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米豆腐

鄉土散文:米豆腐

夏天的美食——米豆腐

湯溪老家寺平村,那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像烙印一樣刻在了我的內心深處。我想,這樣的烙印定會伴我一生,因為那裡有雙親矮矮的墳塋,有和發小兒時的回憶,以及印刻在舌尖上的美食。而在這些美食中,最讓我回味是米豆腐。已經很多年都沒有吃過湯溪老家的米豆腐了,在飯桌上偶爾與家裡的小輩們說起米豆腐,他們是一臉的懵懂,他們只知道用黃豆可以做成豆腐,而用大米做豆腐,似乎不可思議。聽完我的敘述後,他們才恍然大悟。此刻,我就會暗笑,笑裡帶有一絲驕傲,還有一縷縷回憶。

小時候的家鄉物質很匱乏,家裡兄弟姐妹一大群,母親看我們這群瘦弱的孩子,總是想方設法弄點吃的,而米豆腐是沒有菜吃的時候的菜,有時還是主食。米豆腐,顧名思義就是用大米做的。母親常用一隻陪嫁來的紅漆過的“米升”,在高高深深的陶製米缸邊,彎下腰,把頭伸進缸口,從不多的存米中舀出三四升早秈米。母親就用竹篾打成米籃,到村中“百順堂”前的廳前塘將米洗乾淨。母親會把淘好的米撈起來盛到一隻木桶裡,放上用石灰泡過而澄清的水,浸上一兩天,稱為泡米。

米泡好之後,裹著一層淡淡的淺黃色,母親就帶上大姐姐,到鄰近的“五間樓”樟土爺爺家裡,他家裡有具石磨,周圍鄰居要磨米磨豆,都去他家。樟土爺爺待人很熱情,不光不收費,還會幫忙洗磨盤。有幾次,我也會跟著去,不是去幫忙磨面,而是去玩。有一次剛好碰上樟土爺爺炒黃豆,豆子炒得香極了,他抓上一大把給我,太燙了,便扯起我的口袋裝進兜裡,嚼上幾粒,在口中香上半天,有種說不出的幸福感。

鄉土散文:米豆腐

母親獨攬推磨這費力的活,站在磨架的一頭,用力推拉磨柄,石磨就一圈一圈地轉動起來。姐姐就用飯勺對準石磨上盤的洞口,不撒不漏,添米到磨盤裡。母親在推了一段時間磨以後,會氣喘吁吁,手臂痠痛,略微休息一下,甩甩手膀,又開始了週而復始的推磨,米黃色的米漿漸漸的流入木桶。

磨好米漿後,家裡的土灶燒起了大火,母親把米漿一股腦兒的倒進叫“兩尺六”的大鍋裡,米漿被煮得咕咚咕咚的冒泡,整個大鍋開始沸騰,氣泡此起彼落,母親不停的揮動大鍋鏟,攪拌均勻,火慢慢熄了,鍋裡也都成了金黃色的米糊了,鍋邊有著薄薄的透明像蜻蜓的薄翼似的鍋巴,讓我們饞得不行。

母親將米糊全部舀在一個大木盆裡,待稍稍冷卻,舀上一大盆涼水,米糊已經冷卻成團,用刀橫幾下直幾下劃拉,成了一塊塊的米豆腐了。這將是我們接下來幾天的新式菜餚,可以涼拌,可以炒成一份紅燒米豆腐,也可以加水和調料,再撒上蔥花,煮成的米豆腐,那種軟糯而勁道,簡直妙不可言。那些日子,我們就是這麼熬著的,吃得簡單,穿得也簡單,生活更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的心更簡單,以至於到現在歷盡繁華,卻還保持著一顆純樸的心。

母親已經走了很多年了,所有的回憶都只能刻在記憶深處。而每到夜深人靜時,鄉愁都不由分說地湧上心頭,而此時的鄉愁都變成了矮矮的墳頭,母親在裡頭,我在外頭。每當想到米豆腐,各種百感交集,對媽媽的思念,也只能停留在這些味道上面了。

鄉土散文:米豆腐

如今,物質越來越豐富,條件也越來越好,各種吃的,各種美食隨處可見,甚至於對很多東西都已經沒了慾望,只有家鄉的米豆腐一直印刻在我的舌尖,印刻在我的記憶深處。我知道那不單單是一道美食,那是一種情懷,是一種鄉愁,更是一種對母愛的追憶!

審閱:郭笑非

簡評:聞所未聞的米豆腐,不單單是一道美食,那是一種情懷,是一種鄉愁,是一種對母愛的追憶,更是時代的印記。

終審:嚴景新

作者:胡阿榮,筆名胡圖 ,浙江金華市湯溪鎮人。高階教師,中國鄉村作家、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會員、金華市作家協會會員、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會員、金華市地名文化研究會專家組成員等。

編輯:卜一

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