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橋是一種跨越,也是一種連線;橋是一道風景,也是一種文化。

在傳統的徽州“一府六縣”(歙縣、黟縣、績溪、婺源、祁門、休寧)以及泛徽州區域內的旌德,自古以來,有河有溪的地方就有橋。“川河似練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橋”,這是對徽州大地河流密佈、古橋眾多的真實寫照。

據文獻記載,歷史上古徽州曾經有古橋1000多座,經歷幾百上千年天災人禍,現存古橋僅有100多座,其中不少已經成為危橋,亟需整修。

徽州境內天然多水,小到村野小溪,大到寬闊江河,拱橋、平橋、月橋、廊橋、板凳橋…哪裡有村哪裡就有橋。徽州人不論離家鄉多遠,心裡都有一座讓自己魂牽夢繫的橋。

7月6、7、8日,連續三天,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婺源彩虹橋等三座見證古徽州歷史人文的宋、明兩代古橋被洪水沖毀,讓人扼腕痛心,甚者淚流滿面。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 7月6日上午,旌德樂成橋被洪水沖毀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 7月7日上午,屯溪鎮海橋被洪水沖毀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 7月8日晚間,婺源彩虹橋被部分沖毀

在徽州歷史上,自明清以來,遇洪水災害次數眾多。僅建國以後,就有1969年、1991年、1996年、2013年、2020年大洪災,歷次洪災中,處於河面之上的眾多古橋都一次次遭受考驗,有些被完全沖毀,有些又得以倖存。

1969年75洪災,歙縣南鄉大水漲到屋頂,績溪來蘇橋、中王橋被部分沖毀,歙縣河西橋橋亭被沖毀。1996年大洪災,屯溪“老大橋”(即鎮海橋)儘管被完全淹沒於洪水之下,但是仍然躲過一劫。

新世紀後被洪水沖毀的三座徽州古橋,除了這次被沖毀的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婺源彩虹橋外,還有2001年被沖毀的績溪中王橋。

下面讓我們一起從一組舊照中,回憶和懷念那些曾經被洪水沖毀卻承載我們無盡鄉情的徽州古橋。

旌德樂成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樂成橋,俗稱“三溪大橋”,又稱南河橋,位於旌德縣三溪鎮三溪村西端。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清初為洪水沖毀。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由眾人集資重建,“所費十餘萬金”。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樂成橋全長156米,寬6。20米,橋面至河床高9米。有 11孔,橋孔淨跨度尺度不一,中孔為11。50米。石板橋面,兩側欄杆由石柱和素面石板構成,高0。85米,現存石柱:東側76根,西側74根,石雕精緻。1954年縣人民政府撥款整修,現為三溪至興隆公路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樂成橋不僅是旌德縣最大的古石橋,也是皖南第二大古石橋。曾是旌德通往太平、涇縣的交通要道,在皖南交通史上佔有重要一席。

2004年被確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歷史上樂成橋多災多難。樂成橋前身叫“五梁橋”,只有五個橋洞,橋頭建有一座涼亭,又有人稱“通津橋”。據說是江村人所建,然而該橋建起來不久,就被洪水沖毀。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關於“五梁橋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金鰲江氏宗譜》。譜中清同治丁卯舉人江林所撰《修五梁橋記》中有這樣的句子:“五梁橋為吾族外南河之渡口,遠通徽績,近接鄰村,……無不道經於此。前明正德二年(1507),吾村善士曾造石橋五洞,涼亭一所,因名其橋為‘通津橋’。……及歷年久遠,無人修葺,而橋漸崩漸塌,滅沒無蹤……”這是南河橋(樂成橋)的前身。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清朝康熙年間進士,曾先後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河南巡撫的汪灝督修河工來到旌德,見大橋造型雄偉,結構牢固,既能抵禦洪水,又平添一道秀景,讚歎不已,成詩一首:

