬,那忘不了的兒時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接下來就是將醬麵湯放在太陽底下暴曬。為防蚊蟲掉入醬麵湯裡,父親用竹條紮了一個竹圈,交給我負責找蜘蛛網纏在上面,做成罩子,罩在裝醬麵湯的鍋口上。麥醬一曬上,裝麥醬的鍋就在那兒生根了。每天早上,母親用一雙長竹筷把麥醬攪一遍,把曬過太陽的攪下去,沒曬過太陽的攪上來;一到晚上,母親會將鍋口用薄膜扎嚴,再蓋上鍋蓋,以防止晚上下雨或寒露侵入。

麥醬,那忘不了的兒時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鍋醬麵湯,陽光好的時候,大概一個星期就可以曬好,陽光若是斷斷續續的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曬好的麥醬,稠稠的、香香的,就是相隔丈許也能聞到其香。

麥醬製成之時,正是嫩洋芋、嫩包穀、嫩青椒上市之時。燒熟了的青椒拌上麥醬,還有用麥醬烹製的嫩洋芋、嫩包穀;那簡直就是絕佳下飯搭配,那簡直就是人間無上美味!!

麥醬,那忘不了的兒時味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