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關中者得天下——秦漢時代的關中平原

得關中者得天下——秦漢時代的關中平原

關中地形圖

得關中者得天下——秦漢時代的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

得關中者得天下——秦漢時代的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地勢圖

農業時代全靠農業人類才得以生存,而農業必須要有水源灌溉,所以人類的農業文明興起的地方都要有大江大河。比如,中國的黃河、埃及的尼羅河、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印度河,都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有河流的地方才有平原,才能形成人口集聚,所以在古代,平原才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有了平原才能種田收糧食,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因而,我們讀歷史,就要明地理,只有把地理地形搞清楚了,才能明白歷史後面的很多東西,歷史離不開地理,同樣,地理也離不開歷史,地理如果沒有了歷史和文化,就缺少了靈魂。今天我們先來說說關中平原。

關中盆地形成於更新世,距今約200萬年前,流域內人類活動蹤跡達80~100萬年以上,有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遺址,15萬年前的大荔人遺址,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群落半坡遺址,以及大量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等。

關中又是中華民族實現國家大統一的奠基地,人文初祖炎黃二帝在此統領先民,征戰耕織;周秦漢唐等10多個朝代憑藉渭、涇、滻、灞、灃、滈、澇、潏八水之利,在此建都達千餘年之久,使中國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只要讀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關中平原的重要性,從西周起,先後有西漢、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建都於此,關中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關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它的南邊是秦嶺,北邊是黃土高原,西邊是隴山,東邊是黃河,渭河自西向東穿過關中平原,由於區域內河流眾多,灌溉發達,加上土質肥沃,自古以來,農業就發展得非常好,號稱“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劉邦建國之初定都洛陽,後來劉敬建議定都關中,劉邦在徵求了張良的意見後,第二天就定都關中了。張良跟劉邦說了一段話,講了關中的重要性,這段話我們把它摘出來看看:“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秦國依靠關中,攻佔巴蜀,而後才東出函谷關,統一天下。西漢建國亦是如此,劉邦被項羽分封到蜀地,憋了一肚子氣,沒過多久,就聽從韓信的建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又打回了關中,佔領了三秦,而後開始和項羽爭權天下。可見,關中在秦漢時代的極端重要性,可以這麼說,誰佔據了關中,誰就佔據了統一天下的最大地形優勢。

關中地形看上去像一彎新月,從西至東漸漸拓寬,至於黃河。關中平原西邊的六盤山是平原的天然屏障。六盤山是近南北走向的狹長山地,山脊海拔超過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達2942米。

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因此得名。山地東坡陡峭,西坡和緩。六盤山山腰地帶降雨較多,氣候較為溼潤,宜於林木生長,有較繁茂的天然次生闊葉林,使六盤山成為黃土高原上一個“綠色島嶼”。

六盤山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是歷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鎮,也是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時曾在這裡休養生息,整肅軍隊,後病逝於此。

關中平原北部為黃土高原,是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地帶,漢匈之間曾發生多次戰爭,都在黃土高原一帶的陝西、山西北部地區。這裡也是關中平原的重要屏障。

南部的秦嶺橫亙在四川盆地和關中平原之間,是川陝交通的必經之地,川陝之間有個地方叫漢中,由於它的地理位置極端重要,是溝通川陝之間的咽喉,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劉邦當年封為漢王,透過賄賂項伯想方設法得到漢中,這就為日後打回關中埋下了伏筆。

由漢中入關中,自西向東有四條道路,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棧道就是子午道,陳倉就是陳倉道,子午道直通長安,距離最短,劉邦由關中入漢中走的就是這條道,他聽從張良的建議,燒了棧道,告訴項羽,我劉邦絕沒有回到關中的打算了。

上面說了這麼多,大家也明白了關中地形之險要,秦與六國相爭能取勝相當大的原因就在於關中地形的優勢,關中東部有一個重要關口叫函谷關,秦與六國相爭在這裡發生過多次戰爭。

古代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古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諸國合縱攻秦,至此敗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