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唐朝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藥物類

近期有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給觀眾呈現出了一個奇幻瑰麗的盛唐世界,劇中展現的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人口過百萬的長安城,這裡人們生活富足,臉上洋溢著高度自信,以寬廣博大的心胸容納五湖四海之朋友,給人一種萬國來朝的大國風範。細心的觀眾肯定能發現,長安城中“西市”出現了不少胡商,這裡交流著各種中原所沒有的商品,例如,葡萄、香料、三勒漿、寶石、顏料等等外來商品,幾乎涉及到唐人生活的方方面

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那麼這些商品是從哪裡來的呢?所有的文獻資料都指向了當時一個國家大食(唐朝對阿拉伯專稱)。其實,大食人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也充當了劇情推動的線索,在劇中狼衛的家鄉被西方的大食人攻陷,狼衛求援唐朝廷,唐廷不答應出兵援助狼衛,所以唐朝成了狼衛的宿敵,狼衛誓報國仇家恨,另外,旅賁軍在造紙坊(徐賓的)中搜出了許多大食金幣,這些都是在說明,大食與唐朝交往是十分密切的。

本文不談《長安十二時辰》劇情,由於筆者是個地道的吃貨,我們來談談,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從大食引進了哪些作物?透過哪些途徑?為什麼會有這麼頻繁的貿易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食。

大食是唐代對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唐人借用了當時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稱謂,在當時長安城內,外邦友人很多,有波斯人、粟特人、新羅人、東瀛人(日本人)還有大食人,在這些國家中大食是最強大,它和唐朝號稱東西方兩大帝國。

唐高宗時,大食打敗波斯帝國後,派使者向唐朝貢,之後兩國互動頻繁,有官方派遣的使者朝貢、也有商人貿易往來、他們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商品,也傳播了很多當時先進的技術,特別是透過絲綢之路日益頻繁交往,對中西方技術發展都產生了極大影響。當然也有高仙芝領導怛邏斯戰役,但這些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重點,筆者就不一一闡述了。我們繼續進入主題,淺析一下唐朝從大食引進了哪些產品和農作物。

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唐朝從大食引進的產品和農作物

關於唐朝與大食之間的貿易,眾所周知,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出土實物,均可證明唐朝輸往大食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瓷器、絲綢等工藝品,同時一些經濟作物,例如杏、桃、姜、肉桂、茶等也被引入大食;而唐朝引入的物產只有以玻璃器、香料為大宗產品。我們先來了解下大食的地理狀況。

大食即現在的阿拉伯半島,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幅員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地貌主要由沙漠、平原、山區構成,其中,大部分面積都是沙漠地區,此半島地處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乾旱少雨,耕地貧乏,自然資源匱乏。

但在紅海沿岸沙漠中有零星綠洲,阿拉伯人在這些適宜種植的地方培育出特有的農作物類物產,這些農作物主要以經濟作物為主,它們隨著大食人走出沙漠,傳播到亞洲各國,一路向東來到了唐朝。到底有哪些農作物物產呢?

果木類

棗椰樹(窟莽)

,唐朝引進了許多外來果木,有撒馬爾罕的金桃、銀桃,從大食引進的椰棗。《酉陽雜俎》記載,大唐椰棗樹來自於波斯,但考古發現,伊拉克所在的兩河流域才是椰棗樹的發源地,椰棗樹從這裡傳到了阿拉伯半島,顯然波斯的椰棗樹也是伊拉克兩河流域傳播過去的。也有說法認為,海灣地區的海爾半島和沙烏地阿拉伯哈薩地區也是椰棗樹故鄉,總之,阿拉伯半島是椰棗樹產地無疑。

唐代的本草類著作裡,對椰棗樹外形、果實口感、營養價值都有明確記載,外形特徵描述如下:樹幹無旁支,高達三、四丈,身徑為五、六尺,樹幹頂部呈傘狀,向四周伸出十幾個枝葉,其葉似土藤,呈羽狀,終年不凋。

《酉陽雜俎》對椰棗口味和營養價值記載“味甘如餳,可食”“味道甘甜似糖稀”。《新唐書·大食傳》記載“大食土不可耕,滅波斯,破拂菻,始有粟麥倉庾。”

以上描述了椰棗甜膩的特點,糖分極高,是極佳的能量補充劑,自古以來就是糧食作物稀少的大食地區糧食替代品,耐寒喜熱的椰棗樹是大食的生命之樹,椰棗成了大食代替米麵的主食。

關於椰棗樹在唐朝的種植傳播,《嶺表錄異》記載,廣州城內種植了椰棗樹,因樹葉形狀似棕櫚,人稱為海棕。杜甫在《海棕行》詩中描述了四川綿陽涪江生長著這種海棕“移植北辰不可得,時有西域胡僧識。”說明椰棗樹不適合在長安地區種植,當時西域來的胡僧認得它,說明它是來自西域的舶來品。

