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接收難民發展東北工農業,並投資640萬美元建設葫蘆島港

中原大戰中的蔣張結盟(四)

在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之後,東北軍開始了規模宏大的恢復和建設計劃。

不僅重建了損失掉的兩個國防旅,而且還購買和製造了足夠武裝16萬人的輕武器,並且準備裝配289門火炮和自己的國產汽車,試圖把東北軍建設成一支現代的摩托化部隊。

少帥接收難民發展東北工農業,並投資640萬美元建設葫蘆島港

而如此多的重型武器,自然是不能單純依靠土路機動和補給,那是需要依託鐵路線作戰的。因此少帥又投入了4。7億元的巨資,試圖用20年的時間在東北建成中國人自己的鐵路網,徹底改變交通大動脈控制在外國人手中的被動局面。

一、重視發展民族工業

要知道當時的東北不僅鐵路線被外國人控制,經濟命脈也掌握在洋人手中。從清末開始的時候,東北就有了少量的民族工業,但是隨著日本人的一步步蠶食,以“滿鐵”為中心的日本企業幾乎壟斷了東北的工業。

到1928年張學良主政的時候,日本商品已經佔了東北貿易進口額的七成,佔了出口總額的七成五,日本在東北的總投資高達 14億日元。

少帥接收難民發展東北工農業,並投資640萬美元建設葫蘆島港

所以在修路的同時,東北政府還非常重視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當時有一位杜重遠先生回國後,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機器製陶企業“肇新窯業公司”。這樣的大好事驚動了各級政府,當時東北礦務局所屬各礦、遼寧鐵路局、兵工廠及邊業銀行都給予了支援。在1928年8月,剛剛忙完父親喪事的張學良,又親臨視察肇新公司表示重視。

在得知其資金不足後,又從老張家的小金庫邊業銀行撥出了12萬元入股,少帥也由此成為了公司的大股東之一。這自己的公司待遇自然不同,不久之後張學良又敦促遼寧省政府,直接給肇新公司免納營業稅 5年。

少帥接收難民發展東北工農業,並投資640萬美元建設葫蘆島港

這有了話事人老大做股東,資金不愁還不用交稅,肇新公司自然就迅速發展起來了。不久之後就成為了擁有陶瓷工人 600餘名,磚瓦工人500餘名,瓷窯14座,機器 26臺,生產能力達1200萬件,產品有20多種花色規格的現代陶瓷製造工廠。

當時的肇新公司在陶瓷行業處於壟斷地位,甚至擠垮了日本人在大連開設的陶瓷企業——看看人家少帥的手筆,那些穿越過來賣肥皂吹玻璃的穿越者,不覺得汗顏嗎?

一言而蔽之,當年在少帥的種種政策扶植下,東北的民族工業發展迅猛。到了1930年,東北的造酒廠有11家,印刷廠有25家,榨油廠有18家,紗廠、麵粉廠等企業也有長足發展。可以說當時的東三省,已經成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

二、支援農業發展

而除了工業之外,農業才是真正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以農為本”的國策是我國幾千年顛撲不破的真理。當時的東北政府也採取了種種措施,促進了東北農業的發展。

少帥接收難民發展東北工農業,並投資640萬美元建設葫蘆島港

1.推行軍屯

在中國古代歷來有軍屯的傳統,漢唐戍邊將士就是邊種地邊作戰的,當時只要戍邊將士的糧食長了出來,那就算是紮下根了。

《水經注》卷二有云: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威服外國。當時少帥就效仿史書上“寓兵於農”的做法,大力推行軍屯。

少帥上臺後精簡整編,淘汰了兩萬多老弱官兵需要安置。於是在1928年7月,以原炮兵司令鄒作華為督辦的興安屯墾區公署成立,

該公署以炮兵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和編余軍官隊為主體,開始在興安大搞軍屯。在三年時間內,開墾荒地共75000畝,放出荒地125790畝。

既解決了軍隊的安置問題,又發展了農業,還鞏固了邊防,可以說是一石三鳥的好政策。

2.鼓勵移民

發展農業是離不開大量人力的,東北當局為了加快農業發展,出臺了“難民”、“移民”收容政策,鼓勵內地老百姓移民屯田。當時的政策是由鐵路對移民進行免費運送,而且提供住處。

在《興安屯墾區移民辦法》中明文規定“被移民戶住室,由公家予為建築”。

這政策一出,關內那些因災荒和戰亂而窮困潦倒的難民,無不歡呼雀躍群起響應。

僅在1929年的興安屯墾區公署,就分五批安置了河南和山東的難民944戶,合計4857人。中國農民是最能吃苦耐勞的,新移民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熱情高漲,勞動積極性很高,當年整個屯墾區就開墾了294萬3940畝荒地,實現了自給自足

。據不完全統計,在張學良統治的三年的時間裡,累計有約130萬的移民定居東北,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

3.改革農業技術

當時在東北,還在國內首先了使用了各種農業機械。在軍屯開荒中,率先使用了拖拉機等現代農業機具,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與此同時,東北政府還組織和加強農產品的出口貿易,鼓勵農民種桑養蠶,植樹造林,開展多種經營,促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

在當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東北地區糧食作物產量大幅增長。

僅以著名的東北大豆為例,1923年的產量為300萬噸,到了1930年,產量猛增到了584萬噸, 幾乎整整翻了一番。肥沃的東北黑土地,真的是一塊流著奶和蜜的福地啊!

