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節慶品牌 傳承民族文化

——-某縣文聯深入基層開展節慶活動和民族文化調研報告

打造節慶品牌 傳承民族文化

為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切實摸清全

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狀況及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現狀,推進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創新發展,

縣文聯組織人員

深入

XX

鄉鎮和部分村屯

,透過聽取情況彙報、座談、實地

走訪

等方式,對全

縣開展節慶活動和傳承民族文化

工作進行

了深入細緻的

調研,

掌握了一些基本情況,為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開展節慶活動和傳承民族文化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

一、基本情況

XX縣

,被譽為

“世界

天坑

之都

”“中國蘭花之鄉”“世界長壽之鄉”,全縣

居住著壯、漢、瑤、苗、布依、彝、仫佬、仡佬、京、水、侗等

11個民族,其中壯族佔50%,漢族佔48%,其他少數民族佔2%。

近年來,

XX

充分運用民族傳統節日

,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

極力打造節慶品牌,

透過舉辦

XX舞龍文化旅遊節、XX卜隆古歌文化節、XX唱燈文化節等大型民俗活動,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弘揚民族文化、宣傳推介XX起到了“催化”作用。XX縣部分節慶活動已成為少數民族群眾認識度高、參與面廣、幸福感強的公共文化專案,在全市乃至全區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全縣節慶活動和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成效

(一)打造舞龍文化旅遊節,讓傳統民俗增添新春喜氣。

XX是龍文化之鄉,XX舞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Xx人民春節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人們用舞龍來祈求一年的平安幸福。每年的春節一直到元宵節,村村寨寨都有舞龍的習俗和傳統,旅遊節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百餘條色彩斑斕的金龍一併舞動,蛟龍漫遊,時而頭尾齊鑽,時而龍擺尾,時而龍抬頭,動作千變萬化等豐富多彩。鑼鼓聲、鼓掌聲、煙花暴竹聲等彙集一起,舞龍基地呈現一派龍騰盛世、欣欣向榮、熱鬧非凡的景象。各支舞龍隊伴隨著鑼鼓聲,都拿出了自家的看家本領,舞龍的動作是千變萬化,一條條長龍騰雲駕霧,入海破浪,結合跳躍、登高、翻轉等高難度動作及各種造型,令人目不暇接。

2012年“Xx壯族龍燈舞”成功入選XX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專案。同時,XX積極響應“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旅遊旺縣、文化名縣”的號召,將舞龍打造成文化旅遊和民族特色專案。目前,已成功舉辦9屆XX民間舞龍文化旅遊節,規模及演繹水平不斷提升,不斷把這具有百年曆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發揚光大。

(二)舉辦“XX唱燈文化旅遊節”,展示特色唱燈文化。XX唱燈自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形成以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一門流傳久遠且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其音樂、舞蹈、戲劇具有生動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點及濃郁的民族特色。2015年12月,XX首屆邏沙唱燈文化旅遊節在XX舉行,開展了唱燈文藝晚會、民俗遊藝、趣味活動、民間小調及山歌展演等系列活動。

近年來,XX縣委、縣人民政府採取強有力措施保護與傳承唱燈文化。 一是加強陣地建設。2010年以來,XX縣成立了唱燈文化傳承中心,並積極爭取XX愛德基金會援助25萬元投入陣地建設;二是加強隊伍建設。2010年,縣委、縣人民政府將“XX縣文藝隊”改名為“Xx縣唱燈藝術團”兼演唱燈戲,組建了專業表演隊;三是積極推進唱燈文化進校園活動。由XX局牽頭做好規劃,把唱燈音樂、舞蹈納入學校教學內容;四是積極組織開展演出活動。開展縣內重大活動彙報演出,參與XX聯誼匯演等。2019年2月19日,XX第三屆邏沙唱燈文化旅遊節在XX縣文化廣場隆重舉行。唱燈民俗遊藝、民間小調及山歌、唱燈調猜碼、篝火晚會展演等系列活動輪番精彩上演,為當地民眾和遊客展示了獨特的“唱燈文化”盛宴。 XX唱燈戲獲得專家和觀眾的認可,唱燈小戲《這家有女》、《雨後晴嵐》、《七嬸嫁媳》曾獲得XX市專業文藝匯演一等獎;《七嬸嫁媳》同時獲得XX群星銅獎;《這家有女》獲得XX首屆戲劇文學提名獎;《鄉情》獲得XX市劇本徵集二等獎;《遠山的燈亮了》、《並蒂蓮》獲得XX市文藝匯演三等獎。目前,XX唱燈戲已被列入XX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XX也被評為“Xx唱燈戲文化名村”。

