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難熬 如何調理安度長夏?

三伏天至,銀川也迎來了一年之中最難熬的炎夏。悶熱難耐的天氣裡,很多人都會感覺胃口不好,還有一些人會覺得頭昏腦漲、渾身無力、失眠多夢,甚至會莫名的消瘦。炎夏“無病三分虛”,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類情況有一個專門的詞語——苦夏(或疰夏)。

那麼,發生苦夏的原因在於什麼?哪些人群更容易被苦夏困擾?我們該如何進行調理來緩解症狀?記者採訪了銀川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鄧自輝。

1 苦夏體重掉了好幾斤

天氣越來越熱,吃東西沒味、不愛吃飯、身體乏力疲倦等症狀也隨之而來,很多人都開始為苦夏而煩惱。

姜阿姨今年70歲,最近一段時間,她總感覺到身體乏力,吃不下飯,還渾身難受,體重也掉了好幾斤。“我是不是得了什麼病?”家人見姜阿姨這種情況,也頓時擔心起來。但相關檢查後,姜阿姨並沒有被診斷出患有什麼疾病。最後,姜阿姨來到中醫內科就診,醫生告訴她這就是苦夏的症狀。

2 脾胃虛弱的人更易苦夏

什麼是苦夏?人們常習慣把每年7至9月間,人體出現的種種最為明顯的疲勞症狀統稱為苦夏。

鄧自輝醫生介紹說,夏季天氣炎熱,氣溫高、溼度大,人體受此影響,通常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及消化、迴圈、神經、泌尿系統等都會發生顯著地變化,容易導致人體代謝增強和營養素消耗增加,並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食慾減退,從而表現出倦怠、厭食、體重減輕、心悸、失眠等症狀。

體質因素是引起苦夏的另一原因。“通常,脾胃功能比較虛弱的人群容易出現苦夏症狀。另外,中醫認為暑乃夏季的主氣,暑季氣候炎熱,且常多雨而潮溼,熱蒸溼動,水氣瀰漫,故暑邪致病,多夾溼邪為患。暑溼之邪侵蝕人體,更容易困擾脾胃,使其功能更差,人們就可能會出現乏力頭暈,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低熱、消瘦等苦夏症狀。除了老人、孩子易發生苦夏外,平時飲食不規律、經常熬夜、工作壓力大的人群,也常被苦夏困擾。”鄧自輝分析。

3 健脾除溼是調理的關鍵

苦夏作為一種現象,只要調整好自己的飲食、起居以及心理等方面,一般不會帶來不良後果。但苦夏症狀嚴重的人群,還是建議就診,由中醫辨證進行調理。鄧自輝還提醒,“先天脾胃弱的人在夏季更應該注意飲食起居,才可能安然度夏。”

健脾祛溼的常用中藥有茯苓、薏仁、白朮、佩蘭、陳皮等。炎夏還可經常用白扁豆和大米一起煮粥喝。白扁豆是典型的健脾、除溼的藥食兩用之物,對於苦夏所致的食慾不振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平時也可用淮山、茯苓、薏米、赤小豆煲湯,是夏季常用的健脾祛溼湯方。

“中醫拔罐能清洩溼熱,一般建議在三伏天進行拔罐祛溼,效果更佳,但要適度適量,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可以進行艾灸,取中脘、上脘、下脘、天樞、足三里、豐隆等穴位,可溫中健脾祛溼。”

調理苦夏,還要注意調整好睡眠。中醫強調睡子午覺,適當的午睡可以調節氣血、調整體能,特別是炎熱的夏季,適當午休可以養護心氣心血,為下午的工作和學習充充電。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苦夏的人,在情緒上還要自我調節一下,儘量保持平和、安靜的心態。一定要學會“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排汗的過程可以排出部分溼氣,可以改善疲勞的感覺。但是要根據體質來,本來就氣血不足的人不宜運動太過。

4 適當吃苦味可清熱、除溼

夏時暑盛溼重,心火當令,而苦味食物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迴圈等藥理作用。在三伏天裡,適當攝入苦瓜、綠豆,可以起到清熱、除溼、健脾的作用。但鄧自輝同時提醒,“苦瓜比較寒涼,吃太多也會傷及脾胃。另外,脾胃虛寒的人也不適合經常喝綠豆湯。”

平時可以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的舌頭,脾虛溼盛的人,舌苔大多比較厚膩、發黃,這種情況可能是溼熱比較重,可適當吃些苦瓜和綠豆湯。但有些脾胃虛寒的人,舌質單而胖,邊有齒痕,舌苔薄白,平時還怕吃涼的東西,就不太適合吃綠豆、苦瓜、冬瓜等。

補充維生素也能有效消除苦夏,多吃含豐富維生素的蔬菜、水果,有助消化的同時也能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例如:西紅柿、芹菜、蘋果、獼猴桃、香蕉、梨子等。至於飲品,可以多喝酸梅湯、菊花飲之類,可緩解苦夏症狀。沖泡綠茶、花茶也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可以放一些菊花、金銀花這些清熱解毒、散熱的東西。

提醒

長夏貪涼最傷脾胃

不少人認為冷飲降熱,既然苦夏與熱有關,多吃冷飲把熱去掉不就好了嗎?其實,這是認識的誤區。夏天雖然天氣炎熱,但不應一時貪涼,進食大量寒涼食物。“寒涼的食物容易損傷脾胃,冷飲只能加重腸胃負擔,使消化能力下降,苦夏只會越來越嚴重。炎夏,水果從冰箱裡拿出來也不要馬上吃,最好放至常溫再吃。還有些人在外面曬得很熱,一回家就喝下一大杯冷飲,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這種只圖一時之快的做法很不好,會嚴重影響脾胃的受納運化功能。”鄧自輝解釋。

TIPS

炎夏健脾和胃食療方

◆糯米小麥粥

糯米50克,小麥仁60克,煮成粥後加糖適量,調味服用,有健脾益中氣之功效。

◆芡實茯苓粥

芡實15克,茯苓10克,大米適量。前兩味入鍋,加水適量,煮成軟爛,再加入大米適量,繼續煮爛成粥,分頓服。芡實茯苓粥有健脾除溼、澀腸止瀉之功效。

記者 劉威

【來源:塞上清風】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