椰棗樹的果實椰棗在唐代文獻多以“波斯棗”名字記載,也有借用國波斯語的音譯稱之為“窟莽”,還有稱之為“千年棗”的,《冊府元龜》記載,天寶五年,陀拔斯單國曾向唐朝進獻“千年棗”,其實就是椰棗樹,使得椰棗樹在唐朝有著更廣泛的傳播。

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石榴(丹若)

石榴早在張騫出使西域時就已經傳入中國,到了唐朝,又從大食地區引進了石榴。石榴的原產地主要包括伊朗、阿富汗等國。

《酉陽雜俎》記載“大食、勿斯離國石榴重五六斤”

在唐人眼中,石榴來自於大食和勿斯離國(埃及),並且這些產地的石榴大而飽滿;從漢代引入的石榴,到了唐朝社會種植已經很普遍了,但是重達五六斤的石榴還是很少見的,根據唐人對外來事物精益求精的態度,唐朝肯定會引進更加優質的品種來滿足人們的要求,因而從大食引入重達五六斤的石榴更會受到唐人青睞。

雖然文獻沒有明確指出大食石榴在唐代傳播情況,但唐朝許多文學作品都認為石榴是來自西域胡人,眾所周知,西域胡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大食人,因此,他們筆下描述的石榴肯定會有來自大食的。

油橄欖(齊墩樹),

《酉陽雜俎》記載齊墩樹產自波斯、拂林等國,但齊墩樹最初是由阿拉伯地區賽米人種植培育的(張星烺研究),後經波斯傳播出去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齊墩樹的重要產地是大食。

有一點我們要弄清楚,齊墩樹是油橄欖,方橄欖,與中國原產的“中國橄欖”並不是一個品種。

《酉陽雜俎》對大食橄欖記載“樹高達二、三丈,花如柚子花芳香,果實似楊桃,五月成熟,西域人壓榨成油料,用來炸食餅果,似唐人用巨勝(胡麻)。”

以上文獻將橄欖果實外形特性,食用功能都做了詳細介紹,可見唐人對橄欖並不陌生。《開元本草》記載,有一種波斯橄欖,顏色和中國橄欖相似,其果核用蜜糖醃漬後可食用,生長在邑州,可見,齊墩樹在唐代有一定的傳播範圍。

關於果木類,由大食傳入唐朝的還有很多,有胡榛子(阿月渾子)、沒食子(無食之)等等,其中胡榛子是堅果樹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大食人將它帶入唐朝為了賺取利潤,胡榛子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開心果,這是一種優質的經濟作物,唐朝人不負眾望,將它種植成功。沒食子是一種落葉灌木,可用於防沙造林工程,其頑強的生命力同樣受到唐朝人重視。

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花草類

梔子花(蕃梔花)

,梔子花就是佛經中所提到的薝葡花,《諸蕃志》和《嶺外代答》均記載梔子花產自於大食,因此可以確定唐朝梔子花產地就是大食。但在旱地梔子花就存在了,所以梔子花與前面筆者講述的石榴一樣,唐代又從大食引入的新品種。

梔子花在唐朝使用範圍很廣,《嶺外代答》記載,廣州龍涎能夠發出香氣,那時候因為使用了梔子花的緣故,韓愈在詩中也描述了梔子花已經被廣泛地種植到了庭院和郊區。而在《唐新修本草》裡,梔子花可以治療胃中熱氣、目熱赤痛、心中煩悶,由此可見,梔子花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生活中。

蘆薈,

《豬蕃志》記載,蘆薈產地大食,屬草本類植物,大食人將採集的蘆薈放在容器內搗研成末狀,之後用火熬製成膏藥狀,放置在皮袋裡,把這個叫蘆薈。其實蘆薈的原產地是非洲,後來傳到阿拉伯半島(大食),因此,蘆薈是透過大食人傳入唐朝社會的。

大茉莉花(耶悉茗花),

耶悉茗花跟筆者前面提到的石榴、梔子花一樣,在唐以前就傳入中國了,在東晉時期就有了耶悉茗花和末利的記載,唐朝時又引入了更好的品種。《酉陽雜俎》記載,耶悉茗花既產于波斯,也有產於拂林。唐代對耶悉茗花的記載比較詳細,樹高七、八尺,花朵白色,五個花瓣,不結果實;當耶悉茗花開放時,漫山遍野都是香氣,跟嶺南詹糖相似。

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香料類

乳香(薰陸香)

,這是大食著名的香料,產於阿拉伯半島南部的樹脂,葉延珪《香譜》記載,乳香又叫薰陸,出自大食國南。《諸蕃志》也記載乳香產自大食的哈德拉毛海岸的三個地區。《本草綱目》也是這樣記載的,因此可以斷定乳香來自於大食。

