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質疑和嘲笑聲無情襲來,你真的會堅持下去嗎?

村上春樹每有新作,都有聲音說他寫的不如以前,或是重複自己。《紐約客》的這篇新訪談裡他這麼迴應:

我的寫作改變了許多。剛開始寫作時,我並不知道如何去寫——我寫作的方式很奇怪,但人們偏偏很喜歡。如今我已不太在乎自己的第一本書《且聽風吟》了,對我來說它出版得太快了。很多年前我坐在東京的列車上看書,一位很漂亮的女孩過來對我說,“您是村上先生麼?”

“是的,我是。”

“我是您的忠實書迷哦。”

“十分感謝。”

“我讀了您的全部著作,很喜歡。”

“謝謝,謝謝。”

然後她就說,“我最喜歡您的第一本書——我認為那本書寫得最好。”

“哦,您是這樣認為麼?”

然後她又說,“您越寫越差了。”

所以我已經習慣被批評了。但我並不同意。我覺得自己是越寫越好了的。四十年來我都在努力寫得更好,我認為我做到了。

當質疑和嘲笑聲無情襲來,你真的會堅持下去嗎?

那位火車上的女孩讓我想到一位叫Gene Quill的爵士樂手。

他是個吹薩克斯的,在五六十年代很出名。但就像那時候任何一位吹薩克斯的樂手一樣,他也深受Charlie Parker的影響。

有天晚上,他在紐約的一家爵士酒吧演出,當他正要離開演奏臺的時候,一個年輕人上前對他說,

“嘿,你吹的一切都只是吹得像Charlie Parker罷了。”

Gene問,“什麼?”

“你吹的一切都只是吹得像Charlie Parker。”

於是Gene作勢將自己的薩克斯遞給那傢伙,說道,“給,你吹個Charlie Parker試試。”

我想這段軼事說明了三點:

一、批判某個人是很容易的;

二、原創是很難的;

三、但總有人會去做的。

我就是這麼做了四十年;這是我的工作。我想我只是個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的人,就像清理水槽或者負責收稅的人一樣。所以,如果有誰難為我的話,我就會遞上我的樂器,對他說,“給,你來吹!”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遭到身邊人的質疑,甚至是毫不留情的批判:

你一個大學畢業生,每個月掙得錢還不如一個小學畢業的,人家小學畢業的都開了個大廠,成為了一個大老闆,而你仍舊為了生活,整日奔波在自以為了不起的大城市穿梭?

同樣是一個學校畢業出來的,為什麼你的同學在城裡買了車,有了房,而你仍舊漂浮不定,每天忙得團團轉,累成狗,卻依然吃著十元的快餐、上下班擠皺了衣裳才趕上最後一趟去公司的公交、地鐵,仍舊孤零零地一個人擠在狹小、暗無天日的出租房?

但無論是處於什麼情況之下,我們依然不忘初心地堅守著,不遺餘力的拼搏著,哪怕生活真的沒有給我們想要的一切,哪怕真的苦逼到懷疑人生,絕望到一個人躲在黑暗的角落痛哭流涕,但一想到生活還得繼續,我們就能瞬間抹乾眼淚,笑對生活。

人們總有一個改不掉的陋習,或者說已經成了一種風氣,看到好的總歸是“別人家的”多麼好,看到不好的總會免不了做一番比較,生怕你不知道,或者於他們而言,就是對他們的一種不敬,為他們所不齒。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如果我們都覺得自己如此的不堪,那我們的生活只會更加的晦暗,未來的路也會愈加的艱難。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沉浸在別人的消遣和指責中,時間允許我們能做的就是,無論腳下的路多麼的艱難,還是得我們一步一步地走過,生活得好不好,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清楚,我們也沒必要活在世俗的眼光下。

哪一天當他們經歷了同樣的遭遇,或者讓他們來感受下那種境遇,也許他們才能設身處地的體會到,原來看到的永遠比做到要難很多。

以後如果還有人自以為是的來諷刺你時,對他說,“來,你試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