治宅棟宇翬,築圃松桂森。倏作奉誠園,半化荊棘林。萬古悲金張,空盡千黃金。高人志達阻,長梁駕清潯。七十二丈虹,蛟龍不敢侵。泛綠分眾澗,積翠臨孤岑。春雨漁網淨,秋霜人跡深。何當元凱觴,醉作飛仙吟。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現存的“樂成橋”是明朝嘉靖二十二年,由當時的寧國府知府羅汝芳所倡建,歷時八年建成。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明朝萬曆八年,“樂成橋”11孔又被洪水沖毀9孔,以後當地商人與涇縣商人,以及旌德與涇縣兩地知縣多次組織修繕石橋,由於財力有限,這座古橋修修補補數十年,直到清康熙三十一年,本縣江村人江宗孔率本家兄弟花巨資,請能人巧匠,用時十年,費銀數十萬才建成。

在這之後,樂成橋又經歷了幾建幾毀,清同治年間由於大橋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當地人方先修又倡修南河橋。民國二十五年(1938),在北京和浙江兩地經商的江村人江淡人多方聯絡主導翻修橋面,並得到徽商字號“胡鴻發”掌門人、來自績溪上莊的胡菊舫協助修繕,還得到原安徽省長江漢珊(江村人)的募捐資助。由於江淡人輾轉北京、浙江兩地經商,無法親臨,於是請他的孫子江澤壁督導修建。

經過一年多的翻修,樂成橋恢復面貌如初。還就近購買房屋一間,設立“橋會”,請人專事管橋,循守祖訓,明立橋規,認真施行。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解放初,“樂成橋”的每個橋腳垛上都還嵌有長“鐵錨”,當地人都以為是用來鎮水妖、辟邪氣,其實是用來繫住各個厚重的長石條,起到加固橋腳垛的作用。可惜在1958年“全民鍊鋼”時期,“鐵錨”被撬走送進了鍊鋼爐。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1965年,修建三溪鎮至興隆鄉公路時,旌德縣公路管理部門在橋北端增建一孔跨徑二米的引橋,利用古橋通汽車,並在橋面澆築渣油路面。1997年,樂成橋被洪水沖壞橋墩,旌德縣政府撥出專款維修加固,古橋雄姿不減當年。

樂成橋南橋頭就是店鋪林立的三溪老街,古渡口與商埠之間幾百年演繹了多少悲喜劇。歷史的滄桑和風雨陽光一樣寫在樂成橋上,無論站在橋上還是橋下,綠色的堤岸和開闊的河面襯托出的古橋雄姿,不僅拙樸而且充滿智慧。

只可惜,這一切隨著大橋在洪水中倒塌已成追憶。

屯溪鎮海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鎮海橋,又稱“老大橋”,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 年),位於屯溪率水、橫江交匯處,是連線屯溪老街和黎陽的主要橋樑。全長131 米,橋面寬7。53 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青石橋面、茶園石橋欄,上部為等截面實腹式石拱,下部為漿砌條石重力式墩臺,船頭狀分水尖。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鎮海橋上原有亭,兩端有飛簷五脊虎殿頂建築。橋東臨街處建有高大拱門,上懸“鎮海橋”三字金匾。解放前,橋亭、拱門均已拆除。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鎮海橋是屯溪歷史上重要的建築標誌,是安徽省現存不多的明代大型石拱橋之一,2012 年6 月公佈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列為全國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明嘉靖十五年,當地富商獨資始建以後,直到清朝康熙初年,因水患過大而被沖毀。橋毀後,本地一名叫程于謙的人,捐資“670萬”重建新橋,新橋費時兩年建成,但通行17年後,橋再次因水患被沖毀。程于謙極其內疚,覺得自己獨資建的橋只用了17年就被沖毀很對不起大家,於是再次獨資重建鎮海橋,但由於年事已高,橋未建成程于謙就去世了。當時程的兒子程嶽在廣西做清吏司,得知此事後,程嶽繼承父志並支援家人完成了鎮海橋的重建工作。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時的鎮海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鎮海橋夜景

