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在我國和親史上,最有影響的是西漢元帝時宮女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這次和親進一步鞏固了漢匈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給漢朝北部邊境帶來了50多年的安寧,也推動了匈奴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稱頌。匈奴自漢初以來構成對漢朝北部邊境的嚴重威脅,經過漢武帝時三次重大打擊,形勢好轉。

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朝與烏孫聯合,大敗匈奴,此後“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功盜不能理,”(《漢書均奴傳》)原被征服的各個部族紛紛起來反抗,匈奴內部也發生分裂,出現“五單于爭立”局面,奴隸主貴族為爭權奪利,互相征伐,強盛一時的匈奴政權,至此徹底瓦解。

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冒頓單于的第七代孫稽侯珊自稱呼韓邪單于,結東混戰局面,復歸單于庭。但不久,他的兄長呼屠吾斯又在東部自立為郅支單于,並打敗呼韓邪,佔據單于庭。為了打敗郅支單于,統匈奴,呼韓邪率眾南下,靠近漢朝邊塞,希望從漢朝獲得援助。

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韓邪主動作出附漢的姿勢,派左右賢王入漢。甘露三年,呼韓邪親自入覲宣帝。皇帝見呼韓邪自動入漢稱臣,自然喜出望外,接見時讓他位在諸侯王之上,並頒賜“匈奴單于璽”(金印綠綬),正式確定了匈奴的臣屬地位,結東了漢匈之間近一百五十年的敵對狀態、建立起友好和平的關係、

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公元前36年,漢朝出兵攻滅郅支單于,呼韓邪重新統一了奴結東了匈奴內部二十多年的混亂局面,元帝寧元年(公元前3年)正月、呼韓邪第三次入漢朝,提出“願婚漢氏以自”,希望透過漢結親加強被此的關係。漢元帝當即應允,同意官女給呼韓邪。訊息傳到後官,王昭君主動請行。

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當時,出塞和親是女子極不情願的,一般人也認為遠嫁異域是可憐和悲慘的,為什麼王昭君卻自告奮勇,志願出塞呢?王昭君,名嬙,南郡秭歸縣(今湖北省秭歸縣)人,是個遠近聞名的美女。所以元帝即位後,徵召天下美女,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後宮。

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但她沒有任何封號,僅是個普通的宮女。元帝自有他寵幸的后妃,哪裡注意一個地位卑殿的宮女呢?東漢人蔡邕在《琴操》中所說:“積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曠,偽不飾其形容。元帝每歷後宮,疏略不過其處。”漢魏間的野史《西京雜記》則說,漢元帝無法顧及後宮成百上千的佳麗,讓畫工給宮女畫像,元帝根據圖畫臨幸其中最漂亮的宮女,“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

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後來呼韓邪求婚,元帝就把圖畫中最醜的王昭君賜給他。“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付,舉止嫻雅”,元帝悔之已晚,便殺掉所有畫工。實際上,王昭君是主動請求出塞和親的,其動機之一是想脫離寂寞愁苦的後宮,如《後漢書·南匈奴傳》所說,“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於是要求出宮和親。

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唐人王睿有詩說昭君“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也指出了王昭君若不和親便只有默默地老死深宮。所以當要從後宮中選人去和親,她立即抓住這個出宮的機會,“乃請掖庭令求行”。另一方面,王昭君在眾多宮女不願出嫁塞外的情況下,她卻志願出塞,說明她對出塞和親還有著與眾不同的認識。

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王昭君雖身處深官,但她從各種途徑獲知了漢匈之間敵對關係的變化與友好關係的發展,因此,她才挺身而出,透過和親去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增進漢匈兩族人民間的友誼與團結。“能為君王罷徵成,甘心玉骨葬胡塵”,北宋詩人郭正祥從這個角度出發歌頌王昭君,算是真正理解了她當時的心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