在唐朝,乳香與其他香料一樣是以焚燒的形式來使用的,對於這種特別貴重的香料,使用範圍自然很窄。很多唐人用乳香來襯托另一個事物的金貴難得,比如在求佛的時候就常常用到,或用乳香炫富來體現自己的富有,比如待客時焚香做燭,乳香特別貴重,只流行於上層社會。

蘇合香,

在唐以前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時,蘇合香就透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到了唐代,蘇合香進入中國又增加了海路這條線。關於蘇合香的顫動,《本草綱目》和《褚蕃志》都記載產自大食國。

關於蘇合香的製成,記載並不一樣,唐以前的文獻中,說它是由各種香汁煎熬而成的,並不是單一的樹脂香。唐代及以後記載此香是一種樹脂,《唐新修本草》說他跟紫真檀類似,重如石頭,呈暗紫色,極其堅硬,有芳香,燒之呈灰白屬於上品,這是一種高大喬木木質芳香,它能產一種帶有香味的樹膠,這樹膠見風變凝固,這就是蘇合香。而《太平廣輿記》記載,蘇合香是從樹膠中提煉出來的,也傾向於蘇合香是一種單一樹脂香。

唐朝之前,蘇合香由於價格昂貴只用於皇室、貴族當中,到了唐朝隨著與大食物產的交流,蘇合香也走進了普通尋常百姓家,人們用它薰衣物、被褥、帷帳等等,有唐一朝,蘇合香被廣泛應用。

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薔薇水,

即薔薇花的花露,又名薔薇露,也是產自於大食國。在《太平寰宇記》和《諸蕃志》記載的是占城國曾派使者朝貢薔薇水,但薔薇水的真正產地是大食國,並且大食國多次用駱駝馱運薔薇水到占城國,由此地再販賣到其它地方。

大食國的薔薇水到底是什麼呢?據說是薔薇花蒸餾所得的香水,但這種薔薇花與中國本土薔薇花不是一個品種。大食的薔薇水用石蠟密封在玻璃瓶中,但香味依舊很濃郁,數十步範圍依然能聞到。把它噴灑在衣服上,十多天香味依舊在。關於薔薇水的使用還有如下記載:

《雲仙雜記·大雅之文》記載“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洗手,薰香後發讀,曰大雅之文,正當如是。”

此外,大食的香料類植物還有金顏香、雞舌香(丁香)等,金顏香與乳香、蘇合香相類似,均有樹脂提煉而成,唐人多用來作為佩帶裝飾之用,西域人也用它來塗抹身體,但金顏香的使用範圍沒有乳香、蘇合香那麼廣泛。雞舍香(丁香)與中國土生土長的紫丁香花不是一個品種,是大食諸國所產的形狀似丁字,氣味芬芳的桃金科植物丁香的果實;《諸蕃志》記載,雞舍香可以祛除口臭,官員向皇帝奏報時,往往口含雞舍香,類似於現在的口香糖。

藥物類

阿魏,

產自於大食的一種植物性藥物,《諸蕃志》記載,阿魏是由樹脂溢流所得。

對於阿魏的藥用價值《酉陽雜俎》記載“其味辛、溫。善主於風邪鬼注,並心腹中冷服餌。”

可見,在唐代,阿魏能幫助消化、消除積食,還能避鬼除邪。唐詩《桐江閒居》中記載“茶和阿魏暖,火種柏根磐”可見,阿魏在唐代人們的日常飲食中已經佔有一席之地了。

阿勃參(吉萊阿德香膏)

,又稱“麥加香膏”,是生長在阿拉伯半島地區植物阿勃參的汁液,到了唐代,隨大食人傳入中國。阿勃參植物高一丈左右,樹皮青白色,葉子兩兩相對,形狀纖細,用刀斧砍阿勃參樹枝,會流出淺綠色樹膠,這種油就是麥加香膏的原料,其藥用價值很高,還能殺蟲、止癢、治療創傷。

大食的麥加香膏很貴,其價值要貴於千金,在唐代普通老百姓人家很難覓到它的身影,但到了唐朝晚期,阿勃參已經被成功種植,但範圍不是很廣。

綜上所述,在大食與唐朝進行商貿交流過程中,大食許多農作物都被引入唐朝,不論是果木類、花草類、香料類、或藥物類,這些都是經濟作物,傳到唐朝後,經過培育、選種都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和傳播,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商品需求。

