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你還買糖吃嗎?

過完年,你還買糖吃嗎?

本報記者 李昕也 攝影報道

春節早已過去20多天,市民周瑩囤的年貨——糖果還沒吃完。“買了1斤半,過年就吃了幾塊,剩下的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消滅’掉。”

周瑩告訴記者:“家裡平時不買糖果,春節買就是為了圖個喜慶,全家人吃的糖掰著手指頭都能數過來。”

記者近日走訪瞭解到,雖然糖果商家春節期間業績不俗,但過後卻是“甜蜜”的煩惱。

傳統糖果=“新年糖”

消費者大多一年買一回

在“80後”周瑩眼裡,吃糖意味著過年。“小時候被父母管著少吃糖,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大吃特吃,像大白兔奶糖、水果味硬糖、桔子味軟糖,還有大蝦酥、牛軋糖……吃糖=過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我對糖果的印象。”

記者走訪市區多家超市發現,市面上的散裝糖果以徐福記、馬大姐、阿爾卑斯、大白兔、怡口蓮、雅客等品牌為主,有硬糖、酥糖、軟糖、酒心糖、夾心糖等多個品類。

58歲的周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平時不吃糖,年前專門去商場買了些糖果,“就是為了圖個喜慶”。

周瑩坦言,現在想吃糖隨時可以去買,“但對糖果的念想卻沒了”。周瑩說,平時會買些巧克力或進口糖,傳統糖果只在過年的時候買,“就算買回來也吃不多,可能就是為了那份過年的儀式感,不過也吃不出童年的那個味道了”。

華北商廈超市散裝櫃組負責人曹麗梅告訴記者:“商廈散裝糖果有9個品牌,春節期間,糖果的銷量佔到了全年的五成,其餘是婚慶用糖和散戶購買。”

“受消費習慣的影響,春節這半個月的銷量達到全年的70%,基本上是家庭購買。”滄州鹽百購物廣場超市經理楊雪說,雖然婚慶用糖也是“大單”,但是和春節需求相比差距較大。

相關資料顯示,國內糖果品牌商家的全年一半收入幾乎都來自春節前後,傳統糖果被打上“年糖”的標籤。這就為企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季節性經營風險,也成為這一行業普遍存在的短板。

“甜蜜”成為負擔

低糖成為消費新需求

雖然糖果早就不是“奢侈品”了,但在當前“低脂低糖”“減糖”等健康飲食新需求下,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已大大降低。

喝無糖可樂,買低脂低糖酸奶,吃無糖硬糖……這已成為32歲張佳的消費習慣。“我挺愛吃糖的,考慮到吃多了不健康,現在買的是代糖水果糖。”

記者看到,張佳網購的代糖糖果均為進口品牌。其中一款糖果的甜味來自於甜菊糖苷和異麥芽酮糖,相對健康又不會影響血糖,有奶油味、巧克力味、檸檬味等多種口味,月銷量超500筆。

而另一款日本品牌的無糖硬糖,用赤蘚糖醇代替蔗糖,0熱量、0脂肪,有菠蘿味、草莓味等16種口味,月銷量也近千筆。張佳說:“這種糖果既能解饞又不用擔心長胖。”

記者瞭解到,低糖、代糖糖果線下賣的並不多,即使有也就是一兩款木糖醇類,口味較單一。網上這類糖果以國外品牌居多,國內品牌相對較少。

以知名品牌良品鋪子為例,官方旗艦店推出過高鈣無糖棒棒糖、無糖薄荷糖,徐福記旗艦店則只有一款木糖醇棒棒糖在售。剩下的則是部分小眾品牌推出的木糖醇水果硬糖。

從2015年世衛組織釋出“每日糖攝入量25克”的飲食指南開始,“減糖”席捲全球食品行業。包括雀巢、費列羅、瑞士蓮在內的數家知名糖果公司聯合承諾,5年內銷售的一半以上產品,其單包裝熱量將控制在200大卡以內。多家研究機構分析稱,減糖仍是未來食品領域的大趨勢。

線上產品多元化

糖果市場遭受擠壓

這個春節,27歲的孫婧是從網上購買的糖果。“其實不止是春節,平時買糖果我都是網購,網上品種多,可以吃遍全球。”

孫婧說,小時候愛吃喔喔奶糖,但已是童年的回憶了。如今,自己更喜歡俄羅斯的紫皮糖、德國的瑞士蓮,“兒子則愛吃德芙巧克力和不二家的棒棒糖”。

她告訴記者,自己偶爾也會買一些進口品牌的硬糖,“雖然國內有話梅糖、榴蓮糖、咖啡糖……但國外品牌的口味更加豐富,抹茶味、草莓味、藍莓味等,太多了。”

記者發現,除了不同品牌間糖果的“對決”,零食的多樣化也讓消費者有更大選擇的餘地,這種選擇也在消減著人們對於糖果的需求。

陳曉娜說:“兩年前,我還會給孩子買巧克力、棒棒糖,現在我更多的是給她買堅果、肉脯、奶棒,味道好也更有營養。”

其實,從京東優選的品牌排行榜上,就能看出零食對糖果的這種擠壓。以堅果炒貨起家的零食新勢力——三隻松鼠、良品鋪子和百草味,分別佔據品牌榜的第一位、第四位和第五位。與傳統糖果品牌商家相比,這些企業依靠品牌的強大影響力,將產品線擴充套件到更廣義的零食領域,將那些對糖果已經失去興趣,或不敢吃糖的消費者順利圈住。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傳統糖企面臨著多重壓力:消費人群的更迭、消費習慣和偏好的變化、創新速度落後於消費升級的速度。市場需求已經對企業產品的創新與營銷提出了新要求。糖企僅靠推出一兩款低糖產品,是無法改變消費者印象的,也難以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唯有對品牌和產品來一次徹底的升級改造,才能真正吸引消費者,告別長期形成的“春節依賴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