透過種種鼓勵工農業生產的措施,當時的東北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政府稅收也大為增長。在1929年這一年,東北的財政收入首次大於支出,盈餘達1415。 48 萬元之多。良好的經濟條件和稅收,也是少帥敢於大張旗鼓投入基本建設的最大底氣。

三、少帥籌劃建設葫蘆島港

少帥接收難民發展東北工農業,並投資640萬美元建設葫蘆島港

在有了大量的出產之後,這煩惱也就隨之而來。首先就是大批的貨物源源不斷,不僅需要鐵路來運送,還需要一個能把商品裝上船的外貿港口。據1930年的統計,東三省的農、林、礦和畜產等行業,就有兩千多萬噸各種物資可以出口。

可是當時的東北出海口都控制在外國人手裡,要麼是向北走蘇聯人控制的海參崴,要麼是向南走去日本人控制的大連港、營口港、安東港,這東北的海岸線不短,但是最關鍵的咽喉港口,都是掐在人家外國人手裡的。

所以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建成中國人自己的港口。

其實早在1927年3月,張學良就派人測量過葫蘆島的海岸線。兩年後,他與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孫科共同巡視北寧鐵路沿線時,張學良就在火車上提出了築港的提議。這孫科是中山先生的兒子,也是一位胸有抱負的熱血人士,這份建議立刻得到了孫科的熱情支援。當然了,

當時的國府忙於打內戰,這鐵道部雖然支援,但是也拿不出一兵一卒一毛錢,需要東北自籌資金。在此以後,國府和東北地方當局進行了多次磋商,決定駐港的經費“羊毛出在羊身上”,由北寧鐵路局盈餘中支出,並在該局之下設立港務處,由北寧鐵路局的局長高紀毅兼管築港。

少帥接收難民發展東北工農業,並投資640萬美元建設葫蘆島港

當然了,築港費用耗資巨大,北寧鐵路局一家是負擔不起的。這方面張學良深明大義

,除了由北寧鐵路局負擔現大洋1500萬之外,遼寧省政府還出資承擔了700萬元,累計資金投入達到2200萬現大洋之巨!

一切正常的話,三四年之後,東北的物資就會透過新鐵路運到葫蘆島港出口,完全繞過了日本人控制的鐵路和港口!而少帥在這幾年要花的錢,又在撫卹金1000萬、軍火5000萬、鐵路4。74億之外,不出意外地增加了2200萬,達到了5億5600萬大洋之巨!

四、熱火朝天的葫蘆島港工程

少帥接收難民發展東北工農業,並投資640萬美元建設葫蘆島港

這萬事只要有了白花花的銀子,做事效率自然就能提高很多。在1930年1月24日,高紀毅專程來到了荷蘭治港公司,與該公司的總代表陶普施在天津簽訂了《建築葫蘆島海港合同》,合同中規定:

築港各項工程總造價640萬美元,委託荷蘭治港公司全權代理駐港業務,全部工程工期5年零6個月,限於民國24年即公曆1935年10月15日以前完成,逾期一日,承辦人每日需付給管理局1千元現大洋作為賠償,至完全交工日為止。如遇天災人禍等延誤工期,可適當延期。

這合同簽了預付款付了,這荷蘭人立刻動了起來。當時為了修築葫蘆島港,荷蘭人先期開發了距離葫蘆島港15公里的連山小鎮,而隨著大批工人的進駐,原本只有漁民居住的葫蘆島,也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那時候為了建設葫蘆島港,荷蘭人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和人力物力。在荷蘭治港公司接受了葫蘆島建港的合同後,首先就建成了電報局、飛機場、醫院等輔助設施。

當時工程量之大,參與人數之多,都是規模空前的。當時只是為了解決工人的就醫看病的問題,荷蘭人在葫蘆島開的醫院,其中的工作人員就有一百多人!

萬事俱備之後,築港工程於1930年5月上旬開始籌備,先後從香港、澳門經海路運到了大批的先進工程機械。當時的荷蘭人還沒有現在老歐洲的暮氣沉沉,這工作效率還說很高的。在先行到達的築港工人首先修建了機械廠、木工廠以及公司職員的住宅後,就在半拉山開始開山運石。大石被採下後,就被運到港口來修築碼頭。

而在與此同時,中原大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長城之內,蔣馮閻桂四大軍閥正進行著捨生忘死的苦鬥。而在少帥轄區,則是老百姓安居樂業、工農業蓬勃發展、鐵路正在不斷延伸的大好局面,而中國人自己的港口和少帥的新家大紅樓,也都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之中。

少帥接收難民發展東北工農業,並投資640萬美元建設葫蘆島港

關內和關外,整個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俗話說“小富即安”,當時的東北軍內部頗有一些人對現狀非常滿意,不打算摻和到中原混戰的破事兒中去。老蔣想要拉攏東北軍參戰,在當時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參考資料

《中原大戰:民國軍閥的終極逐鹿》

《論1929年中東路事件的發動》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張學良與東北新建設及其啟示》

《張學良與東北軍》

《1929年中東路事件內幕》,

《東北王張作霖》

《張學良傳》

《張學良年譜》

《二戰步兵戰術》

《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

《九一八後國難痛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