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從大食眾多的農作物引入唐朝的情況來看,品種多樣,涉及到生活多個領域,為什麼唐朝能夠從大食引入這麼多農作物,特別是經濟作物呢?原因無外乎有如下幾點,第一,發達的交通運輸,既有漢武帝開拓的陸路絲綢之路,也有經過中國南海、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及波斯灣的海上絲綢之路,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 規模大,成本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產成本。第二,興盛的商業貿易,唐朝和大食是歐亞大陸上東西方最大、最繁盛的國家,繁榮之都的唐朝與商業之邦的大食,在歷史上相遇碰撞出了貿易的火花。

筆者認為

,發達的交通是物產傳播的重要媒介,商業貿易是傳播主要載體,那麼穩定的政治、開放政策是物產傳播的關鍵保障。大食的物產之所以能夠在強大的唐朝極其廣泛的範圍傳播,這跟伊斯蘭重視商貿的古老傳統是分不開的,但也得益於唐朝開明的政治,開放的政策。大食農作物正是乘著大唐穩定政局、開明政策的春風翱翔於唐朝社會。

大唐和大食都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燦爛的文化,兩國在亞洲大陸的東西方同時崛起,堪稱亞歐大陸的雙子星,國祚300年的大唐,雖有安史之亂使其陷入動盪,但整體上來說李唐社會還是政治穩定、經濟昌盛、政治開放的國度。而阿拉伯半島在大唐時期走向了統一道路,政局穩定,重視貿易,積極發展農業、手工業,尤其是看重對唐朝的貿易,兩個國家一拍即合,隨即開啟了貿易交流。

在兩國在進行商貿交往的過程中,都得到了雙方統治者的認可、鼓勵和支援,並採取了一系列的開明政策為其保駕護航,這也促進了大食農作物在唐代社會的傳播,我們著重分析一下李唐王朝所採取的政策。

李唐王朝在對外政策上,奉行友好相處、互惠互利、尊重雙方風俗習慣等政策;早在唐太宗時期,他就提出華夷平等、朕皆愛之,從而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唐朝統治者則被尊稱為“天可汗”。

《新唐書·大食傳》記載“開元初,復遣使獻馬,謁見不拜,有司將劾之。中書令張說謂殊俗慕義,不可置於罪。玄宗赦之。”《唐律疏議》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

由此可見,唐朝對於朝見的使者也是尊重對方習俗、以己行禮。唐朝是,有很多大食、波斯等國商人居住在廣州等地,對於這些人的管理,唐朝採取依己而治,對於來自同一國家的商人犯了罪,依照他們自己國家的法律懲治;如果不是同一國的人,就依據唐律懲罰。

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在經濟方面

,唐朝政府的開明政策表現在實行市舶貿易和互市貿易,透過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諸國的貿易交往叫“互市”;透過海上絲綢之路乘船舶與阿拉伯半島進行的貿易稱作“市舶”貿易。唐政府設立“互市監”管理互市貿易,已經形成系統化、規範化管理。對於市舶貿易也設立了市舶使來進行管理。

《舊唐書》記載“開元二年,將周慶立為安南市舶使,與波斯僧廣造奇巧,將以進內。監選使、殿中侍御史柳澤上書諫,上嘉納之。”

市舶使總攬海上對外貿易事宜,其職能還有對船舶徵稅、為皇家採購舶來品,負責管理商人向皇帝的貢品,對整個市場進行監督、管理,最重要的是他們負責招商、鼓勵貿易發展。因此,在盛唐時期,廣州港船舶川流不息,各種舶來品琳琅滿目、品種豐富。

文化方面

,唐王朝對外來宗教採取包容態度,在唐朝,從中亞、西亞等地傳入的襖教、摩尼教、伊利斯教、景教等外來宗教開始傳播,唐王朝不僅不加以禁止,而且還鼓勵他們發展,就伊斯蘭教而言,唐王朝允許伊斯蘭教徒居住的地區可以修建清真寺。

《行經記》記載“又有禮堂,容數萬人,每七日,王出禮拜”

正是李唐王朝對外來宗教的包容,來自中亞、西亞的諸多外教與中原文化一起創造了燦爛的唐代文明。

當然,大食與唐朝貿易交流頻繁,能夠共同發展也離不開大食開明、開放的政策,大食的開放政策與伊斯蘭教教義有很大關係,默罕默德曾鼓勵門徒向外發展“求知,哪怕遠在中國”。此外,大食統治者擁有積極對外開放的心態,他們曾下下屬許諾,誰先征服中國,即命誰為中國總督。正是因為這種心態,屈底波成為對外擴張的名將,奠定了大食在中亞的地位;而阿拔斯朝使大食與唐朝商貿獲得達到鼎盛期,促進了大食物產在唐朝傳播。

總之,筆者認為,唐朝和大食穩定的政治環境,開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食農作物在唐朝的傳播,也為農作物傳播提供了政治保障,而興盛的商業貿易,發達的海陸交通更為大食農作物在唐朝落戶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唐律疏議》、《酉陽雜俎》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