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得里亞海邊的瑰寶

科托爾是亞得里亞海沿岸中世紀古城中原貌儲存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自公元前168年的古羅馬時代這裡就有人定居。

古城始建於公元七世紀前後。

歷經古羅馬、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威尼斯共和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奧地利帝國、南斯拉夫王國以及南聯盟等王朝和國度的統治,現在是獨立的黑山共和國的領土。

除了歷經戰爭磨難,這裡還曾在1563到1667年以及1979年遭遇了多次地震災難,但古城依舊巍然屹立在亞得里亞海邊,靜靜注視著時光流轉,風雲變幻。

我們在這裡預定了一個民宿,本來以為按照導航應該很好找,結果進得古城才發現古城內街巷阡陌,兜兜轉轉,怎麼也找不見我們的住處,問了好幾個商家方才發現我們曾經路過了我們的住地。

自然沒有電梯,好在房間在2樓,上樓敲了房門,一位很慈祥的老奶奶接待我們,並帶我們進入隔壁的一個房門,原來這是兩個房間,老奶奶和她的兒子住一套,另一套是我們的房間,樓上應該還有幾間房間供遊客暫住,估計應該是老人的祖產了。

酒店(如果稱得上是酒店的話)不大,名稱很氣派——皇家別院(RoyalHouse)。

房東很周到的在冰箱裡為我們準備了牛奶、果汁和礦泉水,餐桌上還擺了水果。

圖1:我們下榻的民宿,RoralHouse,是不是很有氣派也很有質感。

稍事休息,打算爬山,但爬了幾步發現天邊黑雲翻滾,似乎雨要來了,趕緊下來。

決定明天上午爬山。

我們開始在老城閒逛。

科托爾有著大量的名勝古蹟,不辜負文化遺產的稱號。

老城中著名的聖特里芬大教堂初建於公元809年後,當時只是一座羅馬式的小教堂,是為了紀念殉道者聖特里芬而建的。

現在所見到的是在12世紀重建的基礎上,於2016年整修完成的。

在歐洲著名的教堂大多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和寓意。

這座教堂也不例外,傳說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從土耳其返航,船上裝著3世紀殉道者聖特里芬的遺物,途中遇到風暴,在岸邊暫避。

商人們倍感困惑,每當他們準備啟程回航時,總是由於天氣惡劣而不能成行。

亞得里亞海邊的瑰寶

後來他們以為商人在夢中聽到聖人的啟示,他們應該留在科托爾。

於是商人們放棄了回程的念頭,於是小城建立了,商人們在此安居樂業。

為了表達對聖人的感恩之心,建起了一座小教堂,就是現在的聖特里芬大教堂的前身。

12世紀教堂重建,重建後的教堂是一座三個中殿的哥特式建築。

但是教堂在1667年和1979年的兩次大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甚至部分損毀,加上科托爾曾經遭遇的大火和鼠疫,教堂的重建並不十分順利。

現在看到的教堂兩座塔身的頂部不同,據說在第二座塔身沒有建完資金就不夠了,頂部只能草草完工。

圖2:聖特里芬大教堂。

左邊的塔頂只是修了一個平頂。

聖盧卡教堂是老城裡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建於1195年,早期是羅馬風格的教堂,後來改為羅馬和拜占庭風格混合的建築模式。

這座教堂是在兩次大地震中唯一沒有倒塌的建築。

17世紀,這座教堂改做東正教堂。

這座教堂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1930年代簽所有死去的教徒都可以葬在教堂的地下,因此教堂的地板都是有大理石墓碑鋪設的。

但我們沒有進入內部,所以也沒親眼所見。

圖3:聖盧卡教堂,現為天主教堂。

教堂旁邊是Lombardic宮(中文不知怎麼翻譯),建於18世紀的巴洛克式建築。

1804-1806年間曾是沙皇俄國的顧問的住所,沙皇彼得一世和二世曾在這裡會見科托爾市長和宗教領袖。

20世紀初居民中信奉東正教的人數不斷增加,佔了總人數的70%以上,於是在1902年又興建了尼古拉教堂。

教堂頂部的雙六角亭的結構突顯了新拜占庭的風格。

頂部十字架與正門上方的有所不同,由三個十字相連,多出的兩橫表示耶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象徵著耶穌承受著更大的痛苦,略微傾斜的角度則表現了耶穌對摺磨他的人的寬恕。

亞得里亞海邊的瑰寶

圖4:聖尼古拉大教堂,頂部的十字架凸顯了東正教的特點。

聖瑪麗大教堂則坐落在古城的東北角附近,始建於1221年,現在的主體結構是16世紀確立的。

它遠離了古城中心的喧囂,靜靜佇立在角落不起眼的地方,默默守護著古城的寧靜。

圖5:位於古城東北角的聖瑪麗教堂。

鐘塔是古城地標性的建築,始建於1602年,這是一座飽經磨難的建築,第一次還沒完工就遭遇大地震,重建時位置移到海邊,1979年地震時再度遭到毀損,後來又搬回原址重建。