(三)濃情濃意“三月三”,展示多彩多情新

Xx

農曆三月三是

中國

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

壯族

苗族

瑤族

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

布洛陀

誕辰日。

漢族

上巳節

,有三月三拜

祖先

、三月三拜

軒轅

、三月三拜

蚩尤

說法。農曆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三月三

作為

XX

法定傳統公眾假日

2018年4月16日,XX縣在XX村舉辦了以“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的“壯族三月三”活動。活動透過民族服裝展示、山歌對唱、特色美食展示等系列形式,謳歌黨的十九大精神,唱響民族團結進步發展新篇章。2019年4月17日,由XX縣舉辦了“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民族服飾展演活動。本次服裝展演融入了XX優秀的原生態特色民俗民間歌舞節目,精彩的表演展示了Xx本土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與此同時,Xx中心小學舉辦了慶“壯族三月三。和諧在八桂”千人長桌宴等系列活動和“弘揚民族文化 加強民族團結”簽名活動,激發了全校師生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與和諧進步水平。

(四)舉辦

XX

卜隆古歌節

傳承壯族遠古習俗

卜隆古歌是

XX部分壯族地區的一種民歌載體,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XX

縣的壯族卜隆古歌主要流行於

XX

壯族村寨。其特點是以山歌的形式進行敘述大自然的形成、人類的存在、生活生產勞作過程、談婚論嫁、倫理道德和思想觀念等。為了使這一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更好的傳承,

XX縣委、縣人民政府積極組織和引導當地群眾,

透過編撰卜隆古歌書籍、建立傳承基地、舉辦大型活動、文化進校園等形式讓更多人瞭解壯族卜隆、瞭解卜隆古歌。除此之外,當地還形成了一種

“卜隆古歌要從娃娃抓起”的觀念,透過老一輩人傳唱,使年輕人愛上卜隆古歌。

每年在

卜隆古歌

節上,來自

XX等鄰縣八方賓客和群眾身穿各種豔麗的民族盛裝,歡聚Xx歡歌載舞,歡度自己的節日。男女青年穿上各種款式的民族服裝雲集河邊,劃竹筏,品美食,對歌求偶。

2019年“五一”假期和

卜隆古歌

節期間,該縣遊客出行呈現出上升趨勢。據縣文化旅遊部門統計,從

5月1日至4日,共接待遊客13。3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88。3萬元,其中80%的遊客是奔著觀看體育賽事、民俗文化活動、體驗戶外運動的返鄉遊、自駕遊。

(五)重陽節

開展“養老敬老”活動

,大力弘揚孝道文化。

每年的重陽節,

XX縣都會以不同的形式慰問百歲老人,開展“養老敬老”活動

,推進關愛百歲老人和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全縣範圍內弘揚養老敬老孝老社會風氣,促進民族團結,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養老、敬老、孝老的傳統美德,

XX縣於2019年重陽節期間在XX民族團結進步建立點開展“養老敬老孝老”活動。在活動中,百名家長、百名小孩隊伍手拉手拿著禮物在舞龍隊伍和嗩吶隊儀式中迎接進場。百名小孩到百名老人隊伍跟前行禮,小孩給老人佩戴綬帶、敬茶、家長給老人送禮物,充分體現了愛老、敬老、孝老的中華傳統美德;XX鎮山歌隊唱歡迎歌和祝壽歌祝福百名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XX鎮代表隊表演2個舞蹈節目(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卜隆古歌展演)、群眾文化藝術協會壯族山歌隊唱“祝福歌”、漢族山歌隊唱“感恩父母歌”、敬老山歌對唱、學生表演經典誦讀《中華孝道》等民族文藝展演展現了XX縣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融合氛圍。XX縣政協在重陽節到來之際,深入到XX屯開展“溫暖重陽節”走訪慰問活動,為村裡的百歲老人送上節日的問候和衷心的祝福,並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在“祖國70華誕”與“九九重陽節”到來之即,XX到XX鄉敬老院開展“樹敬老之風,促社會文明”敬老節慰問活動,共慰問24位老人,並帶去蛋糕、牛奶、禮盒等慰問品。

