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山河、愛與憂傷

故鄉、山河、愛與憂傷

□王琪 王可田

王可田:你寫了這麼多年,也算是一個“老詩人”了。社會環境和精神文化氛圍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你依然在堅持。你詩歌寫作的動力究竟來自哪裡?

王琪:“老詩人”實不敢當,說起來萬分慚愧。你說我依然堅持,這話不假。這麼多年的從詩經歷,不管進步快慢,我倒是一直默默堅持著。我屬於笨人,別的搞不了,只有守著心中的那一畝三分田,慢慢地寫,慢慢地熬。我一直以為,不論時代格局變化有多劇烈,外界聲音有多喧雜,作為一個嚴肅的、漸趨成熟的寫作者,一定要保持警惕並維護詩歌的尊嚴。詩歌與功名可能或多或少有些關係,但不能讓你富有,不能讓你升官,有時甚至無法解決你的吃飯問題。但能給文學史留下作品的人,終歸是值得我們敬仰與尊重的。

我的詩歌動力在哪裡,我也無法說清。但始終覺得有一股內在的力量在體內推動我、驅使我,以詩歌的方式表達我的所思所想,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彷彿不寫出來,就不能排除心底的苦與樂,愛與愁。在較長的一段時間,我是抑鬱的、悲觀的,對自己的生活、未來充滿牴觸情緒。這個時期,其實也正是我能夠沉住氣,潛心寫作的最佳時段。生活太舒坦,我是寫不出東西的。寫作的人大多希望自己的作品發表、出版、獲獎,被編輯和讀者認可。以此作為動力也不假,但大可不必看得太重。走這種極端,會陷入死衚衕,寫作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了。搞文學創作淘汰率高,並不是每個喜歡它的人都能成功,它可以成就人,但也可能貽誤人。由此來說,我的態度就是認真地寫,發不發,獲不獲獎都無所謂,無需過分強求自己。

王可田:我們可以說都身居社會底層,你堅持詩歌寫作這麼多年,是如何處理生活和寫作的關係的?

王琪:走在大街上,我與普通的打工者別無兩樣。每天擠著公交車上下班,為生計發愁,為工作擔憂。常感覺這個城市有沒有我,關係不大,人們該幹啥幹啥。只有在我回到詩歌本身之時,撿拾起文字,我才意識到自己就是內心的王。我不願因為詩歌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因為對於一個不再年輕的詩歌寫作者來說,他需要承擔和麵臨的問題很多,把詩寫好只是一方面,還要讓一家老小日子過得好點。但我始終覺得做好一個真詩人最重要,就是先要埋頭苦寫,不要企盼靠寫詩改變生活和命運。詩歌乃身外之物,生活才是根本。

王可田:“故鄉”,會在一些詩人那裡成為揮之不去的情結,成為精神的烏托邦。你有一本詩集叫《遠去的羅敷河》,還有眼下剛出的這本《河嶽間》,能詳細談談你的生養地和你的精神世界以及詩歌寫作之間的淵源嗎?

王琪:我的故鄉在關中平原東部,南依秦嶺,北眺渭水。渭河下游的一條支流——羅敷河就流經生養我的敷南村一側。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為了營生,養活我們兄妹四個,去縣城做小生意。儘管家裡有陪伴我的姐姐,但我的內心脆弱、膽小怕事彷彿與生俱來,和我玩的夥伴不多。後來他們去了更遠的地方,遷居異鄉,一下子拉大了我與故鄉的距離。我為了升學考試,則寄居在外婆家,思鄉的愁緒彷彿從未斷過。2007年初冬,父親患癌去世,我的女兒出生才滿一歲,那些日子,我悲痛萬分,感覺天彷彿要塌下來。在回家送葬的那個夜晚,我驀然發覺,故鄉竟真的成為揮之不去的痛。也就是從那時,我開始著手寫了一系列和羅敷河有關的詩歌。在我的潛意識裡,羅敷河就是父親的化身,是我地理意義上和精神世界裡可以安放靈魂的地方。我所有源於故鄉的情結,羅敷河足以見證。現在的羅敷河不再水草豐茂,群鳥翩飛,但我每次回去在父親墳頭祭奠完,總要去羅敷河邊靜坐一會。那一刻,我的心常常異常荒涼,沒有任何詩情可言。我後來出版的詩集《遠去的羅敷河》《秦地之東》更多的是寫給父親。寫給父親,也就寫給了永遠的故鄉。我的生養地和我的精神原鄉以及詩歌寫作的淵源就是這麼形成的。我的潛意識裡,詩歌與這二者關係是密不可分的,詩歌寫作的淵源促成了我的精神領域,我精神領域的源脈又是因為我的生養地而誕生。羅敷河確有其河,敷南村我自出生待到十五六歲,但千真萬確地說,那是我命裡的一條河流,命裡的一座村莊,更是我精神的故鄉。

