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朔良大師之九件套朱泥堆彩山水杯託設計的思維(三)

路朔良大師之九件套朱泥堆彩山水杯託設計的思維(三)

圍繞以堆彩山水裝飾漢君壺所配套的杯託,在首先解決了杯形與壺形的相配協調後,也即杯的形制,大小,高低,確立後,剩下的就是以杯麵空間所展開的山水佈局,並要做到4個杯子設計不同的畫面,在只有3方寸左右面積的空間,要以獨立的一幅山水畫必須與杯麵大小為前提,佈局,疏密,畫面的山,水,房屋,樹木,遠山,近景之錯落。甚至在小得可憐的空間留下人物的造形,要明明白白地表達整幅畫面的意境,以便達到同步於壺面堆彩山水的效果,卻又是與之匹配但又是獨立的一幅立體的山水畫面,這對砂陶裝飾卻是天大的挑戰,要使畫面有視覺的寬廣效果。那麼,在畫面中所有想表達的物,景,山與水必須要解決相互之間的大小對比,遠近之分,高矮之別,並必須將畫面所表達的線條清清楚楚,乾乾淨淨。

路朔良大師之九件套朱泥堆彩山水杯託設計的思維(三)

幾十年的研究與探索,在人生七十秋齡的當下,在完成此朱泥九件套堆彩山水漢君問世之時,終於在七旬生日之際圓滿劃上了句號。望著幾十年追夢的成績單,人生喜陶,愛陶,痴陶的夢遊成為了現實,此時此刻,一切為之付出的心血化成了事陶職業的標杆,到達了砂陶涯藝的高點,正應了一句古語,秋,這個季節是結果收穫的好時光,五彩繽紛,秋錦如畫。回首旅途,攀登中所遇的崎嶇坎坷,在此時已被征服在腳下,眼前所展現的是滿眼秋色滿園,但願我的砂陶人生與此長存。

路朔良大師之九件套朱泥堆彩山水杯託設計的思維(三)

杯託的設計,從形製上必須吻合杯之大小,看似這麼簡單的問題,但在定名九件套形制上也應必須做到相互之間大小比例的協調。杯坐在託上要恰到好處,杯沿的高度在此間杯盤與杯徑的距離也是一個值得推巧的課題,必須滿足眼晴視覺的舒服感,此乃創作設計理念之一。剩下的就是在巳確定的託之大小所已定的面積,做好構圖佈局與畫面擺佈,因壺的容量才250cc,壺外徑不過十公分,故要處理好畫面的寬闊感,那麼相應的構圖必須以壺面空間的大小來決定所佈局的全景,其景愈小,表現愈難,這在從古以來的砂壺裝飾中可謂

鳳毛麟角。

路朔良大師之九件套朱泥堆彩山水杯託設計的思維(三)

那麼杯與託只有僅了平方寸的面積中去表達清淅的堆彩山水圖,而又必須做到每個杯式託在各自的獨立空間內每幅不同構圖的畫面表達出寬廣而有意境的畫面,可謂是將中國山水畫以傳統工藝技法呈現最佳的工藝水準和視覺效果,達到吾之心境之審美以精細的技法完成在極有限的面積中陽刻淺浮雕的表現形式和與胎底剝離的畫面視覺效果,不豔而清淅,可謂精細和高雅之舉。每幅獨立的畫面傾注著近四十年從業來的心血和追求。

路朔良大師之九件套朱泥堆彩山水杯託設計的思維(三)

從近期我從業的心態來講,一切歸於平靜,事陶的心境猶如一葉小舟徜徉在浩瀚無際的千里長河中。悠悠而自愉,緩緩而坦然,舟雖小,卻日日添趣,藝雖薄,卻秧錦如畫。向著無盡的天涯徐徐而行。一切勻為逍遙自在的製陶世界去完成人生旅途的無盡樂趣……

路朔良大師之九件套朱泥堆彩山水杯託設計的思維(三)

路朔良大師:字逸雲,號北辰,1949年七夕生於陶都宜興,研究員級高階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其名朔字,北方也,取自《爾雅》。其名良字,取自《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其作品獨樹一幟,堪稱三絕:青銅器,堆彩,朱泥。神交古人:將青銅器時代的紋飾工藝成功地移植到紫砂陶器上,讓失傳270多年的高超工藝得以復活。人文情懷:將書畫、雕塑等表現手段運用在紫砂陶器表面,豐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藝術語言,完美繼承楊季初堆彩特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破不立:突破朱泥無大器的技術瓶頸。作品多次榮獲全國工藝美術作品評比金獎。紫砂藝術作品先後被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西安法門寺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星雲大師等眾多博物館、文化單位及名人名家收藏,成為當代中國一代制壺名家。

頂部