幾度遷移重建使得塔的外貌幾經改變,東面和北面保留著中世紀哥特式的特點,而西面和南面則是體現著巴洛克建築的元素。

鐘塔前的黑色三角柱叫做恥辱柱,實際上是頸手枷,用來懲處罪犯的。

當時罪犯被抓以後會帶到這裡,鎖在石柱前,頸部懸掛木牌示眾,並任由市民圍觀羞辱。

圖6:鐘塔及恥辱柱。

科托爾古城背倚高山,長達,並沿著山坡蜿蜒向上,雖然規模和氣勢無法與我們的萬里長城和我的家鄉南京的城牆相比,但卻是歐洲最為完整的城牆。

為了防止外敵入侵,城牆於公元9世紀動工,直到18世紀才形成現在的規模。

從東羅馬帝國到威尼斯共和國,歷代統治者都在不斷地加寬、加長。

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現在城牆的厚度從6英尺到50英尺不等,牆身高達65英尺。

最令科托爾人自豪的是,城牆在歷史上經受住了戰爭的考驗,1657年,科托爾人依靠堅固的城牆防線,抵擋了奧斯曼軍隊的入侵。

圖7:蜿蜒上升,呈之字形的古城牆。

圖8:從這裡可以沿著城牆抵達山頂。

亞得里亞海邊的瑰寶

圖9:位於半山腰的安康聖母教堂,建於1518年。

我們沿著山路經過40多分鐘的爬升到達山頂,也是城牆的最高處。

突然遠處傳來兩聲巨響,如同槍聲在空谷迴盪,著實讓我們吃了一驚,趕緊躲在城牆後面觀察,並未發現什麼異常。

但後來想想應該就是槍聲,不知是何處傳來的。

圖10:站在山頂俯瞰古城。

科托爾古城的佈局頗具歐洲中世紀城鎮的特點,整個古城由若干個廣場組成,廣場周圍環繞著建築物,廣場之間由寬寬窄窄的街巷連線。

不熟悉的人開始時很容易迷路,但只要記住各個廣場就很容易到達想去的地方了。

城區遍佈著名的、不出名的中世紀建築,科托爾不屈的在一次次災難之後崛起,依然佇立在亞得里亞海邊。

圖11:科托爾,一座充滿了中世紀色彩的小城。

圖12:那靜靜綻放的小花,色彩鮮豔的門窗,不經意的圖畫,還有剛踢完球坐在樓梯上小憩的孩童,悄悄傳遞著安寧和祥和。

圖13:小城貓趣。

城外,作為護城河的什庫爾達河碧綠的河水靜靜流淌著千年古韻,無怨無悔護衛著小城。

圖14:護城河碧波盪漾。

城牆外是一個海灣,這裡停泊著各種私家遊艇,還可以停泊定期載送遊客前來遊覽的大型客輪,我們在科托爾的幾天沒見到這種大型客輪,所以城中人流量也沒有那麼大。

亞得里亞海邊的瑰寶

無論是陽光燦爛還是夕陽西下,海水或是在天空的襯映下湛藍剔透,或是在綠樹的陪襯中綠波無際。

圖15:城外海灣景色。

距離科托爾古城不遠有一個小鎮佩拉斯特,從古城外乘坐公交車大約20多分鐘,車票價格。

佩拉斯特是一個充滿巴洛克風格的小鎮,該鎮一伊利里亞人的皮魯斯塔部落命名的,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17和18世紀小鎮達到鼎盛時期,那個時候佩拉斯特擁有大約100艘商船。

佩拉斯特最著名的是有兩座風景如畫的小島,聖喬治島和聖母巖島。

圖16:聖喬治島(左)和聖母巖島(右)。

聖喬治島是一座天然島嶼,島上有一座建於12世紀的東正教本篤會修道院和一個古老的墓地。

據說佩拉斯特的船員大多葬在那裡。

現在這座島嶼是私人領地,遊客不能登島參觀,只能遠望。

島上栽種著巨大的杉樹,宛如世外桃源。

圖17:遠眺現為私人領地的聖喬治島。

聖母巖島則是一座人工島嶼。

這座島原來就只是一塊礁石,傳說有人在礁石上隱現聖母的影跡,於是當地居民用漁船不斷運送石塊堆積成小島,1630年島上興建了教堂。

我們租了一艘船登上了聖母巖島,島的面積很小,上面除了教堂外沒有其他建築和設施。

圖18:可以登島參觀的人工小島聖母巖島。

小鎮依山坡沿海而建,沿著海岸線排列著各種建築,長度不過一公里多,大部分建築都有著300-500年的歷史。

亞得里亞海邊的瑰寶

圖19:依山面海的小鎮。

原來的市政廳現在是一座小鎮博物館,歷史可追溯到1694年,展出鎮上引以為傲的航海歷史。

前面的陽臺上屹立著兩尊石獅子,似乎在告訴後人,這裡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屬地。

圖20:原來的市政廳,現在的小鎮博物館。

小鎮中心最大的教堂聖尼古拉教堂,這是一座天主教堂,始建於17世紀,由於海灣的天主教教會開始走下坡路,據說直到現在教堂都沒有徹底完工。

教堂內部沒有開放,只能外面走走。

這座教堂的鐘樓和教堂主體是分離式的結構,據說這是威尼斯式教堂的典型風格,沒有研究,只是聽說。

教堂門前的小廣場上有幾尊雕像,大約是小鎮名人的塑像吧。

圖21:小鎮中心最大的教堂,聖尼古拉教堂。

圖22:教堂前小廣場。

站在小鎮高處可以遠眺海灣景色和兩座小島的風光。

圖23:小鎮遠眺。

圖24:民宅和花。

敬請等待(八)採蒂涅一日

亞得里亞海邊的瑰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