王可田:除了故鄉,“西安”在你的詩歌中也成為一塊烙印,《長安書》即是例證。這個城市對你的生活和內心無疑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你是如何在詩歌中表達生存體驗的?

王琪:父母來到西安多年,應該是1984年的夏天來的。我後來從一所工科學校畢業分配也來到西安一家印刷廠上班。如果羅敷河是我的第一故鄉,西安無疑是我的第二故鄉。遺憾的是,在這個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地方,我卻與它始終保持著距離,沒有完全融入。周秦漢唐時期遺存下來的東西,一輩子也閱讀不完,或者說,還沒有態度很認真,也沒有能力去抒寫。西安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帝王之氣很重,其實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西部,說它位居中原更合適。可我寧願把西安置於更西部的廣袤地域,使它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塊磚瓦、每一處遺蹟,更現蒼勁、渾厚、大氣。這裡是唐詩的故鄉,幾乎它的角角落落,每個地方都有源可溯,有詩可吟。作為它的普通市民,我生活在這個城市一隅,深懷敬畏,也處處留意著它的細微變化。

城市待久了,人容易浮躁,困惑,生厭,好像空氣也是渾濁不堪的,就連我居住多年的城西土門一帶現在也變得有些陌生、難以辨認。城市發展的速度之快,是始料不及的,但我是個喜歡安靜的人,有壓抑和苦悶,以詩歌方式釋放和緩解是很自然的事情。人活在這個現實的社會,既然不能逃避,就只有直面。而人生本身就是虛實結合,文學又是自由的、超越了人肉體本身的生存體驗方式,但都是人類在有限的空間,對無限空間或者說極限世界的挑戰與探詢。《長安書》就是我這一階段的心路歷程,它可能晦暗了些,憂傷了些,但無疑都是真摯地忠實於內心的表達。這些作品無論成色怎樣,只要能反映出與我有相似體驗的人的心聲,引起共鳴,我就欣慰了。懷念故鄉也好,工廠生活也好,到後來打工的漂泊不定,在每一個階段,詩歌所呈示出來的物象與內涵,是要區別對待的,而且一定要盡力寫好。遺憾的是,這本詩集我列印了十幾本,沒有正式出版。

王可田:你的詩歌抒情性很強,語言淺近,感情真摯,風格自然清新,可以說是承接了宋詞的婉約一脈。當然,這與你個人的精神氣質密不可分。對於詩歌的美學品格你是怎麼考慮的?

王琪:沒錯,我的詩歌基本都是抒情的。詩歌之路上,我走過不少彎路,也曾盲目跟風。但後來發現,終歸不是適合自己的,也不是自己喜歡的。而抒情仍是我詩歌表達的最好方式。寫作是個不斷探索、不斷領悟與總結的過程,許多流傳下來的唐詩宋詞都相當經典,值得探討、學習。一個人的品性、素養,說到底,要在詩歌氣質裡具體呈現。美學在詩歌只佔其一,但這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必需講求的。你如果覺得詩歌是一門藝術,就要講求品位和它的創造價值。唐詩宋詞有它的美學品格,茶藝繪畫也有它的美學品格。回到詩歌本身,要講美學品格,我以為,一定要強調幾個詞語:在場、日常、細微。為什麼有些人說不會寫,寫不了,寫不下去,究其原因在哪裡呢?我想問,我們堅守的文學品行是什麼,底線是什麼?我們寫作之初,我們堅守的文學立場在哪裡?如果搞不清這些問題,純粹是為了寫而寫,為了發表而寫,那可能寫作的意義就另當別論,而作者追求的審美經驗、獨特發現,乃至韻味、靈性、睿智也許就無從談起。所以,一個認真、負責的詩歌寫作者,一定要懷有使命,以創造美、表達美,最終有意識地真誠去寫。我不喜歡做人太張揚,詩歌也正是你所說的,婉約一些吧。我的詩歌不敢說完全,但基本上體現出了我的精神氣質。

王可田:每個詩人的寫作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一樣。在長時間的艱苦的詩歌訓練中,你有沒有想過在寫作題材、方法等方面調整和改變?