鎮海橋邊曾有“屯浦”,橋東的華山腳和八家棧子,是屯溪街市的發祥地。

“漁歌遠近從風遞,帆影高低帶月收。飛倦劇憐投樹鳥,長閒終羨傍灘鷗。村煙起處樓臺好,一片波澄萬頃秋。”

描述的就是曾經的屯溪,但很可惜,1929年土匪朱老五攻入屯溪,燒燬了大量商鋪。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1934年5月,知名作家郁達夫來到屯溪,曾在新安江邊夜泊。儘管當時屯溪遭土匪朱老五火燒後,牆倒屋摧,尚未恢復元氣,詩人仍以極大的熱情讚美她。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他“斜倚著枕頭,合著船篷上的雨韻,在朦朧的夢裡”寫下了遊記《夜泊屯溪記》,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絕句:

“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

婺源彩虹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婺源彩虹橋位於清華鎮,歷史悠久,始建於南宋,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 據說是源自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詩句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傳說彩虹橋落成之日,有彩虹懸於藍天,雙景媲美。橋長 140 米,寬 7 米,上有廊亭,廊亭兩旁設長凳。彩虹橋兩岸,群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至今已有八百年曆史。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 夕陽下的彩虹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彩虹橋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四個石橋墩。橋基四墩青石疊砌,面向上游的一側,採用半船型設計,這是為了分解洪水衝擊力。橋墩之間的分隔距離,也根據洪水流速的不同而稍有差距。兩橋墩間用木樑橫聯,上鋪木板成橋面,椽瓦結頂為廊,兩側圍於木欄,有交通和供人休憩雙重功能。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彩虹橋是婺源最吸引影視人的地方,這裡拍過電影《閃閃的紅星》、《魂牽柳橋鎮》、《鄉村女教師》、《丁香》《我心永恆》、《星火》、《來的都是客》。還是上海《風調雨順中國》、於文華的《你的生命如此美麗》兩部MTV主拍攝地。

績溪中王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世紀之交被洪水沖毀前的中王橋

紅頂商人胡雪巖故鄉湖裡與中王村之間有一座橫跨於登源河的中王橋(又名鎖龍橋、湖裡橋)。中王橋始建於宋,花崗石結構,5孔四墩,拱形,長74米,闊6米,高8米,孔跨10米,曾經是績溪縣儲存比較完整的最大古石橋。

中王橋自宋代始建後,明清幾經重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重建,解放後得以復修。1986年列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

橋高於兩邊路面數米,兩頭石階隨橋拱外形而砌。相傳唐末,昭宗幼子昌翼,隨胡清(三公)匿避婺源老家,改姓胡。其子胡延政,宋初任績溪縣縣令,後封為中王。

據明代《弘治徽州府志》載:唐末,朱溫(後梁太祖朱晃)構禍,王子播遷,婺源人胡三公(名清)適宦遊長安,將唐昭宗幼子李昌翼庇匿以歸,隱居考川,昌翼遂從胡姓,清嘉慶《績溪縣誌》,《明經胡氏宗譜》載:胡昌翼子胡延政,宋初曾任績溪縣令;乾德四年(966年),因有戰功,又是唐氏後裔,敕封為中王。

中王因愛登源山水,遷家來績,初居隱張山麓即今中王村,不久賜居胡裡(古稱通鎮,今名湖裡),死後葬登源河畔。後人在登源河上建橋取“中王橋”以示紀念。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中王橋(攝於1979年)

