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這十年看山東|從300畝到1800畝,他越來越喜

9月29日,瓦藍瓦藍的天空,萬里無雲。鄆城縣潘渡鎮潘北村村北,玉米正在收穫。七八十米長的地頭子,玉米雙手機(也叫“莖穗兼收機”)“突突突”一個來回,後邊兩個收穫倉,一個嘩啦啦倒出金黃的玉米棒,另一個盛滿粉碎後的秸稈,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青葉香。

喜迎二十大·這十年看山東|從300畝到1800畝,他越來越喜

9月29日,在鄆城縣潘渡鎮潘北村,玉米雙收機收穫倉正在翻倉。

“光強這個玉米雙收機太好了。”副鎮長高誌慶說,“他買的這些機械,他幹得這個規模,是我們這裡最大的了。”

高誌慶稱讚的“光強”,是本村村民、鑫強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光強。

俗話說,“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稱王”。2013年返鄉種地的楊光強,流轉土地從300畝到500畝再到1800畝,成為全縣數一數二的種糧大戶,到今年正好是第10個年頭。

“我可不敢說‘稱王’。”楊光強憨厚的臉上全是笑,“但我是真越來越喜歡種地了。”

“你越自己什麼都幹,越不掙錢。”回顧過往,楊光強說,剛開始入行時,自己只有一個旋耕機、一個小拖拉機,流轉了本村300畝地,打藥,澆地,收割,都自己幹,農忙時,經常幹到半夜三更。往往全村他第一個行動,但幹到最後一塊地,已經誤了農時。“捨不得花錢僱人啊!”楊光強說,“光想著自己幹省錢,但農時不等人,玉米晚種一天就少好幾十斤。”

三年下來,楊光強除去地租,沒賺沒賠。2015年前後,他開始僱人僱機械,一畝地種地成本除了地租,增加到八九百元。沒想到,一年下來,一畝地還能掙200多元。楊光強把流轉土地增加到500畝。兩三年下來,種地有了信心。

“用別人的機械,就是不應手啊。”2018年前後,楊光強開始大批購進農機,玉米雙收機、小麥收割機、衛星導航的平地機、大型拖拉機、自走式噴藥機、植保無人機、烘乾塔、剷車、鎮壓機……不到兩年,購置的機械達到七八十臺(套),花掉300多萬元,與此同時,流轉土地達到1800多畝。

“用機械種地,幹得快,水平高啊!”楊光強說,“就說平地機吧,平地又快又好,誤差也就兩三釐米,以往八九個人幹一天的活兒,現在它自己一天就能幹完。”

喜迎二十大·這十年看山東|從300畝到1800畝,他越來越喜

楊光強在介紹鎮壓機。

這幾年,糧食價格上漲,用機械又節省了人工,楊光強挺高興,“我這一畝地一年兩季能掙五六百元了。”

大批現代化機械的使用,不光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還讓楊光強心胸更開闊,“你得想著幫別人,自己才能賺到錢。”

“以前我們收玉米,一畝地得花70元收割,50元粉粹秸稈還田。”正在往家運玉米棒的村民孟凡喜說,“現在光強給我們收玉米‘兩不找’,還把秸稈全部拉出去,地裡乾淨多了。”

“兩不找”,就是收割玉米,農戶和楊光強,誰也不給誰錢。

“我把這玉米秸稈打碎,賣給周圍的養牛場做飼料。”楊光強說,“這一畝地能掙百八十塊錢,還能讓大家一年到頭有活兒幹。”

楊光強所說的“大家”,是在合作社常年務工的20多名工人,都是本村及周圍村村民。

“我的地流轉給光強了。”正在忙乎著玉米脫粒的王雲龍說,“我在這裡幹,一年能掙三四萬元,那些會開農機的年輕人會開農機的一年能掙六七萬元呢。”

“現在村裡年輕人少,咱這些人,就得互相幫襯著。”楊光強說,“用心思把地種好,地就不會虧待咱。”

喜迎二十大·這十年看山東|從300畝到1800畝,他越來越喜

複合種植田豐收在望。

喜迎二十大·這十年看山東|從300畝到1800畝,他越來越喜

複合種植,玉米株距比以往縮小了一半多,還能長這麼好,楊光強喜不自勝。

今年國家推廣大豆玉米複合種植,楊光強種了690畝。“沒想到玉米還真不減產!” 楊光強高興地說,“大豆一畝再收上200多斤,這一季下來,我買機械的貸款全部還清,還能剩百十來萬元。”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魏新美 通訊員 趙考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