王琪:這也正是我苦惱的。寫詩時間越長,越容易消磨人。一個寫作者要儘快成熟起來,必需經過這樣的磨鍊。這幾年,我沒有放棄尋求變化,主要是想拓寬自己的寫作路子,力求讓自己寫作的自由度再大一點,語言再簡潔一些,思想更有深度和力度。在題材上,儘可能更為寬泛一些,而在寫作方法與技巧上的處理,也應該階段性地適時調整。詩寫到一定程度,是越寫越難了。這就是面臨突破和超越的問題。可“變則通”,萬物都在變化之中,更何況詩歌寫作,也必須與時代同聲,和生活貼近。比如寫鄉土題材的人非常多,為什麼有人寫出的能高人一籌呢?我覺得,每寫一首,都不要輕易下筆,要多掂量、多變換角度,爭取能有新意、能出彩。

王可田:羅敷河在你的心中永遠奔騰,山河無限廣大,生活和藝術也未嘗不是如此。對於今後的寫作你有什麼想法?

王琪:我沒有明確的寫作計劃和目標。寫作不能強迫,隔一段時間有感覺了,不分時間地點地把它寫出來。工作一忙,或瑣事一多,就扔下先放一放。但詩歌一直不曾離開過我身邊,不寫,就去讀一讀別人的詩,想想自己詩歌寫作將來的出路和下一個出口在哪裡。可以說,這麼多年我的詩歌情懷依然如故。這是宿命還是什麼,我說不清,但喜歡上詩歌就像有些人愛喝酒抽菸,也會上癮。寫作純屬私人行為,說不寫吧,想它;寫出來吧,滿意的又不多,人就是這麼糾結和痛苦。具體到今後寫作有什麼想法,我想,詩歌我打算還是堅持再寫寫,這幾年也寫了不少散文詩,打算新出本散文詩集,書名還沒想好,但肯定和自己的生活有關。至於我將來能寫出什麼名堂,真不敢說,就看自己的修行了。人活著,總要擔當些什麼,承受些什麼,詩歌也是如此。我喜歡讓自己忙碌一些,有空了寫寫自己的東西,看看書,陪陪家人,與志趣相投的朋友喝喝茶,吹吹牛。

王可田:說到這裡,我們倆可能都疑惑:未來在哪裡?寫作的出路在哪裡?接近天命之年,你是怎麼考慮的?

王琪:仔細想想,人的一生太短、太難了,就像青春年少一樣,倏忽之間就遠去了。對於寫作,我不抱太多幻想,能寫到什麼程度、寫多久順其自然吧。而對於將來的生活,我常常擔憂。因為我漂泊不定的生活,讓我恐慌,目前任務還重:讓母親安度晚年,把兩個孩子撫養成人。前一陣子,回老家在村上到處打聽哪裡有宅基地,想蓋上幾間小平房。我將來的願望,就像海德格爾那樣:居住在鄉下。詩歌僅僅是愛好而已,在城市這麼久,我厭倦冬天的霧霾、城市的喧囂,厭倦了人與人之間的沽名釣譽、爾虞我詐。我覺得我本質上單純,不願捲入各種是是非非中。

我生命和創作的起源在故鄉,我將來的終結地也在故鄉。故鄉是我的根。我熱愛這偉大的故鄉。

(詩集《河嶽間》,王琪著,2021年9月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王琪:上世紀70年代出生,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駐會副主席,曾參加第27屆青春詩會、第12屆全國散文詩筆會、首屆星星·全國青年散文詩人筆會,入選陝西“百優作家”,出版詩集《遠去的羅敷河》《落在低處》《秦地之東》《河嶽間》等。王可田:上世紀70年代出生,陝西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詩集、評論集各兩部,獲全國魯藜詩歌獎、陝西作協年度文學獎、陝西青年文學獎等。)

【來源:青年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