中王橋所在地湖裡村是績溪登源的水口,也是登源河的精華所在。傳說是根據南宋風水大師賴布衣選址所建,也正是這座橋破壞了績溪的風水,但中王橋卻是胡雪巖福址。

胡雪巖小時候家裡很窮,靠給人放牛維持生活,十三歲那年在中王橋頭撿到一商人錢袋,竟不為所動,苦等數小時,將錢袋還於商人,商人見其忠實可靠便將他帶出經商。

但誰也沒有想到,他後來竟統率江浙商業,壟斷絲茶經營,設錢莊當鋪,成為“江南首富”;又在官場呼風喚雨,被尊為“紅頂商人”,成為晚清徽商的傳奇人物。

中王橋兩岸平疇沃野,桑林滴翠,秧針繡田,風景甚為綺麗。沖毀前的中王橋下流水潺潺,卵石藹藹、千年藤蘿攀於橋墩之上,古樸自然。

建成後的中王橋幾經衝圮和重修,最近一次受難是在2001年6月,中王橋在一場大洪水中被轟然沖垮。現已改建成了三孔橋,寓意三朝元老進登源。

績溪來蘇橋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拍攝於上世紀末的來蘇橋

來蘇橋橫跨於績溪翬溪河上,為四墩五孔石拱橋,原為5孔石拱橋,長40米,寬4米,跨徑4。45米。與其它古橋一樣,來蘇橋歷代都有修繕,目前儲存的是清乾隆年間修建。

據績溪縣誌記載,在北宋元豐年間,蘇軾因詩得罪被謫往海南,他的弟弟蘇轍受到牽連在北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貶任績溪縣令。蘇轍在績溪只呆了八個月左右,留下的詩卻有36首。

在蘇轍的倡導下,績溪文風蔚起,書院大興,社學和私塾也紛紛建立。後來蘇軾自海南歸,途經績溪探望弟弟,蘇轍喜出望外,率率領士大夫們在城西潭石頭渡口迎接蘇軾。後人為紀念蘇軾,便將這個渡口命名為“來蘇渡”。蘇轍離任後,當地人葛敬彥主持在此造了一座石橋,為紀念“二蘇”,起名“來蘇渡橋”,後稱“來蘇橋”。

清代趙繼序有一首五言詩寫到:

“年年車馬渡,人只記來蘇;海外欣歸止,中山急友于。聞名相倒履,覽勝幾提壺;千古清風在,

長留水

一隅。”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拍攝於世紀初的來蘇橋

葛敬彥最初建造“來蘇橋”後倒塌,在明朝嘉靖年間,得到邑人葛巖等募資重建,後有損毀。到了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知縣朱國傑捐資重修,後再次倒塌,乾隆年間,當地人又募修,邑人葛應誥獨資相助給“來蘇橋”鋪設了石板橋面。

1969年75洪災,“來蘇橋”東邊兩孔被沖毀,交通梗阻,績溪民眾又壘“水踏步”。

1973年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可惜修橋時把斷橋澆成混凝土平面,東二孔不是拱形,西二孔還保留原貌。所慶幸的是,中拱北側上端原嵌“來蘇橋”楷體石刻,仍完整如初,清晰無損。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蘇轍去世四十多年後,績溪人民依然懷念他,在進賢橋頭,太子廟的北邊建了一座規模較大的“穎濱祠”(蘇轍號稱穎濱老人)、蘇公亭,其中有水池和橋亭建築,明代又辦“穎濱書院”(在今績溪縣醫院門診部範圍內)。

南宋紹興年間,績溪人仍念念不忘這位賢明的縣令,為了紀念他,特將縣治(署)中心建築中的“秋風堂”改稱為“景蘇堂”,同時將蘇轍留績的詩篇,由范成大手書刻碑於堂內。宋嘉泰年間(1201-1204),蘇轍四世孫蘇琳又任績溪縣令。

績溪徽溪河兩岸的來蘇北路、來蘇南路和與來蘇橋毗鄰的來蘇社群更是體現了績溪人民對蘇氏兄弟的深情厚誼。

據相關文物主管部門的最新訊息,今年被洪水沖毀的三座徽州古橋,因為測繪圖文資料都得到完整的儲存,應該可以在今後得到比較好的修復。作為徽州人,雖然老橋已毀,仍然希望修復後的古橋能修舊如舊,聊以慰藉我們的鄉情心切。

你知道徽州範圍內,還有哪些曾經被洪水沖毀的古橋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由【最績溪】彙編整理,資訊參考百度百科、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圖片來源網路和絕攝徽州等,轉載請註明出處。)

被洪水沖毀的徽州古橋:績溪中王橋、旌德樂成橋、屯溪鎮海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