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寵物到食物,雞肉是如何“淪為”人們餐桌美味?

在清朝年間,18歲的鈕祜祿氏參加了清朝皇宮舉辦了八旗選秀,被乾隆皇帝一眼相中,選入後宮被封為常貴人。乾隆皇帝對這位嬪妃可謂是寵愛有加,有次鈕祜祿氏生病,乾隆外出打獵收穫了兩隻野雞,便帶給她煲湯喝,自此成為一段佳話。

從寵物到食物,雞肉是如何“淪為”人們餐桌美味?

不僅如此,在當時後宮嬪妃的飲食也必定會有雞或者鴨,地位最高的皇后每天都能吃兩隻雞。可見在那時,雞已經成為上層階級三餐的標配了。

提起吃雞,清朝並不是最早將雞肉端上餐桌的,吃雞的源頭可以向上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最早的雞並不是用來吃的,而作為報曉的寵物來飼養。

那麼雞如何從寵物“淪落”到餐桌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的呢?

先秦之前,雞是人們的寵物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先民們最早馴化原雞是用來報曉,雞的名字也是從稽(計)時而來。

在當時的民俗中,人們對於雞有種別樣的“崇拜”,因為它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類動物。並且在古代傳說中,雞是可以驅邪的吉祥之鳥,雞血可以作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於是雞的地位可見一斑。

從寵物到食物,雞肉是如何“淪為”人們餐桌美味?

從貴族圈養到平民散養 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享用雞肉

到了春秋戰國時,古人養雞已很普遍。老子《道德經》中稱:“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養雞場,《越絕書》記載:“婁門外雞陂墟,故吳王所畜雞處,使李保養之,去縣二十里。”這裡的“雞陂墟”就是吳王家的特供養雞場。

從寵物到食物,雞肉是如何“淪為”人們餐桌美味?

但在當時,普通平民雖然飼養雞,卻很少自己吃雞。由於當時採用放養的方式,雞的肉少,長得也慢,因此價格更高,一隻雞往往要三四十錢,而其他肉品一斤只需要六到十錢,一些普通百姓連肉都吃不起,更何況是價格昂貴的雞呢。因此,在當時吃雞的,一般還是貴族和上層階級。

兩漢時期,擁有鐵飯碗的國家公務人員吃到雞肉的機會變得更多,為此還有專門的“吃雞數量”記載:“出雞一隻(雙),以食長史君,一食,東。出雞一隻(雙),以食使者王君所將客,留宿,再食,東”。除了“長史君”和使者之外,當一些身份地位高的人路過,地方官員也會用雞肉來招待他們。總而言之,在當時,雞肉無疑是一道可以拿來接風洗塵的又讓人倍有面子硬菜。

從寵物到食物,雞肉是如何“淪為”人們餐桌美味?

到了南北朝,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裡大力宣揚雞要圈養,讓雞少運動多吃食,雞長得肥,長得快。新的養雞方法得以普及,雞才慢慢降低身價,成為平民百姓都能享用的美食。

唐宋時期,雞能入詩也能吃

到了唐代,孟浩然寫“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可見殺雞待客在當時是最高的禮遇。

李白一邊吃雞一邊喝酒,吃完後還寫出“亭上十分綠醑酒,盤中一味黃金雞”的佳句,引得人讀詩頓時覺得飢腸轆轆。

到了南宋,美食家林洪在著作《山家清供》裡介紹了著名的“黃金雞”的做法:先用開水褪掉雞毛,洗乾淨,加入麻油、鹽等佐料,放入開水中煮,再用蔥、花椒調味,等雞煮熟後,拿出來切成丁,雞湯另上,其做法有些類似我們現在吃的口水雞。

從寵物到食物,雞肉是如何“淪為”人們餐桌美味?

黃金雞做法簡單,口味清淡,更能讓人品嚐到雞原本的美味,

要是再加點熱熱的黃酒,就著黃金雞大快朵頤,就別有一番“白酒剛熱,黃雞正肥”滋味了。

清朝作為最會吃的朝代,在雞上面下足了功夫。

袁枚的著作《隨園食單》中就有一部分專門介紹雞的做法。其中包括“蘑菇煨雞”、“赤燉肉雞”、“梨炒雞”等,並且講述了煮、炸、滷、拌等詳細做法,對雞烹飪花樣繁複,在民間廣為流傳。雞肉毫無疑問的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在珠格格中有一段格格隨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的片段,紫薇格格就端出了一盤裹著泥巴的叫花雞,眾人嘗過後,都讚不絕口。

從寵物到食物,雞肉是如何“淪為”人們餐桌美味?

雞從先秦的貴族才能吃到,慢慢走上清朝百姓的餐桌,雞肉,就這樣一步步成為了如今的餐桌美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