三、節慶活動和民族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整體組織策劃協調有待加強。

節慶活動是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良好契機,既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弘揚,又有利於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導和提升。在節慶期間舉辦活動應成為宣傳、文旅、統戰、文聯等部門和單位以及民間組織的自覺意識。此外,應組織協調全縣各有關單位、商家、企業等藉此機會推出相關活動,活躍節慶氛圍和文化氛圍。

(二)對節日活動文化宣傳普及的力度不夠。

由於宣傳普及力度不夠廣泛,群眾對傳統文化節日的全方位認識不足,缺乏對節日文化的深層內涵的研究,文化活動的特色還需進一步挖掘。對重點節日和一般節日的文化活動,還應在舉辦活動的方式方法上根據節日特點,尊重節日自身特色和和群眾文化消費習慣,做到

“形式多樣、特色突出、尊重傳統、移風易俗”。縣外、市外的群眾和相關人士對我縣開展節慶活動的知曉率、參與率還不夠高,對拉動消費、促進經濟收入增長效果還不夠明顯。

(三)均衡兼顧尚待開開掘。

從開展

節慶活動的整體情況來看,一是各村對節慶活動的重視程度度不均衡;二是對有些節慶文化的挖掘不夠。春節活動已成系列化、品牌化,但在其他節假日,節慶品牌文化活動尚需進一步開掘。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應在節假日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群眾參與。

(四)資金投入力度需進一步加大。

開展節慶活動和文化傳承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由於我縣財政資金緊缺,一些節慶活動點的基礎設施、硬體設施、活動場所還不夠完善,一些活動專案還不能吸引群眾的眼球,特色專案和創新專案還不多,形式還不夠多樣化。

四、推進節慶活動和文化傳承的對策建議

(一)相關部門應進一步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

文化部門應多渠道、多途徑讓節慶文化活動呈現多層次、特色化、品牌化,使之成為宣傳推介

XX、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經濟增長的一項抓手。目前,XX舞龍文化旅遊節、XX卜隆古歌文化節、XX唱燈文化節等大型民俗活動

經過多年運作,已經形成了品牌,需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在其他節慶活動方面,需將文化展示和文化消費相結合,探索民俗活動與旅遊文化的融合。

(二)進一步挖掘節慶文化內涵,形成文化特色。

節慶文化活動具有群眾眾性、地域性、

民族性、週期性的基本特點。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發掘節慶運作的新思維、新理念、將節慶活動辦出特色。文化部門在弘揚傳統節日文化中應根據節日文化活動動的特點,加強引導,策劃高水平的活動吸引群眾,讓群眾在參與中得到文化快樂和精神陶冶,展示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三)完善政策法規,編制好節慶活動和文化傳承發展總體規劃。

加強節慶活動和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立法,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單行條例和政策措施;開展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大普查,進一步摸清家底,編制好節慶活動和文化傳承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爭取更多的專案得到上級的關注和支援。

(四)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健全和完善文化投入機制。

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步伐;統籌考慮節慶活動和文化傳承的運轉經費,確保基層有人管物、有人做事;拓寬投資渠道,按照

“誰投入,誰開發,誰受益”原則,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確保民族傳統文化得以持續健康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

(五)整合各類資源,加大宣傳力度。

要緊扣我縣節慶活動和民族文化特色,整合各類資源,精心打造一臺融合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建築文化、節慶文化、婚俗文化等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精品節目,提升我縣特色文化的形象,加大對節慶活動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宣傳,普及傳承與保護知識,培養傳承與保護意識;及時建設一批高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傳習基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特別是要對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搶救、記錄和整理。

(六)創新工作思路,推動特色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特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大力開展各類節慶活動和民俗活動,在發展中更好地傳承與保護;堅持原汁原味與現代文明相結合,開發一批特色民族服飾、飲食和工藝品等,賦予其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效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實現文化繁榮和經濟增長雙贏發展;採取特色文化文化與影視相結合,打造民族特色影視劇,提升民族特色村寨的知名度;進一步整合資源,藉助

“美麗鄉村”“脫貧攻堅”等工程建設,集中力量辦大事,保護和發展好民族特色村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