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讓我們去永慶大街,街道的最末端,有粵劇藝術博物館。裡面有戲服,有頭飾,有關於粵劇歷史的故事,有或無聲或有聲的粵韻。這裡沒有你找不到的歷史故事,只有你未曾聽過、未曾接觸過的戲劇溫柔。粵劇藝術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與廣州許多著名建築一樣,也擁有濃烈的嶺南風格。它還是具有水鄉特色的中國園林式博物館:青瓦白牆裡,精心安頓著許多錯碆有致的假山以及花草樹木;迴廊月門。花格小窗,各在各應有的位置上;館中央流淌不息的瀑布,是全館活力的來源。整體看,這個大院落吸取了嶺南庭院“連房廣廈”式佈局的精髓,精緻典雅而大氣優美。

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荔枝灣湧是一條分界線,將博物館分成了南北兩岸。北岸主要集中於文物修復功能以及粵劇的傳承及保護工作,南岸則是主館,展覽、演出等公共類活動均集中於此,為仿古園林風格的建築,由一箇中心大水庭配合著¨別院聲歌、普天嘆曲、梨園種聲、鑾輿載樂、吉慶別館、瓊花暢曲”6組別院。廣福戲臺臨水而建,隔湖聽曲,有格外悠遠空曠的味道。

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館內蒐集了大量的音訊資料,讓來訪者能夠聽到不同的唱腔,身臨其境也聲臨其境;還能讓大家直觀地對比多種樂器,聽每一種樂器的獨特聲音,享受一場聽覺盛宴。視覺的衝擊也是必不可少的——館內有專門錄製的影片,具體地演示了粵劇演員的各種身法、步法、功架等,內容極為豐富。

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粵劇之萌芽和興起,在明末清初。其時,廣州、佛山等地商業興盛,客商雲集。每逢神誕佛降等節曰,多省外戲班來此演戲,成為自娛、娛神的重要方式。受此影響,本地戲班也開始組建——這大概就是粵劇之發源了。

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一年四季,只要遇上節曰,廣東各地往往“結綵演劇當時的戲劇多以民間故事為題材,外出演出時也多乘紅船(故也稱粵劇演員為“紅船子弟”)。表演時,“鳴金吹角,目眩耳聾。然其服飾豪侈,每登場金翠迷離,如七寶樓臺令人不可逼視”,可見其盛況。“粵劇”之稱,始於清光緒末年(在此之前,曾先後有“本地班”“廣腔班”“鑼鼓大戲”“廣府戲”“廣東大戲”等稱謂)。這個時期的粵劇,聲腔已形成了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格局,角色共分為十大行當,表演的劇目,既有動作緊湊武打精彩的正本戲,也有文靜的摺子戲,以及柔和委婉的文人戲,最終成就了粵劇這顆南國紅豆“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相容特色。

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除了粵劇芝術博物館以外,與粵劇相關的建築,當屬八和會館,一個由鄺新華、獨腳英、林之等粵劇藝人所建立的粵劇仝人的行會組織。其成立,讓粵劇的傳唱人達到了空前的團結,保障戲班在清廷解除了對粵劇的禁令後快速恢復其正常的營業狀態。

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八和會館剛成立不久,粵劇各個行當裡出類拔萃的帶頭人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任劍輝、白雪仙、羅品超、陳笑風、林小群等都先後加入該館,八和會館更顯得如虎添翼。清光緒十五年(1889),八和會館在廣州黃沙海亭街(今梯雲西路附近)悄悄成立,標誌著廣州粵劇本地班終於有了自己的行業組織,也標誌著粵劇的活動中心從佛山轉移到了廣州。原會館於1937年毀於日機轟炸,1946年,新八和會館落成於恩寧路。

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所謂“八和”,即和合八方之意。在此之前,廣東曾先後有過瓊花會館、吉慶公所兩個粵劇藝人行會組織粵劇行內至今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慶;未有吉慶,先有瓊花”之說,可見其先後傳承關係。八和會館按照藝人的行當和在班內的職務,將他們分別規歸八堂:永和、兆和、福和、慶和、新和、德和、普和、慎和等八堂口。八和會館順理成章地成為廣東粵劇行業的首腦機構和藝人集中地。鼎盛時期,八和會館共有6000多名會員,190多位粵粵劇名伶圍繞著它擇居,恩寧路一時成為名副其實的“粵劇之街”。

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當時會館各堂均設有宿舍,用以安置失業藝人和每年散班後無家可歸的藝人。不同行當的藝人們住在不同的堂館內。館內還設有養老院(收容贈養老年無依的藝人)、安息所(料理去世藝人的後事)等機構,且開辦了八和子弟小學、八和粵劇養成所等學校和科班。從這些設定中不難想象,當時的八和會館在團結藝人、協調戲班關係、倡辦藝人福利事業等方面,一定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的。

超美!廣州原來還藏著一座園林式的粵劇博物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成立八和會館之後,會館內實行行長制,第一位行長為鄺新華。行長在行內具有至高權威,從戲行事務到藝人家庭生活,無所不管。以當時的情況來衡量,會館的管理算得上頗為嚴謹。除此之外,師徒傳承也是戲班制度中的一大特色。演員的師徒關係規定要有三任世班,一任世班為6年,也就是說,只有18年以上工齡的名演員才能收徒,因而十分難得。隨著粵劇體系的完善,粵劇開始不斷向各地擴張發展,它們就像蒲公英的飄絮一樣飛向各處,根莖卻始終紮在那片最初的土地中,因此廣州的八和會館始終是海內外粵劇人士心中無比神聖的“母會”,是百年來粵劇藝人們的“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